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這樣的女性電影,國內拍不出來

2019-12-25     劉肥燕

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趙南柱的同名小說,小說甫一問世,就引起過巨大爭議,電影則從立項拍攝到上映之後遭遇了許多韓國男性的指責和憤慨,究其原因是它太過鮮明的女性主義立場。

《82年生的金智英》通過家庭主婦金智英(鄭裕美飾)的苦悶生活串聯起了一個普通女孩的成長史。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作為家中二女,金智英在重男輕女的老派氛圍中成長,度過尷尬不斷的青春期,努力考上大學,畢業後步入了戀愛、結婚、生子的傳統家庭主婦之路。表面平靜的生活下掩藏著她壓抑太久的慾望,所以金智英變得越來越沮喪,她開始分裂成別人說話,常常半夜起來做一些奇怪的行為,事後卻對此渾然不覺。這些都被丈夫鄭大賢(孔侑飾)看在眼裡,他感到非常痛心,選擇默默地幫助她走出困境。

在金智英身上,不僅重疊著外婆和媽媽等前輩的影子,也反映著東亞女性命運軌跡。這部太好劇透的電影,以真實取勝,尤其是那些熟悉的場面和話語,十有八九的女孩都經歷過。

小時候,家裡人總偏袒弟弟,好吃的盡讓著他,父親以為智英最喜歡吃的豆沙麵包其實是弟弟愛吃的;

青春期,她在公車上被男生尾隨,父親趕來卻批評她裙子穿得太短;

節日裡智英不能回娘家,婆婆送給她的禮物是圍裙,還堅決不讓大賢請育兒假;

身為女性即使有能力也會遭遇職場歧視,被廁所針孔攝像頭偷拍只能悲憤著提醒自己下次注意;

過年的時候,男人們盤腿坐在客廳等吃飯聊閒天,女人們卻要準備各種食物忙到深夜;

家庭聚會永遠的話題都是催婚、催生、催二胎……

這些都曾讓女孩困惑、憤怒和抗爭,但很少會被認真對待,尤其是來自同性親人的勸導,更讓這種偏見變成習俗和命運,一代代因襲。當然,對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的金智英伸出援手的人除了體貼的丈夫,大多數也是女性,包括母親、前同事、上司、心理醫師等,畢竟她們是某種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影片里加入多方聲音,皆站在自己的立場有所辯護,如同新聞紀錄片般嘈雜多議,雖然鏡頭語言無出彩之處,但它非常完整地傳達了小說主題,勾勒出一幅「三十多年目睹之怪現狀」,讓人感受到女性找不到出口的憤懣和對自由平等有力的呼喊。

經過影視傳播,韓國女性家庭地位卑微已成公認的事實,演藝圈女藝人自殺率高,普通家庭離婚率高,常常能在新聞上看到女性上街抗議的畫面。然而實際上,國內「婦女能頂半邊天」是沾了政策的光,性別觀念並不比韓國先進多少,且看大家對不雅照片泄露的態度。

「憂鬱是鏡子,憤怒是窗。」《82年生的金智英》最大的優點是它的憤怒,這點在國產文藝作品越來越稀少。有些女作家們傾向於中立敘事,唯恐被扣上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帽子,專注女性主義的作家又容易脫離社會,走入魔幻夢幻。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那樣憤怒的作品難得一見。

《孔雀》、《立春》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是李檣執筆的聚焦女性艱難處境的電影,可充滿現實主義的宿命感,加深了女性對人生的焦慮。後來改編自蕭紅生平的電影《黃金時代》更是被拍成了教育片,威懾女青年們安分守己,早做打算,不然下場淒涼。

從《嘉年華》、《狗十三》到《送我上青雲》,女性電影情感思想表達得支離破碎,隱晦曲折,一絲亮點都會被受眾如獲至寶地予以肯定,比起《82年生的金智英》流暢細膩的風格,不知這是更現代化的表達,還是一種失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fcxPm8BMH2_cNUgDV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