看似精明的育兒方法,實則坑娃多多,這些育兒焦慮你中了幾個?

2020-07-11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看似精明的育兒方法,實則坑娃多多,這些育兒焦慮你中了幾個?

"文/萌娃沖沖沖(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焦慮不是病,焦慮起來真要命。這種不治而愈的糟糕心態,相信不少父母最能體會。俗話說:「養兒一百天,長憂九十九。」育兒之路,不少父母頗真為提心跳膽,生怕寶寶受到各種傷害,一路過關砍將,最後卻無意中成為坑娃實力名將。

一、父母為何焦慮

1、焦慮是父母身份的普遍表現

據我國最近一份父母育兒心態的調查報告發現,在6歲前的孩子,父母面對孩子的飲食習慣,生活行為最為擔憂,而在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卻為孩子身高體重等發育問題焦慮。

2、焦慮來自父母本身

從十月懷胎到嗷嗷待哺,面對一個新生命的降臨,一個家庭炸開了鍋式的喜悅背後卻手忙腳亂。寶寶該吃多少奶?寶寶拉屎了怎麼換尿布?一切從未學習的父母,無從下手。

上寶寶生理作息特徵,每兩三個小時喝一次奶,父母得不到良好的休息,身心疲憊焦慮油然而生。

3、焦慮來自外界影響

科技的發展帶來人類的便利。父母忙中偷懶,刷起了朋友圈,看到曬娃大軍中,總有那麼一些小朋友比自己的孩子發育得快。父母便不由自主的焦慮起來,別人的孩子已經會學會這些技能,而自己的寶寶卻無法完成。是不是寶寶落後了?一

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語句系死了父母的心,不甘落後,無法認親不同個體的發展不一樣的現實。焦慮,無處不在。

二、育兒喂養之路,你入坑了嗎?

1、商業的植入趨勢社會風氣

鋪天蓋地的奶粉廣告,每分每秒的想要植入媽媽的心。甚至以媽媽的體質不行,會傷害寶寶而讓媽媽給寶寶加奶粉。眼下為了寶寶健康的焦慮媽媽,動搖了心。殊不知真相卻是母乳的成分不受媽媽體質影響,乳腺體產奶,來源於媽媽的血液,母乳其中的營養成分是奶粉甚至是配方奶都無法媲美。

當然,哺乳的過程是一個媽媽輸出的過程,所以媽媽要在哺乳時期飲食均衡,確保自身的營養,不節食,不挑食,以免自己營養不良。

對於母乳的DHA含量,母乳本身就含在其中,若是選擇食補,不妨可以在每周吃一至兩次深海魚,而無需進食營養品。

2、根深蒂固的人群思維

除了大環境的商業氛圍影響,身旁人也紛紛為媽媽們洗腦。不少媽媽總會聽到,」母乳超過六個月就沒有營養了你的奶水顏色淡了,沒營養了。為了孩子好,快添奶粉吧。「這種話語,好在自己不加奶粉就是有負於自己的孩子。

其實,母乳會隨著時間的推遲而變化,但是營養成分並沒改變。在孩子出生的頭三個月,母乳顏色最為濃厚,粘度高,淡黃色,被稱之為初乳與過度乳,隨後慢慢成為了成熟乳,顏色偏白。但是蛋白質與維生素含量卻不曾減少,營養依然高於奶粉之上,母乳帶來的免疫因素亦是奶粉無法給予。

3、寶寶食程的進步,輔食的添加

在面對寶寶的生長曲線不理想時,父母總怕孩子身高體重落後,體魄不健康。以為母乳或奶粉的營養供給不足。超前的給孩子添加上輔食,熟不知,寶寶輔食的添加是有前提條件的。

首先,觀察寶寶的頂舌反應是否消失;其實,寶寶能否獨立坐立;最後,是否遵守專業信息的指導月齡範圍內。WHO指出最佳添加輔食月齡是在4月齡後,8月齡前,最佳時間是6月齡。

寶寶在6月齡前,母乳有足夠的營養滿足寶寶的發育需求。強硬的過早喂食,反而適得其反,咽窒的意外隨時發生。

在超前添加輔食焦慮的父母外,同時也有一批奶神論的父母。認為母乳的營養價值高於一切的觀念,延遲給寶寶添加輔食,甚至12月齡前都是母乳或奶粉喂養毫不添加輔食。

其實,輔食與母乳或奶粉兩者的營養都是無可替代的。6月齡後,寶寶身體所需的鐵,在母乳或奶粉已經達不到寶寶身體發育的需求。加之此時的寶寶發育到了新的里程:咀嚼和嗅覺的敏感期。需要食物來鍛鍊咀嚼能力,延遲添加只會讓寶寶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段。

三、育兒作息之路,你入坑了嗎?

1、全民補鈣 補的是父母焦慮的心

鈣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成分,想要骨骼健康,鈣不能少。而不少父母受廣告的影響與不專業的醫護指導,把一些常見的嬰兒生理特徵都被說成缺鈣。

如枕禿,多汗,出牙慢等。慌亂的補鈣,補出的是孩子的腎結石,得不償失

其實鈣的吸收,在奶的成分中已經足夠供給寶寶的營養需求,再加上6月齡輔食的添加,食物來源的鈣成分,寶寶並不缺鈣。每天奶量與輔食的保證,有空曬下太陽,輔助維生素d的吸收。多補鈣並不能治病,反而帶來健康隱患。

2、奶抱搖就是溺愛孩子?

很多媽媽苦惱,孩子哭了睏了不知如何安撫。老人家在旁一再強調,抱不得!一抱就慣了,離不了手!可奶抱搖的安撫方式真的錯了嗎?

其實不然,寶寶剛從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陌生的世界,奶抱搖是人行為模仿子宮的環境,使寶寶舒心安定,仿佛回到媽媽的子宮般。讓新生兒建立足夠的安全感面對外來世界的衝突。對日後心智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寶寶走路慢,是發育延遲嗎?

每次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寶寶,昨天會什麼技能了,今天又掌握了什麼本領。而自家寶寶到一歲了路還不會走,焦慮的心再次突顯。是不是自己的寶寶發育落後了?

其實,育兒俗話:三撲六坐九爬欄一歲走。說得只是普遍孩子發育的呈現,並不一定是在對應的時期便能掌握這些本領。父母要懂得不懂個體自身發育不盡相同,有些寶寶語言天賦好,有些寶寶大運動發育快,所以不妨靜下心,靜待花開。

孩子就像花朵,不同花兒有不一樣的花期,焦慮的澆花,頻繁的耕耘,只會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放下一顆焦慮之心,別做實力坑娃能手。一起來說說,上面的幾個坑,你入過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_E2PnMBfGB4SiUwV0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