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第二次爭奪湘州,為啥一打到湖南就敗?

2019-07-10     有歷史

從軍事上來說,湖南自古以來就是個令兵家極為頭疼的地方。論山水之險,湖南北無湖北長江之險,南無廣東五嶺之危,西無三峽蜀道之陰,但往往進攻方打到湖南,便要吃癟。

北朝時,北周曾經發動過兩次對湘州的進攻,第一次只有部分騎兵透過長江防線,對南朝湘州地區進行騷擾,但由於力量不夠,又有北齊在後方掣肘,於是無果而返。但是北周不甘心,於559年至561年間,再次發動了對湘州的爭奪。

一、南朝防線退縮到洞庭湖

先來看看當時北周、南陳的對峙形勢。

北周南界擴張到了襄樊一帶,並在江陵一帶扶植了完全聽命於己的後梁蕭氏政權。周、陳的軍事分界線在今湖北中部,兩國共有長江之險,無奈之下,陳朝只能以洞庭湖地區為核心,組織湘州北部的防禦。

起初,北周趁陳朝與王琳內戰,派一部兵力進攻郢州(今武漢),在王琳部將孫瑒拚死抵抗之下不果而退。但隨著王琳的敗沒,北周指使後梁蕭察政權進攻王琳原據之地,連克南平(今湖北公安)、武陵(今湖南常德)等地。

南陳湘州一帶地圖

560年8月,陳軍武州刺史吳明徹部沿江西上,企圖恢復這一地區。北周聞訊迅速派軍司馬賀若敦與開府將軍獨孤盛率軍來救,兵力大概在6000至10000間——《陳書·侯瑱傳》雲賀若敦有眾10000,《周書·賀若敦傳》雲僅6000。

賀若敦系原東魏降將賀若統之子,他歷代將家,極善用兵。沙苑大戰時他力勸父親賀若統降於西魏,其果敢勇猛為時人所稱。

賀若敦率軍擊敗以水軍為主的吳明徹部,乘勝南下攻占湘州長沙城。北周雖未全取湘州之地,但自南平自長沙,這一帶地區像一把尖刀深深扎進湘州腹地,給陳朝帶來極大被動。

二、陳朝拼盡全力保衛湘州

湘州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對南朝國防形勢來說,長江中游以荊州為重,但荊州已被北周和後梁占據,湘州事實上無險可守,然陳朝又不得不守之。

湘州之重在長沙、巴陵,過長沙則湘州以南直至廣州北界再無重鎮,過巴陵則順長江東下直迫江州,江東之勢危如累卵。

北周和陳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是以賀若敦拚死也要保住湘州長沙。區別只在於兩方對湘州的態度,北周取湘州只為拓地,陳奪湘州卻悠關生死,故而兩家投入兵力和取勝決心就有了高下之分。

吳明徹敗後,陳文帝即遣大將侯瑱、侯安都、徐度等頂級大將率軍進攻湘州。

560年9月,湘州北部連降大雨,湘州流域漲水,賀若敦與獨孤盛的大軍以步騎為主,水師數量又少,面對水師精強的陳軍,劣勢立時呈現出來。

侯瑱率水師出擊,截斷北周軍糧道。周軍無計,只得四出劫掠,搜刮軍需物資。為了迷惑陳軍,賀若敦仿效當年劉宋大將檀道濟唱籌量沙,在軍營中堆起大土堆,土堆上覆蓋一層大米,各營將士集中於糧前分米,人人手持鼓囊囊的糧袋,然後故意在營門附近找幾個駐地村民詢問情況。

村民眼見北周軍糧儲備充足,回去後告知陳軍,侯瑱信以為真,便不敢進兵攻賀若敦,令諸軍據守險要,意欲以持久戰耗盡周軍的糧食。賀若敦針鋒相對,增修營壘,建造房舍,擺出一副持久作戰的樣子。

三、賀若敦對決侯瑱

但周軍畢竟是在他國作戰,湘州當地老百姓都支持陳軍,不斷有人送去糧米雞鴨。賀若敦見狀,令軍士伏於船中,假扮湘州百姓給陳軍送糧食,陳軍靠近接納,周軍便突然襲擊擒而殺之,如此幾次,陳軍生恐再上當,即使真的是當地百姓送糧也不敢接應。

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困擾了陳軍的後勤,但對周軍的困境卻沒有什麼改善,周軍糧食一日少於一日,軍心開始浮動,不斷有人開小差投降,甚至有的還牽著戰馬去降敵。

身處敵境,戰馬是保障部隊機動的重要物資,長此下去可不是辦法。

賀若敦又想了一條詭計。他令人牽馬從江邊上船,船上有人見馬來便拿鞭猛抽,如此幾次,戰馬形成條件反射,見了船就不敢上。周軍便把訓練好的戰馬牽去,詐稱要投降陳軍。陳軍像往常一樣來牽馬上船,不料馬卻死活不上。在陳軍來回拉馬時,周軍突然衝出殺死陳軍。這條計策堪稱絕妙,陳軍再也不敢接受周軍投降兵士。

麻杆打狼兩頭怕,陳軍不敢碰周軍,賀若敦也不敢貿然暴露實力。

如此僵持近5個月,到561年正月,孤軍深入湘州的周軍形勢逐步惡化。

巴陵城的周軍放棄抵抗,守將尉遲憲舉城降陳。獨孤盛所部水軍亦被侯瑱擊敗於楊葉洲,湘州長沙城主殷亮亦降於陳軍。周軍只剩賀若敦主力困守於湘江邊。

侯瑱不敢招惹賀若敦這位詭計狂魔,便與他商量,如果周軍肯退兵,陳軍不僅不追擊,還情願送上戰船幫周軍渡江。

賀若敦不敢大意,故意很硬氣的說,周軍來此為求決戰,既未決戰,決不肯撤兵。侯瑱後又屢屢催促,賀若敦便順坡下驢,約定陳軍後退一百里,留船於江岸,周軍才可退軍。侯瑱仗打了幾個月攆不走賀若敦,早已心急如焚,便盡如所約,「禮送」賀若敦渡江北歸。陳軍遂全據湘州之地,將國境線一舉北推至長江,與後梁隔江而望。

湘州爭奪戰,周軍雖然全師而返,但沒有爭到湘州數州之地,可謂不敗而敗。陳軍卻依靠並不出色的戰績,硬生生把周軍磨走,場面雖然不甚好看,卻得到實惠,可謂不勝而勝。這個奇怪的結果是陳朝開國之銳氣所致,也是南朝求穩求強的大勢所致。

湘州之戰啟示著三國君主們,北朝能趁亂奪走江陵和淮南,但要在南朝出現強力政權的情況下再奪南朝腹心之地,勢比虎口拔牙。當561年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之時,三國的君主們意識到,天下形勢開始變的不一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OByAGwBmyVoG_1ZnA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