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兒行千里母擔憂,孩子不管多大都是媽媽們最放心不下的牽掛。尤其在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可是小寶寶們正是對世界好奇的時候,又沒有安全意識,還容易就受傷。
相信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過燙傷,就那一瞬間能感受到鑽心的疼,連大人都少不了被燙傷的經歷,更不要說孩子了。日常生活中,能被燙傷的意外出現在很多地方。開水、熱粥、暖爐等等。
燙傷無處不在
我相信每個媽媽都格外注意孩子的安全,也會讓這些危險源遠離孩子。但日常生活中再小心也會出現意外。聽朋友說過一個意外事故。
她家五口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加上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孩子身邊。
家裡的座椅也都包了角,危險物品更是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孩子也很聽話,亨少受傷。就是這樣一個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孩子的家庭還是讓孩子燙傷了。當時是孩子跟在奶奶旁邊,奶奶端著一杯開水準備晾涼了吃藥。
結果孩子走路被絆了一下,下意識伸手先抓奶奶的手腕,結果奶奶受驚了,一時間只想去接住孩子,沒考慮到手裡的熱水。一時間,杯子裡滾燙的熱水倒了出來。把孩子的腳背和老人的手都給燙傷了。
孩子被燙傷之後哭的很大聲,奶奶也顧不上自己,立馬就去看孩子的情況。在給孩子脫襪子的時候孩子一直哭鬧不止,奶奶心急像趕快脫了之後看看是什麼情況。襪子好不容易脫下之後,孩子腳背上是一層淺淺的紅色。
看樣子燙得似乎並不嚴重,奶奶立馬想起了自己的土法子。她先是帶孩子去沖連水,如何馬上就去廚房拿了一瓶醬油給孩子塗抹……
醬油塗抹之後孩子就不怎麼哭了,似乎是不疼了。奶奶這次想起來處理自己的燙傷,接著把情況告訴了在外上班的兒子兒媳。但是,等朋友焦急地回來查看孩子的情況,把覆蓋在腳背上的布條掀開後,孩子的腳背已經有感染的跡象了。
之後就醫才知道原來燙傷之後,本來不是特別嚴重的,只是因為處理不到位,造成了感染。她孩子腳背上至今留有被燙傷的痕跡,家長們也一直心存愧疚。
意外就是隨時會發生,家長們根本無法預料一次簡單的倒水喝藥也會出現意外。更可怕的是,因為處理方法的不對,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何正確處理寶寶燙傷?
第一步:「沖」「泡」
燙傷之後要馬上用乾淨的水沖洗燙傷部位,可以幫助傷口處快速散熱。沖洗時間在10-30分鐘,如果比較嚴重的,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要注意沖洗時間。燙傷之後會持續疼痛,這時可以用小水流或者浸泡在涼水裡。
另外,故事裡的奶奶第一時間想查看寶寶傷口去脫襪子是不對的。因為不知道具體的傷情,貿然脫去衣物可能把燙到的水泡弄破。,一不小心會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另外,故事裡的奶奶第一時間想查看寶寶傷口去脫襪子是不對的。因為不知道具體的傷情,貿然脫去衣物可能把燙到的水泡弄破。
第二步:去除衣物
前面提到不要貿然區脫傷口上的衣物,尤其是當衣物已經和傷口沾在一起的時候。強行扯衣服的時候把水泡弄破會把傷口暴露,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可以用剪子輕輕剪開衣物,如果實在剪不開也不要強行,最好抓緊聯繫醫院。
第三步:塗抹燙傷藥
輕度燙傷可以塗抹燙傷藥,對於大面積和重點燙傷的可以用無菌紗布先覆蓋隔菌,然後趕快就醫。不要對大面積的重度的燙傷擅自使用藥物,容易引起細菌感染。
大部分燙傷就醫時更嚴重或者留疤的,都是因為細菌感染。而細菌感染往往就是因為對傷口的不正確處理。
關於塗抹燙傷藥,民間有許多「土方法」,比如塗牙膏、醬油等等。這些土方法有的對一些輕度燙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但是有些沒有科學依據。對於沒有科學依據的土方法,即使有效最好也不要輕易嘗試,畢竟寶寶抵抗力低。
寶寶是脆弱的,燙傷連大人都受不了,孩子被燙傷更是需要小心處理。家長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發生意外,也要學會正確處理傷口,避免感染讓孩子再次遭罪。
在孩子被燙傷時著急也不要慌了神,心急可以理解,但是千萬不要弄錯了步驟,弄錯一步傷害就會增加,要科學有效地應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