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智慧型手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在智慧型手機廣泛普及的同時,也開始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蔓延」,很多中小學生都擁有一部手機。打遊戲、聊天、看綜藝節目,甚至把手機帶進課堂,智慧型手機嚴重分散了中小學生的精力,影響了學習,讓家長們感到擔憂。
那麼,中小學生應該使用手機嗎?如何才能杜絕孩子沉迷於手機呢?
近日,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調查採訪。
初三男孩
一年被沒收四部手機
近日,讀者陸先生給本報打來電話稱,他家的孩子今年14歲,整天沉迷於手機,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他和妻子為此十分擔憂。
記者了解到,陸先生的孩子小龍(化名),今年上初三,從初二開始,便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不過,這部智慧型手機,很快被老師「沒收」。
後來,有位同學送給他一部舊手機,這部手機,同樣被老師「沒收」。
今年年初,小龍用自己的「私房錢」,到商場又買了一部手機。他的「私房錢」,主要來源於過年過節,爸媽給的壓歲錢。此外,每天放學後,小龍都要到輔導班補課,不能回家吃飯,每天,陸先生都會給兒子一些錢用於吃飯,小龍「省吃儉用」,將這筆錢省下一部分,攢了起來。
平時在家,小龍不太敢玩手機,只有趁爸媽睡著時,才在被窩裡偷著玩。有一次,陸先生凌晨兩點去上衛生間,發現兒子仍然在玩手機,趕緊制止了兒子。
小龍玩手機,主要是聊天、打遊戲或者看一些綜藝節目。
由於每天玩手機太晚,白天上課時,小龍常常打瞌睡,在課堂上睡覺是常有的事兒,成績越來越差。
有一天,他把新買的手機拿到課堂上玩,被老師發現後「沒收」了。
幾天之後,小龍又到商場買了一部手機,不久,這部手機同樣被老師「沒收」。
一年時間,竟被老師「沒收」了四部手機。在陸先生看來,兒子玩手機的癮太大,已對學習造成了很大影響,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兒子「戒掉」手機,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
多種因素
讓家長給孩子買手機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數家長都明白,不應該讓孩子經常玩手機,更不應該把手機帶進課堂。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學生的手機都是家長給購買的。像小龍這樣,自己買手機的情況並不多見。
市民白先生說,他之所以給孩子買手機,主要是考慮到,孩子放學後,要到小飯桌吃飯和學習,孩子有了手機,他聯繫孩子會比較方便。如果某一天,突然聯繫不上孩子,他會很著急,權衡再三,他最後決定給孩子買一部手機。
市民趙女士說,她家的孩子上初中,她本不想給孩子買手機,但孩子很不高興,和她鬧了好幾天。孩子的理由是,班級里的同學,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為啥她不能擁有一部手機呢?這太落伍了。
趙女士考慮到,孩子現在是青春期,會存在叛逆心理,不應該管孩子太狠,只好給孩子買了一部。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認識不到位,縱容孩子玩手機。
很多學生擁有手機後,開始沉迷手機,甚至把手機帶進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
初中生小旭說,他們班的同學,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多數人把手機放在小飯桌或者熟悉的食雜店。只有少數人敢把手機帶進課堂,學校查得特別嚴,經常有同學的手機被老師「沒收」。
所謂的「沒收」,指的是老師怕手機影響學生的學習,代為保管手機,一段時間或者學生畢業後,會把手機歸還,並非真的「沒收」。
資料片
沉迷手機
很多學生產生「後遺症」
在市民劉先生看來,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了玩手機,更何況是孩子呢?中小學階段,是一個孩子學習、成長最重要的階段,此時,如果孩子沉迷手機,無疑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對未來的學業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市民宋先生說,他家的女兒雖然沒有手機,但每到周末,經常拿他的手機玩遊戲。他想讓女兒少玩一會兒,但孩子不聽,他也沒有辦法。由於經常玩手機,孩子的視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學期開學,他為女兒配了一副眼鏡。
實際上,每年開學前,眼鏡店的生意都很火,經常使用電子產品,成了很多孩子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除了影響視力之外,很多家長還擔心,孩子登錄網際網路,會瀏覽一些色情信息、淫穢小說,甚至是一些暴力遊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惡劣的影響。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家長對孩子是否應該使用手機,看法不一。
市民楊女士認為,孩子玩手機有百害而無一利,應該禁止孩子使用手機,讓孩子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以後,孩子想使用手機,有的是時間。
也有市民認為,只要孩子不把手機帶進課堂,偶爾玩玩手機,也無所謂。畢竟,很多孩子玩手機,並不完全是在打遊戲、聊天,也有的孩子用手機查一些學習資料,開闊視野,有時,學校還要求學生在網上答題,都需要使用手機。
疏堵結合
應讓孩子轉移注意力
記者了解到,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工作、全面排查學生沉迷遊戲等問題。同時下發《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呼籲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管職責,積極參與預防學生網癮工作。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該方案指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2018年9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建議非學習目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目前,我市很多中小學都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課堂,一旦發現,手機將會被「沒收」。
針對此事,東北石油大學副研究員孫萬年表示,對於從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來說,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不太現實。應該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加強孩子網絡素質教育,讓其產生自控力,學會自我管理,讓手機成為對學習有用的工具,疏堵結合才是關鍵。
在孫萬年看來,手機不是洪水猛獸,不會使用手機,將來只能與社會脫節。不過,學校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課堂,實為明智之舉。畢竟,多數孩子和成年人不同,其自控力有限。
那麼,如何才能杜絕孩子沉迷於手機呢?
心理諮詢師王慧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把更多的時間,用於發展自己的愛好,如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旅遊等。
同時,家長也可規定孩子每天玩手機的時間,讓其漸漸遠離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