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總是有一些詩詞能夠讓人怦然心動或豪情萬丈,當這些詩詞成為背誦的任務,孩子們是否能體會蘊藏於每句詩乃至每個詞中的美好?
小學必背古詩80首、中學61首、高中75首,背詩似乎成了對於孩子們對於詩歌最深的印象。
「熟讀唐詩三百,不會作詩也會吟」,可知,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孩子錯過了多少美好?不理解的記憶容易遺忘,機械背詩,不僅在默寫時容易寫錯字,更會讓自己錯過那些溫暖、凝練、觸動人心的感情
圖中還有彩蛋你看出來了麼?
那孩子們背詩的同時,更加應該重視什麼呢?
一首詩一段情
詩里有愛的表達——
還記得送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的情景嗎?
孩子哭聲中鬆開孩子的手,告訴孩子要堅強,假裝狠心的轉身就走,然後偷偷溜回去躲在外面看著孩子上課!
龍應台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就是父母的愛,放手、送你遠去,等你回家!從古至今無論山河如何變化,這份愛是永恆的!
從詩人孟郊的詩里,感受親情的美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媽媽,兒子我漂泊在外,總是回想起臨行前,您為我縫衣的景象。我就像一根小草,怎麼報答您如春天太陽般的母愛?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最堅實溫暖的港灣,讓孩子體驗這種無處不在的愛,古詩的表達方式難道不更美好麼?
—— 詩里有友情的珍貴——
搬過家、經歷過畢業麼?高考之後大家遠走高飛,昔日的友情只能通過手機延續,與自己夥伴分離時的不舍和難過,該怎麼辦呢?
面對分別,王勃對朋友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只要這世間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在天涯也如在近鄰!
一首詩,振奮了兩顆心!
學古詩不只是背文字,還要感受詩中的情感,從古人身上學習愛和珍惜。
一首詩一種信念
—— 詩里有面對困難的信念——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的《行路難》,他在事業上遭遇挫折時,雖有悲憤情緒,但仍盼望有一天能施展抱負,通過作詩表達了他樂觀豪邁的氣概。
如果只背誦,默寫也不會出錯,但當學習生活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孩子是否能像能李白這樣鼓勵自己樂觀向上?
學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試,詩人的豁達與樂觀的人生態度更加值得學習,面對困難時不放棄的精神才是詩詞最珍貴的寶藏!
一首詞一生盡
—— 詩里有概括的典範——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表達能力差、說話囉嗦。其實不然,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概括能力差。
宋代詞人蔣捷的一首詞: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短短的幾句話以「聽雨」貫穿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年少享樂、壯年漂泊、老年孤獨。
一首詞寫盡一生,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字的芳華、表達之美。
生活中很多時候心裡有千言萬語,表達出來卻只有乾巴巴的三個字:很感動,如果理解了學會了詩詞,孩子對媽媽說: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是有多情真意切啊!
避免機械背詩詞
學會理解古詩
傳承古人豪邁精神
學習文字芳華
做會表達的小詩人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