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曾有個大漢國,它和漢人有關嗎?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

2019-10-09     桃花石雜談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世界各個文明相對來說的孤立存在的,與其它文明之間雖然也會有零星的交流,但總體上相互之間往來很少,所以對其它一些文明的記載很多時候都是少量傳聞伴隨著大量的傳說與神話。所以各國古籍里,所記載的遠方一些國度的名稱可以說也都是千奇百怪,比如安息、康居、奄蔡、桃槐、休循等等等等。當然這些名稱主要是音譯而來的,而且是用古漢語從一些現代很難考證的語言翻譯過來的,所以名稱古怪也是正常情況了。但在這數量眾多的域外古國名稱里,也有一些骨骼清奇的存在,比如類似大秦、大夏和大漢這樣的域外國家。大秦多數朋友恐怕都知道,它指的是古羅馬。而大夏則是指位於今天阿富汗境內的巴克特里亞地區,那麼用的名頭在漢語裡最響亮的大漢在哪恐怕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而且它還確實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國家。那麼它究竟是在哪,又為什麼能用上在漢語名頭這麼響的名字呢,它跟漢朝有什麼關係嗎?

萬里之外有個大漢國

雖然「大漢國」這個名字在漢語裡很容易讓人誤會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但它在中國古籍里卻真的是一個只在邊邊角的記載里零星出現過的國家。關於大漢國,中國古籍里的記載其實只有幾處,其中差不多最早的一個記載出自記載南朝歷史的《梁書·東夷傳》,在其中對這個大漢國有下面這句記載:

大漢國,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無兵戈,不攻戰。風俗並與文身國同而言語異。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也很簡單明了,就是說這個大漢國在一個叫文身國的國家東面5000餘里的地方,那裡的人不喜歡武力和戰爭,他們的風俗與文身國類似,但卻說著一種不同的語言。不過光看這句記載恐怕是沒人能搞清楚這個大漢國究竟在哪,最多只能知道它是離中原很遠,不然不會用離它5000多里的文身國來當地理坐標。

中國古地圖裡畫的倭國位置

而關於這個文身國的方位,在《梁書》里也提到了一點,說它位於「倭國東北七千餘里」。那麼「倭國」這個名稱一出來,恐怕很多朋友就知道了,因為倭國在古代基本就是指今天日本境內的古政權。所以文身國在倭國東北,也就很有可能是位於今天日本東北方千島群島乃至庫頁島等地區的土著部落了。而大漢國又位於文身國的東方,那它也就很有可能是位於西伯利亞極東區域的一個政權了。

所以如果這樣分析,這個大漢國的地理位置似乎也比較確定。但問題是,在中國古籍里,大漢國不是只出現了這一次,而是還出現過幾次。其中在幾百年之後的《新唐書·回鶻傳》里,對大漢國的記載還比《梁書》里的記載更詳細了一些。《新唐書》里說:

大漢者,處鞠之北,饒羊馬,人物頎大,故以自名。與鞠俱鄰於黠戛斯劍海之瀕。

這句記載里倒是說明白了大漢國為什麼被稱為大漢,是因為他們那裡的人都特別高大,所以自稱大漢。但這個「大漢」和《梁書》里的「大漢國」在地理位置上卻似乎完全對不上。因為這個大漢是位於「鞠國」的北方,和一個在唐朝非常有名的族群黠戛斯一樣,都位於一個名叫「劍海」的水域旁邊。

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流域

而黠戛斯在唐朝曾長期遊牧於漠北地區,劍海則很有可能是指貝加爾湖及其以北的葉尼塞河(曾被稱為劍河)流域,因此《新唐書》里的這個大漢國雖然也是位於西伯利亞地區,卻和《梁書》里的大漢國大致方位相距接近萬里,所以雖然都叫「大漢」,卻很明顯並不是同一個族群。

「大漢」這個名稱成為了鑰匙

不過雖然《新唐書》里的大漢和《梁書》里的大漢國並不是一個族群,但《新唐書》里的大漢的命名方式其實卻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也就是說那個族群被稱為大漢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和漢朝有什麼關係,而是因為這個族群的人身材高大,所以這裡的「大漢」其實跟「彪形大漢」里的「大漢」意思相近,也就是「大人」的意思。那麼《梁書》里的大漢會不會也是因為這個方式被命名的呢?別說,經過近代一些學者的研究,還真的通過一些蛛絲馬跡發現了類似的線索。

美洲極地的因紐特人

而這個線索也非常有意思,因為它實際上甚至涉及到了美洲大陸。大家知道,西伯利亞就在咱們中國的北面。而說起美洲大陸,恐怕多數人會認為它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但西伯利亞和美洲大陸卻是鄰居,中間只是隔了個並不算寬的白令海峽。而現代主流觀點認為,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是在遠古從亞洲大陸通過還沒有成為海峽的白令海峽地區遷徙到美洲的,時間大約是1萬多年前。而他們到了美洲之後,因為生活的地理位置不同,大致分成了兩個族群,即溫帶和熱帶地區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寒帶地區生活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

而「因紐特」這個名字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大漢國」關聯起來。因為因紐特(Inuit)是這個族群的自稱,而它的意思就是「人」,也就是說它的意思和「大漢」其實是非常接近的。而按照《新唐書》里「大漢」的命名方式,那麼《梁書》里的「大漢國」的詞源也確實很有可能是指自稱為「人」的某個民族。但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難道是說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就知道位於美洲大陸的文明存在了嗎?其實嚴格地說倒還不至於。因為在離因紐特人聚居地不遠的亞洲大陸上,其實還生活著一個與他們非常類似的族群,名叫尤皮克人。

楚科奇半島的位置

尤皮克人其實就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緊鄰白令海峽的楚科奇半島。而他們的語言和因紐特人同屬一個語系,也就是說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有些時候,尤皮克人也會和因紐特人一樣被稱為愛斯基摩人。但「尤皮克」這個名稱則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真正的人」,而這個名稱在古代和「大漢」的意思就更接近了,而且他們所生活的位置也和《梁書》里「大漢國」的位置非常接近。而這些極地民族因為生活在人煙極其稀少的苦寒之地,所以很少會與其它族群爆發戰爭,因此這一點也比較符合「無兵戎,不攻戰」的「大漢國」。所以這個族群確實有可能是「大漢國」所指的族群了。

可能是中國古籍里「大漢國」後裔的尤皮克人

所以其實《梁書》和《新唐書》里所提到了兩個大漢國基本上都跟漢朝沒有什麼關係,而很有可能都是因為他們的自稱在古漢語裡可以被翻譯成「大漢」,所以就這樣叫了。但這也說明,雖然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相互隔離,但通過一些間接的聯繫,古人的眼界其實也遠遠超越了中原及周邊地帶,以至於遠到歐亞大陸盡頭的一個小族群,可能也曾在中國古籍里留下過一些印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19sm0BMH2_cNUgOx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