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分享過閩南軍閥陳國輝的事跡,其作惡多端,終為入閩的十九路軍所除。今天就藉機分享下十九路軍入閩駐守泉州的故事。
一、 華僑請願
十九路軍,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之師。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2年1月,得知日軍登陸上海,駐防的十九路軍積極備戰,南京政府卻採取綏靖妥協政策,正準備下令十九路軍換防。1月28日,日軍登陸,十九路軍英勇抗戰,為期33天的淞滬抗戰爆發。
在這場戰爭中,泉州的人民尤其是海外的華僑同胞無不衷心擁護英雄之師十九路軍,華僑多次組織捐款和抗日救亡運動,不僅捐獻巨款,還組織醫療隊、救援隊,並攜帶大量醫藥品和物資支援前線。
而隨著南京政府和日本人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遂有意把十九路軍調防到福建,一則有「發配」教訓其不聽話之意,二則想令其防止共產黨紅色力量在福建的滲透。此時,泉州人民尤其海外華僑聞訊,歡欣鼓舞,紛紛函電請求國民政府將這支英雄之師調防到福建來,既保護其免受權力傾軋之禍,又能改變福建的局面。
當時,福建境內處於割據的混亂之中,政治腐敗,山頭匪勢交錯林立,這些勢力罔顧百姓生計,或打家劫舍,或橫徵暴斂,地方糜爛至此。
當時的泉州海外華僑先是菲律賓、其後是新馬等地,紛紛成立救鄉會,希望能幫助家鄉肅清境內匪患,澄清政治,安定地方,建設家園。在聽聞十九路軍即將入閩,各救鄉會遂聯合海內外力量共同組織了「福建海內外民眾團體代表聯席會議」,並且於1932年6月初在香港召開會議,表示歡迎十九路軍入閩,並提出了一些救鄉方案。
該方案主要包括:該組省政府,刷新政治;肅清匪患,安定地方;保護華僑利益;實行地方自治;發展實業,普及教育;整編部隊,統一號令;取消苛捐雜稅,嚴懲貪污;鼓勵華僑投資建設等等,共計數十條之多,可謂是一份凝結了當時華僑智慧和心血的治閩方案。
當時正好碰上十九路軍副總指揮蔡廷鍇在廣州,會議就推選了秦望山等二十人為代表,一同由香港前往廣州謁見蔡廷鍇,當面呈交了聯席會議的請願書和全部決議方案。蔡廷鍇和當時通行的幾位十九路軍將領一同會見了代表們,並對請願書和方案表示採納。
當時,十九路軍即將調防入閩的消息已經見報,而蔡廷鍇接見代表和採納意見的消息傳回福建和海外,閩地民眾和海外僑胞無不歡欣雀躍,倍受鼓舞,對即將到來的這支英雄之師翹首以盼。
二、 軍民魚水情
6月8日,十九路軍的先頭部隊61師由上海乘輪船抵達泉州,隨即受到泉州人民的熱烈歡迎。兵船抵達後渚港之時,各界代表和無數群眾沿著泉秀公路夾道歡迎,一路上鼓樂聲、鞭炮聲和歡呼聲混成一片。部隊由登岸到入城,百姓沿途廣設香案,案上擺一盆清水和一面銅鏡,寓意清如水明如鏡。城中正燈結彩,張橫幅標語無數,儀式隆重一時。
不僅如此,當十九路軍運送輜重的輪船需在秀塗港轉卸民船,並運至南門碼頭之時,船工們紛紛踴躍前往自願獻工,堅決不要工錢,為期十日,將輜重如數搬完。可見當時泉州人民對十九路軍的崇敬和期盼之情,真世所罕見。
部隊入城的第二日,各界召開歡迎大會。師長毛維壽、張炎講話,報告淞滬抗戰經過,並對泉州人民和華僑的大力支援表達感謝。各界代表也在會上演說,慷慨激昂地盛讚十九路軍的愛國之情和英勇之舉。民眾在廣場上圍得水泄不通,時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場面極其熱烈壯觀。
受當時氛圍之感染,會後即有人開始散發要打倒割據閩南的軍閥勢力陳國輝、以及清查匪產的傳單,並提出要立即逮捕當時陳國輝派留守泉州城的特務營營長李忠。但因當時十九路軍尚未接手福建軍政事務,才沒有執行。但一時間,陳國輝的勢頭和氣焰被壓制,其也開始撤去其在城中的機關,準備率所部往南安、仙游、永春山區退守。
除了泉州人民對十九路軍英勇抗戰的崇敬之情,以及十九路軍對泉州人民和僑胞大力支援的感激之情,十九路軍的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也使得這段軍民魚水情更加相得益彰。
61師部隊抵達泉州之日,還來不及分駐各地,他們就在中山公園搭起帳篷過夜,堅決不叨擾民房。後來發現公園地小不夠住之時,在地方和民眾的熱烈邀請之下,才借住民房。就算如此,部隊不僅事先一定徵得主人家同意,而且打掃乾淨,不拿取民眾一絲一物,真有借用的需要,也是由單位寫明借條,有所損壞也一律照價賠償。
這種軍民相得的情誼,在泉州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當時塗門街劉姓將大廳借給部隊住,後來發現這些兵住得過於擁擠,劉家人要騰出房間,被一力推辭。後來劉家兄弟生病,借住的兵哥為之親自請衛生隊的醫生來就診,還免費贈藥。
61師有位兵員莊永新,在「福建事變」失敗後,不願意接受蔣介石的收編,就留在泉州謀生。當時部隊潰散之際,他曾退到惠安境內,遭土匪搶劫。當時附近的村民聽聞十九路軍士兵遭劫,就糾集村人一同去找土匪,告訴土匪說,錢財你盡可拿去,但十九路軍健兒的性命你不能妨害,否則與你沒完。土匪也不敢加害,就把他放了,於是村民還一路護送莊永新。
這些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大抵如此,流傳至今。
三、 整頓治閩
如前所言,十九路軍是帶著華僑和人民對改變福建混亂與割據局面的期盼而來的。
當時,在華僑和人民團體聯席會的聯合請願之下,同時也為了安撫十九路軍將領,南京政府發命改組福建省政府,撤掉閩南軍閥陳國輝的靠山方聲濤的福建省政府主席職務,任命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為省政府主席,副總指揮蔡廷鍇為綏靖主任,多名將領也被任命為政府要職。同時,任當時的僑領李清泉為省府委員,許友超為廈門市長。還有,省府所委任的南安縣長葉松生、晉江縣長周俊烈、惠安縣長梁光龍等人也都和華僑有關,冀望藉助當時華僑雄厚的實力和先進的經驗視野,共同治理閩政。
該組省政府的同時,十九路軍一入閩即著手改編省內林立的雜牌軍隊,消除地方割據局面,並戮力剿匪。當時盤踞泉州的陳國輝勢力最盛,且倒行逆施,民怨也最深,十九路軍認為首先需解決陳國輝。十九路軍1932年6月入閩,三個月後的9月26日即藉由方聲濤之力把陳國輝誘至福州扣押,2個月後即公布其罪狀,執行槍斃。而為患多年的匪軍高楊羅也很快在惠安境內被殲滅。泉州的地方秩序於是得見好轉,人心逐漸安定。
十九路軍隨即廢除各地民軍盤踞地方時所分派的琳琅滿目的的捐稅,這些捐稅尤以陳國輝在泉州所設的蔚為大觀,諸如嫁娶捐、棺木捐、番薯苗捐、迷信捐、豬仔捐···並宣布禁煙(鴉片)、禁賭、禁娼,以及推行一系列相關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政策。
這些舉措雖然無法一下子改變尚處百業維艱的時局,但風氣卻為之一新。加上與華僑共治的新型體制,海外華僑感受到家鄉的新氣象,紛紛返鄉探親,或投資興業,或興學辦教,或集資造橋修路···十九路軍也很注重保護華僑利益,當時有華僑回鄉新建新宅,駐守泉州的61師甚至還派軍護送。停頓多年的泉州華僑公會也在此時,在十九路軍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復辦。
而十九路軍雖然入閩,其抗日救國之志始終未變。而閩南僑鄉的民眾和華僑也始終擁護十九路軍的抗日主張。不僅華僑公會組織人在南洋發動捐款購買軍用物資甚至飛機,泉州民眾亦積極響應參與十九路軍和地方政府組織的各種反日會、培訓班及宣傳活動,當時反日運動氣氛高漲,聲勢震動海內外。
十九路軍在泉州城加強治安巡查,支持了如工會、農會、漁會及婦女會等民眾團體的整頓和發展,一時間民氣可用,泉州社會經濟局面復甦,物價穩定,市面繁榮,百工百業呈現興旺之象。
四、 反蔣自立
經由淞滬抗戰之後,十九路軍領導人蔣光鼐、陳樞銘、蔡廷鍇等人已察覺自身與蔣介石在政治路線方面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故而入閩之後,即已開始醞釀反蔣。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和整軍,認為準備成熟了,即於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發動歷史上著名的「福建事變」。
22日,十九路軍在福建正式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改元「中華共和國元年」,改新國旗,宣布脫離國民黨,組建新的「生產人民黨」。12月12日,將治下的福建分為閩海、興泉、汀漳、延建四省,其中興泉省管轄範圍約為今天的泉州、廈門、莆田三地,並以泉州為省會,由戴戟任省長,因其未能到任,由陳公培任副省長負責省務。當時駐守泉州的61師也被擴編為第二軍,負責泉州的治安警備事宜。
當時的泉州人民對蔣介石的妥協和反動政策也是不滿的,也紛紛表達對蔣光鼐、陳樞銘等的支持,一時間街上貼滿了「打倒賣國的南京反動政府」、「擁護生產的大眾」、「擁護人民的革命政府」等標語。這些舉動令蔣介石十分惱怒。
12月1日上午,泉州各界在中山公園舉行「慶祝人民政府成立大會」。會上代表正在講話之時,忽然三架漆有青天白日徽的飛機從秀塗港方向襲來,從會場上低空盤旋而過。聚會民眾一片慌亂之際,飛機開始陸續投擲炸彈進行轟炸。於是乎,或因炸彈爆炸,或因相互推擠踩踏,民眾死傷無算,甚至有炸彈投擲到了街巷民宅之中,毀厝傷人。過後保守估計,此次轟炸投彈十枚,16人死亡,傷者近百。這是泉州城歷史上第一次遭飛機轟炸,竟是出自南京國民政府之手。
此次轟炸後,福建民怨沸騰,海內外群情激憤,紛紛譴責蔣介石之慘無人道。而十九路軍也當即出來撫慰民眾,並加強防空意識宣傳,在泉州的各城鄉中多處組織民力修建防空洞。今天在泉州多地還留有許多防空洞,一般人以為是抗日戰爭時期所修,其實很多早在這時就已經修建。
然而,十九路軍反蔣理念雖然可貴,但是畢竟其所引起的政局巨變,還是給地方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帶來許多不利影響。當時,泉州市場波動,銀行發生了擠兌現象,有不法商人藉機囤積貨物,米價等物價節節高升,人心不穩。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新的革命文化宣傳,並改革了教學內容要求,一時間諸多中小學都有些無所適從,局面陷入混亂。
對於這些局面,應該說十九路軍和新的「人民革命政府」還是很積極地採取措施和調整政策進行應對的,當時還準備推行新的土地政策、並改革農會和和組織農民自衛等,可惜不久「福建事變」失敗,所以也無從檢驗這些新的機制和措施會給福建的發展帶來什麼效應了。
五、 事敗人散
十九路軍在決定反蔣之時,曾經與多方勢力進行聯絡,以圖獲得支持,最終卻都沒能成功。勢單力孤之下,最終失敗。
陳樞銘曾與胡漢民聯繫,原以為已取得國民黨多位元老和粵系的支持,不曾想十九路軍一易幟改黨,胡漢民即出來強烈反對,指稱十九路軍為「亂黨」。還曾與桂系聯絡,取廣東廣西為根據地,互為聯結,桂系最終也按兵不動。又與紅軍聯合制訂了作戰計劃,卻因對共產黨心存疑慮不能真誠合作,終究未能實行。
一方面是孤立無援,而另一方面內鬥內行的蔣介石卻迅速集結海陸空三軍,海上封鎖出入海口,空軍飛入轟炸,陸軍十五萬人三路並進準備對付只有六萬多人的十九路軍。
而外無援兵的十九路軍和新的「人民政府」,其內部也諸多隱憂。
自陳國輝之死,接受改編的盧興邦、張貞、劉和鼎等軍勢內不自安,早已暗中向蔣介石投靠,以求自保。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十九路軍內部對於中下層官兵的宣傳工作也準備不足,事變一起,許多將士都感到十分突然與愕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尤其是這些官兵自來都受教育,信奉追隨孫中山先生及其三民主義。而十九路軍易幟改黨之後,卻要求撤去孫中山之像並不再對其行禮。將士們對此的思想準備和理解不足,無法像抗日之時那樣意志堅定,軍心難免浮動。
1934年12月,蔣三路攻閩,先是在溫州打敗了十九路軍的先頭部隊。其後,因為劉和鼎的投附,閩北重鎮邵武、建甌不戰而落入蔣手。失了屏障的延平、水口、古田也相繼被占,福州告急。當時十九路軍的毛維壽、張炎等高級將領遂請蔡廷鍇離開福州,前往泉州。其實當時興泉的駐軍已被派往前方,只有翁照垣收編的「人民自衛軍」駐防,這是舉動看似正常,其實是這些將領要架空蔡廷鍇,為跟蔣談判做準備了。
1934年1月13日,南京政府任命蔣鼎文為「討逆軍」總司令,陳儀為福建省主席。因此時蔣光鼐、陳樞銘、李濟深等主要人物都已前往泉州,蔣、陳二人不動一兵一卒順利進入福州,並以衛立煌為前鋒,跟蹤向南撤退集中的十九路軍四萬餘人。1月14日,雙方在惠安洛陽橋一帶發生了最後一戰,十九路軍戰敗。
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由毛維壽以專車掛白旗前往與衛立煌談判。1月21日,毛維壽、張炎、沈光漢、區壽年等十九路軍將領在泉州發出通電,宣告脫離「人民政府」,擁護蔣介石,停止行動,靜待國府處置。轟轟烈烈的「福建事變」持續不過兩月,至此宣告失敗。
其後中央軍入駐泉州,與軍紀嚴明的十九路軍相比,中央軍不僅紀律差,驚擾地方,甚至在城中發生了搶劫民財和強姦民女的事件,直至今日,依然有老一輩講起過當年城中流行的「來了中央,百姓遭殃」的怨言。
十九路軍其後接受了改編,番號改為第七路軍,編制也縮減為兩萬人,成了不受老蔣待見的雜牌軍。其後,這支曾經赫赫有名的英雄之師,再也不復其威名了,也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戰績,不能不令人唏噓感嘆!
而當時有許多不願意接受改編的英勇健兒,其後留在了泉州謀生,直至今日,其後人猶在傳頌著他們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