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成績的最好捷徑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是:參加補習班。在很多家長看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通常是上課不用功、平日不努力的結果。若把孩子放在家裡,還會重複這樣的「失敗」。
最好的、也是最省心的辦法,就是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在補習班的大環境下,讓孩子多多少少學到一些,幫助孩子把成績提升下去。
而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孩子的生活成為了學校、補習班和家這樣三點一線的時候,通常孩子的成績都不會太差。
可一位做了30年的老教師說出了截然相反的一句話:「寧可孩子考零分,最好別送去補習班,補習班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上補習班還能毀掉孩子的成績嗎?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位老教師的話有些「過分」或者「太極端」了。可當和這位老教師聊完後,才明白老教師的用心良苦。
她告訴我說:「很多父母將孩子送去補習班,如果是無奈之舉我無話可說。但凡有可能的話,就不要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因為補習班看似讓孩子的成績錦繡天花,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這個代價,到底又是指什麼呢?
原來這裡的代價,指的是對孩子未來產生的影響。在老教師的訴說中,我才明白老教師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她說,學習分兩種。一種是只要結果,一種是磨礪過程。前者強調的是成王敗寇,而後者強調的是將孩子的能力從小打紮實了。
或許因為如今的教育太強調成績,所以無論是家長為了立竿見影的成績,還是培訓班為了每月與孩子分數與工資綁定的KPI績效考核,以及培訓班的老師為了讓父母覺得錢花的物超所值,促進父母在他們那裡繼續消費,都會把目光緊緊的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而從結果上看,孩子的成績顯然提升了,似乎所有人都皆大歡喜,可危害卻是很多父母不曾預見的。其中最大的危害足足有三點。
01.高強度學習中帶來的習得性無助
很多孩子沒有童年、也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時間。平日裡學校、家庭和各種補習班占用了孩子全部的童年和時間。
至於周末,也是在完成了所有補習班和學校布置的任務後,或許能擠出一點閒暇的時間。
對於孩子的辛苦,父母心中清楚,可卻沒有辦法。對於父母的辛苦接送,還有那每月龐大的補課開支,孩子也足夠懂事、願意試著努力配合。
可在始終緊繃的學習壓力中,孩子的天性與壓抑狀態卻無從釋放,慢慢的只能學會順從。
而其中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階段,患上習得性無助。在面對父母的要求,面對學校、班級的期待,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束縛」下,只能一次次嘆息著背棄書包往前走。
他們無力改變,也沒有能力質疑現在的生活是對還是錯、這樣的生活正常嗎?可當孩子未來走到社會,這種「服從」、「屈服」、「無力改變」的習得性無助,很可能一直伴隨孩子一輩子。
而一切根源,其實與太多的補習班占用了孩子所剩無多的時間有關。補習班,讓孩子連最後的生活也都交給了補習班。
02.不求甚解,只要結果的後果!
其實補習班求的是結果,只要孩子能提高成績,能考出讓家長和老師滿意的結果,那就算成功。
至於過程如何,孩子到底懂不懂,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沒辦法衡量,而父母顯然更在意可以用來衡量的結果。
於是,所有的補習班其實不會好好教孩子如何建立邏輯、思維以及學會懂得變通,他們只教孩子如何利用「公式」更有套路的做題。其實這很像面對問題時該如何選擇?
正常的教育,應該是教給孩子如何尋找技巧,如何建立解題速錄和思考過程,如何運用想像力和思維關聯更好的記憶。
但這些,有點太耗時間了,而且需要長期才能慢慢看出成效和結果,所以被所有補習班的老師棄用。
而補習班的解題,更像是告訴孩子當你遇到某一類問題時,就按照某一種做法做就可以了。
遇到下一類問題時,找到下一類的做法。只要孩子能把不同類型的問題和對應的做法牢記下來,就可以考到好成績。
這樣看似沒問題,可卻忽略了問題往往是複雜的,需要學會活靈活用。但補習班的老師可沒時間和精力,一點點磨礪孩子學習過程中活學活用的能力。
結果就是,孩子只會套公式答題,卻不懂得思考與變通,更不擅長想像與創造。
03.補習班是大鍋飯,可能讓孩子個性全無
教育也好,陪孩子學習也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方式針對性學習。尤其孩子的理解與思考方式,往往各有各的不同。補習班也好,平日裡的班級學習也罷,其實都不會真正在意你的孩子到底有何不同。
所有的教育,全部是一種模式下的「量產」。這種結果,會犧牲掉孩子的個性,也會壓制孩子本身具備的天賦。學校的這種教育無可避免,難道還要讓孩子繼續在補習班裡加強這種教育嗎?
其實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但學習的全部不是成績,還有如何與社會、與其他孩子相處、交往。
如果孩子的老師很負責任,對每個孩子都懂得如何培養教育,父母大可放心的教孩子教給老師。相反,大部分時候,老師只能作為傳授孩子知識的人,但並不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還需要父母介入,親自教導孩子,再結合老師的努力共同配合才可以。其中,也包括學習。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不懂孩子學的知識,其實可以從網上買來教科書、教案,也能找到網上視頻教材,來親自教給孩子。
一點點教會孩子面對紙上的問題,面對人生和現實中的問題,該用哪些思路、技巧去學習、去掌握。
在學習還掌握的過程中,孩子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需要留心什麼、需要鼓勵和肯定什麼,父母需要親自了解,這才是教育。教的不只是成績,還是一種跟隨父母學習的傳承,不能假借他人之手。
一位孩子剛參加完高考的鄰居說「補習班不是教給孩子學習,而是希望藉助孩子混一口飯吃的職業。
只要孩子成績上去了,他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父母就可以買單了。這種背景下教出來的孩子,得出來的成績,拿到手裡心裡真的踏實嗎?」
我是「龔老師說教育」,專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歡迎關注!
圖文來源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