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的家風,能給予子女好的品格
曾國藩特別崇尚勤儉的家風,他說:「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他在信中告誡兒子紀鴻「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此外,他對弟弟們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晚年,當他的官級越升越高時,財富和地位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他說,「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曾國藩不留錢財給子孫。他說,「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後人」。
曾氏家族在曾國藩的苦心經營下,成為方圓百里的大戶,曾國藩死後,曾氏家族依舊代代出人才,興旺了百年。
家風不是靠錢財來經營的,而是靠思想力,靠每位父母身體力行。不義之財不取,好吃懶做的念頭不要有。勤勤懇懇,保持簡樸的品格,這就是好的家風。
02
好的家風,能幫助子女定性情
家風養成人的性格,而性格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性格好的人,面對生活有信心,可以走的更高更遠。
教育家蔡元培曾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誠然,家庭是每個人最初的學校,孩子將來如何,全在父母怎麼塑造孩子性情。
國學大師梁漱溟的家風是直道而行。父親梁濟的「尸諫」影響了梁漱溟,成為最有警示性的家風,那就是「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梁漱溟因此一生都很少顧及自己,而是為國為民。可他並不薄情,相反,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可圈可點。
他給兩個兒子取名培寬、培恕,因為「寬恕是他一生的自勉」。他的家教使得兒子在多災多難的世紀得以平安度過,兩人在歷次運動中都沒有遭到太多磨難。
史學大師陳寅恪的家風是篤定務實。陳家是書香門第,祖父陳寶箴21歲便中得舉人,他的文才、韜略和辦事能力,深為曾國藩所賞識,稱他為「海內奇士也」。父親陳三立為光緒年間進士,官拜吏部主事,以改革天下為己任。
陳家重視後代的教育,開設家塾,延聘名師,使子孫很早就發矇讀書。陳寅恪幼承家訓,很早就把讀書同正心、立志與做人結合起來,在閱讀大量經史著作的同時,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靈。這些成為他日後的立身之道和行為規範。
正是好的家風, 培養和塑造了他們家族後人的性情。
03
好的家風,能幫助子女立志向
有句話說:「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好的家風,會潛移默化一個人將來的志向。
作家莫言,出身於高密東北鄉,長輩都是淳樸的農民。祖母好講故事,每天晚上,為了哄兒孫們,會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和來自民間的傳說,這為日後莫言寫作打下了基礎。
幼年的莫言,坐在祖母旁邊聽她講故事,得到不少知識,立志「做一個小說家」。莫言後來成為一代文學大家,和早年的家庭薰陶息息相關。
科學家錢偉長是國學大師錢穆、錢鍾書的後人。錢家的家風,就是好讀書、重教育。錢偉長回憶說,自己幼年裡,受父親和叔父影響很深,他們喜歡看書,我便也跟著看書,我看不懂的地方,他們便教我。
錢偉長還說,自己就是在這種好讀書的家風裡,讀了很多的中外文學典籍,受盡了華夏文化的陶冶。後來,錢偉長雖然沒有走文藝路,而是做了科學家,但是那種家庭的良好氛圍卻讓他樹立了遠大的志向。
好的家風,是一台空氣凈化器,在為你營造出一片清新空氣的同時,也會在你的幼年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
04
家風,影響著一個家庭的未來
古人認為,家庭是一個國家的縮影。而一個家庭是否有好的家風,更是關係著個人命運乃至國家的命運。
當下,社會進入城市化發展中期,很多家族成員分散各地,人們生活越來越豐富。
時代變了,但家風還是不能被遺忘,它是家庭育人的寶殿,是子女成才的富礦。物質上的財富可以丟,但家風千萬不能丟。
有家風,一個家庭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