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購物,竟然在超市與朋友來了個偶遇,當我看到她那滿滿的購物車,都詫異了,那麼多東西她一個人怎麼搬回家, 她給我一個胸有成竹的眼神,說,自從有了娃以後,就獲得了一對麒麟臂,現在的自己今非昔比,感謝娃給了她一次免費健身的機會。
她家這個磨人精就喜歡讓家長抱著,而且一動不動的抱著還不行,非得到處走才能讓小祖宗滿意,就是這樣一波大火力操作,從前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也被迫變身女超人。
很多家的寶寶都有這個特點,抱起來到處走,那就相安無事,你只要一坐下,就仿佛碰到了報警器,小祖宗又哭又吼又蹬腿,一副魚死網破的樣子,還真挺恐怖的!
為何寶寶總喜歡被抱著到處走,一停下就哭?
1、寶寶身體不舒服
月齡比較小的寶寶消化功能相對薄弱,所以經常會發生胃腸脹氣的情況,這時他們的小肚子鼓鼓的很難受,有時還會有吐奶、打嗝、放屁的現象。
但是寶寶不知道如何表達,儘管他們也會嘗試自我緩解。比如當你卡看到寶寶憋紅著臉的胡亂蹬腿,那就是他們在嘗試自救,當他們意識到還是沒有得到好轉的時候,只好向最親近的家長求助,大聲哭鬧,希望能獲得關注。
這時的哭鬧不是發脾氣,而是求助!
這時他們希望父母能夠把他們抱起,因為抱著時寶寶被束縛,肚子裡的空氣有一部分會被擠壓出來,幫助排氣。抱著他們走動能夠轉移寶寶注意力,對他們身體的不適也會有所緩解。
同時父母的安撫,會讓寶寶在情感上獲得溫暖,得到一定的滿足。
應對方案:
1、飛機抱
又稱托肚抱,這種抱法對於剛剛喝完奶有漲氣的寶寶來說最適合不過。
一手托好寶寶頭頸,另一隻手從寶寶胸前穿過,托住寶寶的胸腹,讓寶寶的身體趴在這隻手的前臂上。
托頭頸的那隻手確保寶寶頭部側過去,枕在你的肘彎里。前臂收攏,讓寶寶身體側面靠在你身上,防止寶寶翻出去。原本護住寶寶頭頸的那隻手就可以輕拍寶寶背部進行安撫了。
需要注意的是剛喂完奶別飛機抱,會壓迫肚子,容易吐奶。動作也要穩一些,如果幅度大了,或者因為不夠穩妥,讓寶寶害怕。
2、腹部按摩
可以一邊播放輕音樂,一邊幫寶寶順時針按摩腹部。如果寶寶不喜歡,那也不要太勉強了。
3、白噪音
芽芽媽專門下了白噪音的軟體,很好用!新生寶寶都喜歡白噪音,聽著很容易安靜下來,讓寶寶聽聽看看有沒有效果。
2、缺乏安全感
寶寶還在媽媽腹中的時候,狹小的空間,只夠寶寶蜷縮在一起,被包裹的感覺和周圍的溫暖和柔軟會讓寶寶覺得非常的舒服有安全感。
寶寶能感覺到媽媽的體溫,聽到媽媽的心跳。待在媽媽肚子裡,跟著媽媽四處活動,輕輕震盪的感覺,如同在搖籃里有人安撫一樣,給寶寶很安心的感覺。
這個時候的胎兒跟媽媽是緊緊聯繫在,可是一出生以後,這些給寶寶安全感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他們的內心是多麼無助。
所以寶寶出生後會潛意識的尋找這種熟悉的感覺,被家長抱在懷裡到處走的震動感很像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所以會讓他們格外依戀。一旦坐下來,寶寶們自然就會表示出不滿。
應對方案:
安全感對嬰幼兒很重要,對孩子初期建立一個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來說尤為重要,為達到這個目的,平時寶爸寶媽要多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並非鼓勵家長陪在孩子身邊,卻自顧自的玩手機,打遊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與孩子進行語言和行為上的互動,而不是對孩子無動於衷。
另外,對於安全感不足的寶寶裹襁褓也是一個方法,用抱被包裹住孩子,來以模擬子宮環境。但裹的時候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和舒適度,不要包裹過緊,反而會限制活動,影響寶寶的發育。
3、喜歡觀察新鮮事物
剛出生的寶寶視力不成熟,世界僅是一團迷霧,隨著視覺神經發育,他們逐漸會看到越來越遠,原來越清晰的世界,周圍的一切對他們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只有寶寶被家人邊抱邊走的時候,他們的視覺範圍才會更加開闊,但是這裡說的並非橫抱,因為這個角度也只能看到頂棚,大多數寶寶喜歡被豎著抱,這會讓他們看到周圍更多的一切,但是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太小的寶貝一定要減少豎抱時間。
應對方案:
在合適的時間和條件下,父母可以帶寶寶多走出門去看一看玩一玩,帶著一個嬰兒車,能幫家長省去不少負擔,不光孩子可以穩穩的看風景,家長也解放了雙手,簡直不要太開心!
芽芽媽有話說:
寶寶的各種行為,其實大多有原因可查,你要學著讀懂寶貝的「嬰語」。了解寶寶纏著家長要抱抱的原因後,還會覺得寶寶太作了嗎?
他們只是不懂世事、脆弱、需要保護的小小的人兒,我們要多付出一些耐心,不要嫌寶寶們煩,因為他的身體和心裡也許比我們還煩呢,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需要大人的認真陪伴和對待,才能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對這個世界有個正確的態度。
養育一個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又愉快的事情,雖說前路困難重重,但我們也不能馬虎面對,應該找到正確的方法和適合的方式來和寶寶和平共處才是。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小事!芽芽媽陪著大家,在育兒的路上英勇前行!
參考文獻
[1]李超.嬰幼兒安全感淺談[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6):305.
[2]蔣麗琴,施明光.嬰幼兒的視力發育及其檢查方法[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誌,2005(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