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堡又稱寨堡,位於蔚縣暖泉鎮內,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據傳,當時的薊昌總兵張邦奇為抵禦外敵侵襲而修建,是駐防屯兵之所。西古堡是國內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堡之一,2003 年被河北民協命名為「古民俗之鄉」。
古堡集古城堡與古戲樓、寺院、宅院於一體,規模雖小,但設計卻十分巧妙,可稱堡中精華,具有濃厚的明清民居建築風格。西古堡瓮城建築布局靈活多變,結構嚴謹複雜,殿宇高低參差錯落,樓台掩映,建築景中套景,景中借景,景中藏景,充分顯示了當時工匠高超的藝術設計水平。
古堡南北城門處各有一座瓮城,建於清康熙年間。整個古堡平面呈方形,堡牆黃土夯築,環繞四周,高約8米,牆外凸出土築馬面。沿城堡牆內側更道環繞。兩瓮城的內城門南北相對形成一條大街,總平面呈「國」字形建築格局,可概括為「一主街、三道巷、一官井,更道環堡一圈走」。
南北堡門布局對稱,各由兩座磚鏇門洞及磚砌堡牆構成,鏇門洞高3.5米,寬2.2米,地面用青石型材鋪成,經多年滄桑,石板上留下了兩道很深的車轍溝。
西古堡南北瓮城平面均為正方形,邊長約50米,兩瓮城都朝東開門,各建有堡門一座。堡門洞外上部各鑲一石匾,南堡門刻有「西古堡」、「永盛門」、「時康熙十九年」字樣,北堡門石匾字跡因破壞嚴重無法辨認。
北瓮城的古建築物主要在堡牆上,最北端的九天閣總高16.5米,是暖泉鎮內的最高點之一。從遠處看,高大雄偉的真武廟、梓潼廟、大鐘樓就像建造在藍天白雲之上。遊人進廟須經由72級陡峭的磚台階小心登攀,使人感到如走雲梯一般。
南瓮城是堡子里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瓮城內有殿堂、樓閣、戲樓、寺廟等74間,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地藏殿、鬼王殿、十閻君殿、三義殿、馬王廟、觀音殿六座廟宇與一座戲台、兩座鐘樓、兩座鼓樓錯落分布,相映成趣。一座小小的瓮城既能拜佛敬神,也能開展文娛活動。
西古堡沿街巷兩側分布著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現存古民居院落180餘處,其中較大的連環套院5所,亦稱九連環院,小巧規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觀賞價值的古民房246間。每條街巷、每片民居均為青磚灰瓦、雕花門樓,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村堡的歷史風貌。
西古堡村民風淳樸,保持著很多的傳統民俗。打樹花是被稱為天下奇絕的一項民間社火,是把生鐵煉成鐵水,打花人用鐵勺舀起鐵水甩在城牆上,鐵花四濺,形成樹冠形的火花。一勺勺熾熱的鐵水驟遇堅硬冰冷的堡牆後,頓時炸裂開來,火花四濺,猶如撒豆成兵,潑濺的鐵水或圓、或長、或呈扇面狀……花雨聚散有致,疏如流星,密如驟雨,千姿百態,呈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畫卷。
他們還大規模傳承著手工剪紙的技藝,逢年過節都會把剪紙貼在紙糊的窗戶上;他們還習慣於挑水的生活,在長長的街巷間一路灑下清晰的水印;他們還保持著許多手工作坊,打鐵的、磨油的、做燈籠的、出粉的、做豆腐的,堡子里洋溢著悠遠的氣息……置身於此,古風古韻會將你浸潤感染,藍天白雲之下,恍恍惚惚之間,你會產生一種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的美麗錯覺。
今天,整座西古堡村,每條街巷每片民居,雖歷經百年風雨飄泊,依然保留著它初始時期的民居、廟宇、戲台以及謎一樣的文化和風俗,風采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