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嘲笑印度了,它的發展潛力巨大,很可能成為我國最大對手

2019-09-12   春秋史館

印度長期以來都是國人嘲笑的對象,它的笑點也確實很多,摔飛機、燒航母、炸潛艇,外掛火車、特技摩托,髒亂差的環境,無處不在的強姦,以及遲遲未能解決的恆河污染和種姓問題。總之,這個國家還存在很多很多問題,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但是,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印度,或者說我們已經有資格俯視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了嗎?別忘了,我國喊出「超過英國」的口號不過50年,解決溫飽問題也不過30年,經濟真正騰飛也是近10年的事情。今日國人口中的印度,就是50年前歐美口中的中國。

印度的崛起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西方九國靠資本主義革命和殖民掠奪起家,我國靠土地革命起家,印度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場沒有流血的抵抗運動。沒有流血的革命顯然不能稱之為革命,也就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印度的社會問題,這是印度最大的癥結所在。但不管怎麼說,印度都是殖民地國家中最強大的一員。

人口問題是印度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但也是它最大的優勢之一。我們從小接受的理念是,人口問題是阻礙國家發展的絆腳石,但現在卻截然相反,人口紅利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大助力。我國如果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沒有遠超歐美的龐大工業人口,就沒有龐大的市場可以開發。當國民素質整體提升時,人口就成了優勢而不是負擔。顯然,印度有這個潛質。

印度雖然貧困人口眾多,但它的人口結構確實世界各國中最健康的。人口調查顯示,歐美國家人口年齡中值普遍偏大,美國為37.9歲,德國為47.1歲,日本為47.3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口老齡化。我國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人口年齡中值為37.1歲,然而印度卻只有27.6歲。這意味著,印度有更多的年輕人去參與社會建設,活力十足,用莫迪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有著8億年輕人的國家有什麼奇蹟不能創造?」

在工業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英法德意衰落的很大原因就是人口不足,導致工業人口不足,工業水平無法提升,才在二戰後被蘇聯、美國和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反超。可以預見,在未來,人口大國不一定是世界強國,但世界強國一定是人口大國,人口不過億連下場的資格都沒有。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爆發,需要的人口只會更多,很可能在十億以上。顯然,像印度這樣人口基數龐大、年齡結構健康的國家完全有資格參與競逐,而且很有可能成為我國最強勁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