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那些伴你長大的科幻想像,都能實現了嗎?

2019-12-12     三聯生活周刊

【過去的遠見

文 | 苗千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作家,也是後來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傑里·普爾內爾(JerryPournelle,2017年去世),邀請了當時另外幾位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以2020年為時間背景,各創作一個短篇科幻故事。後來這些故事被彙集在一起,以《2020視野》為題,作為展望2020未來世界的著作於1975年出版。這幾位作者還約定,若是他們到了2020年依然在世,會在當年於紐西蘭惠靈頓舉辦的第78屆世界科幻大會(World ScienceFiction Convention)上重聚。如今,這九位作者中只有三位依然在世。

當我們通過科幻故事去領略生活在半個世紀前的科幻作家們所想像的2020年,會發現這些故事的「未來感」依然強烈。在《2020視野》所收集的幾篇故事中,人類已經在月球建立了永久基地;機器廚師,機器警察等具有人工智慧的自動化設備已經可以取代人類完成大部分工作;而人與人之間,則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腦聯網」……若是將這些具體的場景和情節與現實一一對照,讀者們難免會發現科幻作家當時的預測幾乎全部落空。但若是順著他們的創作思路去思考,又可以發現這些預測大多其來有自,也未必與現實相隔太遠。探測太空,追求新能源,完善人工智慧,加強人與機器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及加深對於人類自身的理解,這些課題都將是未來幾百年里人類科學與科幻的共同目標。

人類即將進入2020。這個被人為設定的「逢十」的年份看似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當年份設定成為人類的共識,數字也就隨之變得重要起來。曾幾何時,2020年,乃至2020年代在很多科幻作家的心目中正是「未來」的代名詞。我們不妨把科幻作家在20世紀時對於2020的幻想與現實做一番對比。

進入到2020時代之後,人類將不再囿於地球的限制,積極探索太空,登陸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可以算是20世紀科幻作家的一個共識。根據前蘇聯科幻作家亞歷山大·卡贊采夫(Alexander Kazantsev)1962年的作品《星球塔》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史前星球之旅》在1965年上映。這部電影的時間場景正是設置在2020年。屆時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隨後一組人類太空人旅行了數千萬公里登陸金星探險,並且在金星的表面發現了眾多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包括已經在地球上滅絕的恐龍。

《史前星球之旅》劇照

科幻創作的走向最終要以科學發展的方向為依據。在了解到金星的惡劣狀況之後,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們把原本對於金星的興趣轉移到了地球的另一個鄰居——紅色星球火星上面。美國科幻作家金·羅賓遜(Kim Robinson)因為創作了《火星三部曲》而聞名。

他在1992年發表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紅火星》。故事中,隨著人類在21世紀20年代開啟的一次殖民火星的太空航行,主人公約翰·布恩成為了第一個登陸火星的英雄人物。而人類登陸火星的最終目的是在火星建立人類的定居點,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羅賓遜創作的關於火星的故事並未隨著人類成功登陸火星而結束。移民到火星的人類仍然無法改變自身貪婪和崇尚暴力的本性,一連串的衝突和災難也隨之發生。

《火星救援》劇照

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美國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浦·迪克在1968年創作的的「賽博朋克」名著《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這個故事的場景同樣是被設置在了2020年。

迪克幻想,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世界裡,人類將不再獨特,人類的眾多特質將被機器製造的「仿生人」所模仿甚至超越。那麼人類大腦中的記憶,情感,理性,與仿生人之間的區別何在?人類意識的本質是什麼?人類能否依然自居地球的主人,而不是被自己製造出來的仿生人所取代?正是因為提出了這些尖銳且沒有答案的問題,這部作品以及被改編的電影在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念念不忘。

《銀翼殺手》劇照

另一部「賽博朋克」名著,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從1989年開始創作的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同樣被眾多科幻迷奉為經典。雖然作品中的故事主要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但主角草薙素子正是在2029年成為了「公安9課」的隊長,故事由此開始。在這部「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作品中,作者展示了一個人體與機器完美結合的想像世界。而這個想像世界與現實的距離,至今仍然難以判定。

在攻殼機動隊的故事中,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除了大腦之外,人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由功能更多更強的機器取代,更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大腦改裝為具有網際網路功能的電子腦。由此看來,這部作品的英文名稱《Ghost in the Shell》(直譯為「軀殼中的靈魂」)似乎更為契合作品的主題。

《攻殼機動隊》劇照

機器像肢體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的科幻場景有沒有可能成為現實?面對這個問題,《攻殼機動隊》動畫電影的導演押井守在2014年接受採訪時說到,「我覺得這已經是現實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機……我也有,現在只不過是把手機放進大腦里的問題。不管是在衣兜里還是大腦里,反正你離了它就活不了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人類必須去適應科技……它也許只是在你的衣兜里,但那實際上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了。」

智慧型手機確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畢竟還不屬於人體的一部分,也沒有與人體結合。如果我們忽略故事情節,也不關注其中關於人的定義,以及關於人類意識本質的思考,實際上《攻殼機動隊》展示出了人體與機器相結合的無限可能。

機器假肢,電子腦,腦機接口…多年來,這些與人類大腦相關的研究一直是熱門領域,但所取得的成就與科幻場景之間的距離仍然遙遠。把人腦與外界設備直接連接,通過收集人腦中的信號向直接外部設備發送指令,目前仍然只能實現極其有限的簡單操作。通過植入晶片收集大腦中的電信號,讓一些癱瘓病人可以操作機械手臂完成簡單的動作,單是這項研究就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的時間,始終沒有重大突破。

2017年,馬斯克與另外八名合作者共同創辦了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在2019年的一次網上直播中,馬斯克展示了Neuralink公司開發的腦機介面設備。通過數十根連接大腦的細線收集信號,一些癱瘓病人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在電腦螢幕上。這樣的展示固然神奇,但是距離人類實現真正「腦機互聯」的目標仍然十分遙遠。谷歌公司的神經科學家亞當·瑪布爾斯通(Adam Marblestone)對此評價說,Neuralink公司的設備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就像是一個裝備良好的登山隊,準備攀登喜馬拉雅山。而他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架直升飛機(意指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突破)。

埃隆· 馬斯克在Neuralink 發布會現場公布了新一代腦機接口,這種接口可以獲取高質量的大腦皮層信號。

從更為現實的層面,正在進入2020年代的人類有理由期待更加自動化的生活。雲計算,機器人,智能銀行系統,智能製造業,大數據技術……這些已經被實際應用的技術將越來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自動駕駛汽車,能夠理解人類的語音語調,乃至諷刺,雙關語的智能多語言翻譯系統等技術可能也會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在2020年代,科幻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也將比人們想像的更加緊密。在大腦中植入晶片或許不會成為流行潮流,能夠進行信息傳輸的腦聯網也未必會出現,但是對於大腦的深入研究和模擬將有助於治療困擾著數十億人的腦部疾病,讓癱瘓病人能夠享受更加便捷的人生。動畫片或是科幻電影中的機械戰甲或許也不會成為現實,但是具有更強動力和保護功能的「外骨骼」卻能夠讓從事礦工之類特殊工作的人員在更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工作,越來越多可穿戴的人體增強設備也將增強人的感知能力,幫助人做出更好的決定。未來,值得期待。

現在,讓我們深呼吸,做好準備,一起進入2020。

(本文寫作參考了《科學》(Science)雜誌,《自然》(Nature)雜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BBC公司,以及其它相關媒體的報道。

關於未來,人們總是有很多想像。對於浩瀚宇宙的探索,從古到今,人類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本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大使#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看來,「在好奇心驅使下,人類對宇宙已經有了很多重要的認識,包括對宇宙里可見物質、暗物質,宇宙大爆炸的起源、超新星爆發等都有了充分的研究和了解。」雖然看起來,這些跟我們的生活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們不斷思考未來、探索太空,也是尋找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可能性,這跟人類未來的生存息息相關。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H4w_W4BMH2_cNUgwnlz.html



















野生動物世界

2020-04-15

唐茶穿越指南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