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崗的老師要承擔過去兩個到三個老師的工作量
一方面是在崗老師累死累活,另一方面是大批老師無崗可上,無課可教,工資被扣發。
9月1日正值全國中小學開學的日子,按理說,這一天正是教師們迎接新生最忙碌的時候。
然而某地有600多名教師已經沒有辦法迎接新生,因為他們都被下崗了。原來當地今年實行教師選聘政策,有將近600多名一線教師不能上講台了。
改革後的結局是上崗的老師要承擔過去兩個到三個老師的工作量,一方面是在崗老師累死累活,另一方面是大批老師無崗可上,無課可教,工資被扣發,好多人都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壓的透不過氣來,工資沒了,父母誰來贍養,兒女的奶粉錢從哪裡來?更不用說怎麼還銀行的貸款了,鄉村教師算徹底被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據老師們講,當地已經超編幾百人,尤其農村教師超編嚴重。農村教師超編一方面是因為每年都招聘了很多特崗教師,另一方面是由於農村學生越來越少。
從2015年開始,農村開始瘋狂的撤點並校,很多鄉鎮只留下一兩所學校,很多家長咬牙把孩子送進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或千方百計送到城區學校,農村生源大量流失,農村教師成了多餘的人。
老師們質疑教育局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對老師的考核選聘沒有拿出具體詳細的方案,都是由各鄉鎮各學校自行掌握,出台方案五花八門,又缺乏必要的監督。
城區學校面向農村招聘教師只招45歲以下的,又將老教師排斥在外。
眾所周知,「縣管校聘」在某些地方已經推行了好幾年的時間了,推行「縣管校聘」改革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為了實現城鄉之間師資力量的流動,同時提升教師參與教學的工作積極性。
「縣管校聘」是為了實現教師在區域內的流動,並不是為了減少教師,顯然很多地方在執行這一政策時走樣了,把「縣管校聘」變成「末位淘汰」。
縣管校聘政策實行後,能決定教師去留或者決定教師能否與學校簽訂合同或者解聘的人,肯定是掌握學校發展或者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話語權的人,
說白一點就是校領導,如果校領導能決定教師的去留,這種縣管校聘政策是否又會演變成繼職稱競聘之後,又一個打擊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一個好的政策,能夠得以正常的實施,必須有一套科學到位的監督機制。
「縣管校聘」在實施中誰來監督權利的使用?
如何聘用,聘用誰,應該怎樣來評定?如何保證過程的公平 、公正?這些都是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際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