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簡史:原來俄皇早已不叫沙皇,英王卻叫類似稱呼,怎麼回事?

2019-07-13     桃花石雜談

喜歡歷史的朋友恐怕都知道,在歷史上,俄羅斯的君主曾經被叫做沙皇。但其實俄羅斯皇帝叫沙皇的歷史並不算長,後來多數時間沙皇都並其非正式的頭銜。而除了俄羅斯沙皇,世界上還有好幾個國家的君主曾被稱為沙皇或類似頭銜,而且都持續到了二戰前後。那麼沙皇這個名稱究竟有什麼來歷,都有哪些國家的君主曾經用過這個稱呼呢?


沙皇頭銜的變遷

其實關於沙皇這個頭銜的來歷,整個的脈絡還是比較清楚的。沙皇這個詞是漢語譯名,它在俄語以及其它多數歐洲語言里的發音基本都是「Tsar」,而Tsar這個詞則是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及軍事強人凱撒(Caesar)。因為凱撒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了獨裁統治的人,是羅馬從共和國轉變成帝國的核心人物,因此後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幾乎都會在登極前後改名,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上「凱撒」這個詞彙。久而久之,「凱撒」就成了在羅馬帝國與「皇帝」類似的頭銜名稱。

沙皇稱號源於凱撒

不過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其實在公元628年之後就基本不再使用這一頭銜,東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從公元629年開始就變成了「巴西琉斯」(Basileus),這也是東羅馬帝國逐漸希臘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但「凱撒」(Kaiser)或是「沙皇」這個詞在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里卻繼續得到了使用。比如在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其皇帝的正式頭銜就一直是凱撒,直到公元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時才停用。而在斯拉夫人里,從公元913年開始,保加利亞帝國的統治者開始最早使用了沙皇(Tsar)這個稱呼。而相對來說,因為俄羅斯這個民族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所以它開始使用這個名稱的時間也比較晚。

保加利亞統治者西美昂一世是世界上第一個沙皇

在俄羅斯民族形成之前的基輔羅斯時期,當地的東正教會在給一位被稱為智者雅羅斯拉夫的大公加冕時曾使用過這一稱號,但其原因卻很可能是因為他曾經在戰爭里打敗過東羅馬的軍隊,也就是因為他打敗過東羅馬的「沙皇」。但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說,桃花石雜談你剛才不是說東羅馬皇帝的稱號是巴西琉斯嘛,怎麼又說是沙皇?確實是這樣,東羅馬帝國的正式稱號確實是巴西琉斯,但斯拉夫人在將其翻譯成斯拉夫各語言之後,卻都翻譯成了凱撒或者沙皇。不過在基輔羅斯時期,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一次外,其它羅斯諸國的大公並沒有使用過這一稱號。

俄羅斯起用與廢止「沙皇」稱號

所以在羅斯地區,其實「沙皇」這個稱號早期一直指的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但因為俄羅斯在文化上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非常大,後來羅斯地區基本都信仰了東羅馬的國教東正教,而東羅馬「沙皇」同時還是東正教教會的最高領導者,所以「沙皇」這個詞在羅斯地區也漸漸地演變成了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所以在公元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正式中止了與金帳汗國之間的臣屬關係,取得完全的獨立之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就開始被非正式地稱為「沙皇」了。而他的這個稱號,除了羅斯人將這一稱號視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之外,還有著另外兩個重要的原因。

俄羅斯第一個被稱為沙皇的統治者——伊凡三世

首先是在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滅亡。而在此前後,鄂圖曼帝國還已經成為了巴爾幹地區許多東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統治者,所以在莫斯科公國獨立之時,它基本上已經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立的東正教國家了。所以當時莫斯科的統治者將自己視為了東正教在世界上唯一的捍衛者,因此也是東正教的最高統治者了。

而除此之外,在公元1472年,在東羅馬滅亡之後曾一度自封東羅馬流亡皇帝的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之女索菲婭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莫斯科也據此認為自己通過聯姻繼承了東羅馬末代「沙皇」的法統,所以自己已經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此當時很多人甚至已經非正式地將莫斯科大公國稱為「第三羅馬」。

不過在早期,莫斯科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有限,所以這些稱呼都是非正式的。而直到公元1547年,後來被稱為「伊凡雷帝」(或是「恐怖伊萬」)的伊凡四世登極之時,才正式使用了「全羅斯人沙皇」這個稱號,莫斯科大公國在此時也轉變成了俄羅斯沙皇國。而在他統治期間,俄羅斯先後滅亡了金帳汗國的余脈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並極大地削弱了同為金帳汗國余脈的克里米亞汗國,一躍成為了地區強國。

廢止了「沙皇」稱號的彼得大帝

但和人們普遍的認知不同的是,俄羅斯君主使用沙皇這個稱號其實只持續了174年。因為在公元1721年,進一步擴張了俄羅斯領土,並開始奉行歐化政策的彼得大帝廢止了「沙皇」這個稱號,此後俄羅斯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就變成了「全俄羅斯皇帝」。而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沙皇」這個詞東正教色彩太濃,如果繼續使用會讓人覺得俄羅斯的最高統治權力仍然來自東正教會,而這與他對俄羅斯進行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的目標南轅北轍。但因為「俄羅斯沙皇」這個稱號在歐洲各國乃至俄羅斯民間早已深入人心,所以雖然官方把稱號給改了,但民間和外國卻仍然使用。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俄羅斯皇帝被推翻為止。所以在後面將近200年里,「沙皇」這個稱號其實都不是俄羅斯皇帝的正式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名稱。

其它國家的沙皇們

而俄羅斯官方雖然不再使用「沙皇」這個名稱了,但當時的世界上,其實還是有好幾個國家在官方層面一直在繼續使用「沙皇」這個稱號。

首先是前文提到的保加利亞。雖然最早使用「沙皇」這一名稱的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在公元1018年就滅亡了,但此後先後建立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最高統治者也都一直使用沙皇這個稱號。而保加利亞王國直到1946年二戰結束後才滅亡,當時末代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二世才9歲。而他現在雖然已經82歲高齡,但卻仍然健在,這也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現在唯一還在世的做過沙皇的人。

唯一健在的沙皇西美昂二世

此外,塞爾維亞的君主在公元14世紀開始也稱「沙皇」。後來塞爾維亞被鄂圖曼帝國吞併,塞爾維亞沙皇不復存在,但在塞爾維亞民間,卻經常把鄂圖曼蘇丹稱為沙皇,特別是在一些史詩作品裡尤其常見。

而除了沙皇之外,中歐和西歐地區還曾有過幾個國家的君主也使用過和「沙皇」本質上是一個詞的「凱撒」。比如德國和奧地利(奧匈帝國)的君主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其正式的稱號其實一直是「凱撒」,在歐洲其它語言里他們也被稱為「凱撒」,只是在翻譯成中文時他們被翻譯成了皇帝。

而另一個鮮為人知但卻使用過「凱撒」稱號的王室是英國王室,但這個稱號卻不是在英國本土使用的。大家知道印度曾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在公元1876年5月1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親自到印度就任印度皇帝一職,正式兼任了印度的君主。但其實說她就任了「印度皇帝」也是一個不是特別準確的譯名,因為她當時就任的這個職位,正式名稱是「印度凱撒」(Kaisar-i-Hind)。

「印度沙皇」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在就任印度皇帝之前,曾想把自己的正式稱號改成「大不列顛、愛爾蘭及印度女皇」,但當時的英國首相迪斯雷利擔心把英國君主的稱號徹底改變會引發爭議,因此要求維多利亞在保持原來英國和愛爾蘭女王頭銜不變的情況下單獨兼任一個印度君主的稱號。而最後英國的東方學家萊特納將印度的君主稱號定名為「印度凱撒」,原因是在印度主要語言印地語/烏爾都語裡,可能是因為古羅馬影響的遺存,「凱撒」這個詞也是皇帝的意思。所以維多利亞就任的這個職位,其實也可以說是「印度沙皇」了。而在她之後歷任英國國王/女王也都兼任印度凱撒,直到二戰結束,英帝國解體時為止。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也因此成為了末代「印度沙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s4FGwBmyVoG_1Zpn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