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R級人生,看得全場起立鼓掌

2019-08-06     獨立魚

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多少好音樂是因為電影而被人熟記的。

魚叔的歌單里,幾乎就有一半都是電影或電視原聲。

當前奏響起,電影中的橋段,或與你共同看電影的人,便會隨著音符重新浮現。

那是最佳的記憶工具。

就比如前段時間熱映的《獅子王》。

電影里的橋段可能都已經記不清了,但那首經典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卻依然在耳畔。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Elton John - The Lion K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無論何時再次唱起,聽到的人都可以跨越漫長時間,回到過去的,任何一個自己懷念的時刻。

甚至有人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一聽這首歌,就想把自家的貓舉起來。

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這首歌的原唱是誰——

《火箭人》

Rocketman

這部電影是這位英國國寶級音樂人埃爾頓·約翰的傳記電影。

也許很多朋友都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那麼如果說,他是《王牌特工2》里的最大彩蛋呢?

就是這個渾身羽毛奇裝異服的歌手。

給國寶拍傳記片,陣容自然也得夠硬。

監製是埃爾頓·約翰本人。

扮演他的,則是《王牌特工》的主演,塔倫·埃格頓

導演是《波西米亞狂想曲》的製片人

年輕的時候長這樣——

這幫神仙湊在一起搞出來的作品,在坎城一首映,就震驚了所有觀眾。

全場起立鼓掌流眼淚。

埃爾頓·約翰本人看完後也在台下站起來爆哭。

動靜這麼大,反響自然也不錯。

有人說,這是2019年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還有人說,這部比《波米》還要好。

在爛番茄上,《火箭人》確實比去年大熱的《波米》新鮮度還要高出不少。

不過魚叔覺得這兩部電影沒什麼可比性。

沒必要捧誰踩誰。

因為音樂的力量,從來跟勝負無關。

電影的開場就非常有意思。

埃爾頓·約翰戴著他一貫喜愛的誇張愛心型眼鏡,渾身鑽石亮片和紅色羽毛,花里胡哨地走入了戒毒互助會。

坐下就是一頓自白:

「我酗酒吸毒有性癮,暴飲暴食脾氣差。」

「但我想改變現狀。」

一切要從最開始的地方講起。

別看埃爾頓現在打扮得像個炸毛雞,其實他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安靜敏感的孩子。

那時候他還不叫埃爾頓,而叫雷吉

父親是搞音樂的,卻懶得栽培同樣對音樂有興趣的兒子。

每次出現都不苟言笑,態度冷淡。

兒子求抱抱都會被他大聲呵斥,認為這都是老娘們行為。

父親不怎麼樣,母親也不咋地。

每天忙東忙西不管他,偶爾抽空還要出個軌。

偷偷出軌也就算了,還偏被雷吉給撞上。

攤上這樣的父母,童年過得兵荒馬亂。

不過好在,雷吉在音樂方面是個天才。

小時候在沒學過鋼琴的情況下,在廣播里聽到《溜冰圓舞曲》,坐到鋼琴前當場就能斷斷續續地彈下來。

母親站在旁邊都驚呆了。

立馬送兒子去學琴,也省得呆家裡煩她。

學到11歲,雷吉去申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啥也不懂,也不知道要自帶樂譜,帶著腦袋就去了

到了現場,有個老師正在彈《土耳其進行曲》,彈了一半看見他進來,停下了。

於是考核的時候,沒帶樂譜的雷吉也彈了這首《土耳其進行曲》,也彈了一半,就停了。

老師問他,咋不彈了呢?

他說,你剛就彈到這裡啊。

敢情人家彈成這樣,是現場學的。

老師也驚了。

雷吉就這樣一路長大,一路搞音樂。

後來,有家公司在海選音樂人。

雷吉去了。

負責面試的人很喜歡他,問他叫什麼名字。

信口胡說了個「埃爾頓」。

人家又問他姓什麼。

他斜眼一瞟,牆上掛了張約翰列儂的照片,靈感來了。

「埃爾頓·約翰」就此誕生。

與此同時,全球頂尖音樂人、樂壇常青樹、全球唱片銷量3億記錄保持者,埃爾頓·約翰也開始了自己的征途。

在他的成名道路上,有兩個重要的男人。

一個是詞人貝爾尼·陶賓

兩人心有靈犀、一見如故。

埃爾頓出神曲,貝爾尼出神詞,就像周杰倫跟方文山。

完全是靈魂伴侶。

日夜相處久了,與貝爾尼這種相偎相依的關係讓埃爾頓有了別的想法。

起初是覺得親密,後來漸漸地,他開始有點喜歡他。

可惜貝爾尼是個大直男。

不過他並不介意埃爾頓的性取向和示愛,甚至還對他說:

「我愛你兄弟,只是不是那種愛」。

完全拋開世俗眼光的支持與理解。

此後他們兩個人情同手足,持續了長達20年的,沒吵過架,沒紅過臉的合作。

有天賦,有機會,有完全契合的合作夥伴,埃爾頓不紅都難。

於是就這麼坐上了火箭,成了震驚樂壇的巨星。

巨星當然是不缺追隨者的。

很快他遇見了第二個男人影響他終生的男人,約翰

約翰是個經紀人,大腮幫子英俊瀟洒,把埃爾頓迷得一愣一愣。

而他收拾起埃爾頓,也頗有手腕。

玩得是欲拒還休那一套。

在熱戀期,當埃爾頓問他要不要跟自己一起回英國時,他故意表現冷淡,一副「雨我無瓜」的樣子。

然後等對方一個人傷心回國後,他又來個大驚喜,突然出現。

而且上去就是一頓猛撩。

魚叔差點以為他是跟渣男何書桓取了經。

純情埃爾頓完全扛不住,瞬間進入了「他說啥就是啥」的戀愛腦狀態。

但這麼會撩一男的,約翰當然不是吃素的。

人家願意從美國跑過來,是因為算盤早就打好了。

一到英國,他就攛掇埃爾頓跟公司解約。

接著為了掩蓋同性戀這件事,又計劃著安排個假CP。

安排多了,過於強勢,埃爾頓受不了,偶爾會急眼一下。

此時,約翰的本性開始慢慢顯露。

埃爾頓情緒上來,只是推了他一下,約翰回身就是一拳,結結實實打在他臉上。

埃爾頓心力交瘁,想放個假過二人世界。

結果卻看見約翰在他的豪宅里當著他的面出軌小帥哥。

賺我的錢,住我的屋,卻還打我綠我。

埃爾頓徹底崩潰了。

他開始沉迷嗑藥,嗑到最後心臟病發作,鬼門關里走一遭。

而這時候的約翰,卻還忙著給他再加幾場演出。

只要沒死,就得給他干。

毫無人性,分手就好了。

分手是簡單,可兩個人的利益卻是綁在一起的。

原來,在兩個人最開始的時候,埃爾頓就已經意亂情迷地簽過一份合同。

合同規定,就算他自殺死掉了,約翰還是會繼續得到他那20%的佣金。

徹底拿他沒轍。

有人可能會問,經紀人約翰和詞人貝爾尼,是埃爾頓的左膀右臂。

那麼左膀壞死了,右臂去哪了呢?

其實,作為真正的益友,貝爾尼勸過埃爾頓幾次。

在埃爾頓逐步走入瘋魔的時候,貝爾尼找過他,勸他和他一起走。

去到小村莊裡,農場裡,安安靜靜地,唱歌,寫詞,就像開始時那樣。

但埃爾頓只猶豫了幾秒,就換上了一副陰陽怪氣的嘲諷面孔對他說:

「應該你走,我已經有兩個寫詞的了,夠用了」。

還有一次,貝爾尼看著埃爾頓越來越花哨的舞台著裝,問過他:

「為什麼不轉變風格,試試展現一個真實的你呢?」

埃爾頓卻突然憤怒,朝貝爾尼怒吼:

「人們花錢是來看埃爾頓的,沒人會為雷吉花錢!」

還記得嗎,雷吉是他最開始的名字。

「徹底忘掉你是誰,才能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埃爾頓深諳此道。

從改名開始,再到花哨的著裝,只有離當初那個熱愛音樂和渴望被擁抱的自己越遠,他才越能感覺到安全感。

其實,對於解決原生家庭的困擾,埃爾頓是做出過幾次努力的。

父母離婚後,他回去找過一次父親。

此時的他已經是身價上千萬的大明星,座駕是勞斯萊斯。

可那個小時候對他冷漠無情,惡語相向的父親卻一點沒變。

雖然場面上誇他的鞋好看,但當埃爾頓打算送他幾張自己演唱會門票的時候,父親卻直接拒絕:

「算了吧,欣賞不來」。

不過,怎麼說,埃爾頓如今也是巨星了,父親還是掏出筆來要了他的簽名。

只不過在他寫上「給爸爸」的時候,父親著急地把他攔下來了:

「能寫成給亞瑟嗎,他是我們單位同事,可喜歡你了」。

敢情是送借花獻佛,送給別人的。

自己打心眼兒里還是瞧不上他。

再說說母親那邊。

埃爾頓給母親打電話,不想再裝了,坦白自己是同性戀。

母親那邊倒是很淡定,說自己其實早知道了,只是根本不care。

「我不在乎,沒有人會真正愛你關心你,好啦掛啦拜拜!」

都懶得跟他掰扯一句。

很多情況下,無處翻身的死刑,都是父母宣判的。

其實,現實世界裡的埃爾頓與父母的關係,比電影里還要差。

他曾在2008年和母親決裂。

原因是他的母親和他各種前男友關係都很好,尤其是跟與他有仇的前男友關係特別好。

甚至她還把自己的遺產都留給埃爾頓的前男友。

理由是「他比兒子對我親」。

這不是故意對著幹嘛。

母子之間,要說什麼轟轟烈烈盪氣迴腸的大矛盾,倒是沒有。

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誰有具體的錯誤,但是該好的關係,就是好不了。

埃爾頓的母親也不是多麼壞的一個女人,曾在兒子的演唱會上哭過。

埃爾頓本人也不是多麼絕情的一個兒子,與母親決裂9年後,又與她和好了。

忽遠忽近,推進又驅離,世上的親子關係大抵如此。

但這足夠讓一個人痛苦終生。

父母曾如詛咒般告訴他:

「你不配被愛」。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女朋友也好,歷任前男友也好,願意為他花錢的無數的粉絲也好。

愛他的才華,愛他的名聲,愛他的賺錢能力。

卻沒有一個人,真正愛的是他本人。

拋開一切限定詞的,雷吉。

於他而言,只有穿上了滿是羽毛和鑽石的演出服,戴上了愛心眼鏡,他才能由悲哀的雷吉,變成富有的埃爾頓。

不過好在,與很多在自我的圈套中不斷沉淪、自我放棄的藝術家不同。

埃爾頓在戒毒的過程中,突然找到了這一切斬不斷理還亂的問題的終極答案——

「我在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花掉了太多時間」。

一切都變得輕飄飄,過去了。

都不過是執念而已。

不放手就沉入水底,放開手,大家都自由了。

而這句答案之後,才有了如今那個輝煌而無須惋惜的埃爾頓。

後來的他,和平地找到了一位愛人,結婚,擁有了兩個孩子。

去年,埃爾頓約翰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唱會,之後便宣布退休。

理由是,「孩子已經到了不方便攜帶出行的年紀」

因此,他不想辦演唱會了,要好好陪孩子。

《火箭人》這部電影製作之初,有人打算把他做成一部PG13的普通級電影。

可作為監製的埃爾頓不同意,他要完整展現他的人生。

他真實的人生,就是R級。

他選擇充分暴露。

在影片相關的採訪中,埃爾頓也說過,「我不想再將自己占為己有」。

這是一句很偉大的話。

一個人的悲劇與災難,他的千瘡百孔,他的哀傷不幸,他的狹隘自私,甚至包括他的難堪…

所有所有,都值得借鑑。

因為,他已經成功讓這一切都成為了過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VUTg2wBvvf6VcSZk5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