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中國百強鎮」榜單出爐,談中國縣鄉行政區的一些問題

2020-09-09   山川網

原標題:從「2019年中國百強鎮」榜單出爐,談中國縣鄉行政區的一些問題

山川網:前天我們剛說了眼下是區域經濟領域的階段性「淡季」,圈內的事情本身不多,昨天就有機構「見縫插針」發布了有一個「百強鎮」的榜單。

實話實說,在目前這個大家對於「百強縣」的認同程度都不太高的階段,進一步將排名目標「下沉」到鄉鎮級別,不得不說我們的一些排名機構真可謂是煞費苦心了。

那麼今天我們的討論,就是借著昨天新發布的這份「2019年中國百強鎮」榜單,談談中國中低維度行政區(縣鄉行政區)的一些相關問題。

一、2019年中國百強鎮排名

9月8日,競爭力智庫、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化發展研究院和北京中新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報告2019》(簡稱《報告》)。《報告》同時公布了2019中國百強鎮、2019中國中部百強鎮和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

《報告》顯示,2019中國百強鎮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地區。其中,江蘇38個、廣東31個、浙江13個、山東7個、福建5個、河北4個、河南1個、貴州1個。百強鎮總人口平均為22.86萬人;公共財政收入平均為19.25億元,較上年增加1.19億元;工業企業數平均為2891個,較上年增加38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平均為187個,較上年增加4個。

這裡我真正想和大家說的,並不是上述榜單到底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和價值,而是想說近些年來中國區域經濟榜單發布越來越「渠道下沉」了。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要先介紹下中國先行的刑偵區劃情況——

目前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由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組成。具體情況如下:

省級行政區: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合計34個省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293個地級市、7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合計333個地級區劃。

縣級行政區:969個市轄區、386個縣級市、1321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合計2847個。

鄉級行政區:8562個街道、20988個鎮、8102個鄉、966個民族鄉、153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1個縣轄區,合計38773個。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由於中國地域遼闊,近些年來又處於行政區劃調整相對較為頻繁的階段,所以上述資料中的縣鄉級行政區數量未必是精準最新的,但是基本是參考性較強的,大家知悉就好。

那麼知道了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情況,我們就能夠了解一件事情,過去我們討論百強市,其討論的範疇還是在幾百個目標中對比的。

每年曆次發布的百強縣,討論的範疇是在幾千個目標里。而到了如今發布的百強鎮,討論的範疇直接被擴大到了幾萬個目標里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自己家鄉和目前生活所在地區,能夠對其他地區縣、鄉兩級行政區劃名字記得住的都沒幾個,就更不要說還要把這些地方再通過某些指標,搞一個排名出來。

所以本文一開始,我真心是覺得一些相關機構為了吃飯,實在也是很不容易。我們且不說這份榜單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就讓你從幾萬個目標中挑選出一百個所謂「最好的」,而且還要能夠自圓其說,你說是不是不容易。

加之今年的經濟形勢,我只能說一句——人艱不拆。

二、2019年中國西部&中部百強鎮排名

可能是發布方認為單獨發布一個「百強鎮」榜單太過孤零零,無論是在分析討論可談性上,還是在證明自身實力背景上都還顯得少點什麼。於是,該發布方還例行發布了子榜單——2019中國西部百強鎮和2019中國中部百強鎮。

根據榜單發布方介紹:中部百強鎮分別為安徽40個、湖北20個、江西18個、河南15個、湖南5個、山西2個。中部百強鎮總人口平均為11.16萬人;公共財政收入平均為6.21億元,較上年增加1.01億元;工業企業數平均為282個,較上年減少2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平均為41個,較上年增加1個。

西部百強鎮分別為廣西26個、陝西22個、內蒙古18個、雲南13個、四川10個、貴州9、寧夏1個、新疆1個。西部百強鎮總人口平均為7.27萬人,公共財政收入平均為4.65億元,工業企業數平均為137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平均為19個。

具體榜單如下,這裡我們就真的不需要再對下附榜單做任何的解讀了,因為真的沒有太多意義,大家一眼看過即好。

那麼今天我們借著上述榜單發布這件事兒,想要和大家普及的一個知識是什麼呢?是為什麼有些媒體或智庫如此「熱衷」和「沉迷」於發布區域榜單。

百強市發完了發百強縣,百強縣發完了發百強鎮,如此絞盡腦汁搞這種「渠道下沉」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發個榜單,娛樂下網友,然後收穫一波不多不少的流量?

這麼想你顯然就是too young,too simple了,商業機構發榜是一門生意,是為自身某些盈利業務做支撐的。我們就以此番的「2019中國百強鎮」榜單來說,我們看看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例行性的對榜單發布方的介紹是怎麼寫的——

據悉,競爭力智庫是專門從事競爭力研究的獨立社會智庫,堅持社會責任優先,主要開展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行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研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究,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指數系列研究等。

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化發展研究院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國信息協會的內設智庫型研究機構,以數字經濟、智慧城市、信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設計、產業園區等領域為主要研究方向,為推動我國智慧信息領域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中新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注於城市發展研究、城市戰略研究、政府政策諮詢、城市品牌設計、區域和產業規劃等,積極推動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

上述我文字加重的部分,就是發榜機構的盈利業務。這業務掙錢嗎?當然掙錢,而且是很掙錢。如果你對這個業務感興趣,可以達到中國政府採購網(還有各地區政府採購網)上去看看,上面可以找到各地方政府採購上述城市諮詢業務的招投標公示。一些地方政府動輒百萬元的採購訂單,並不稀奇。

對於媒體圈外的朋友來說,可能對於政府採購的理解,更多都是停留在「硬體」領域的,比如某地方政府要採購幾百台辦公電腦,採購多少套辦公家具上。但實際上,政府採購的範疇是方方面面的,關於地方發展諮詢類的「軟體」採購,近些年來發展勢頭同樣迅猛。

不過大家也別開心的太早,肥水不流外人田。相較於「硬體」採購訂單,「軟體」採購訂單的豐厚利潤眾所周知,但是如果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過往這些訂單最終成交的對象,基本都是各類主流官媒旗下的相關研究機構或智庫。

對於中小型的諮詢企業來說,一般則會採取抱團取暖,然後從已經接下相關政府採購大單的官媒研究機構那裡再外包出一些部分的研究分析業務,獲得一定的收入。

所以作為城市居民,大家不要認為所在城市的發展方向定位,都是完全由地方政府領導一手策劃決定的,極大可能你所在城市正在大力宣傳的城市品牌slogan、城市宣傳片、城市前景規劃,背後都有上述研究諮詢單位的身影。

而至於他們的規劃建議到底是優是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點恐怕只有對應城市的居民,才能真正有切身體會。

三、熱愛排名,是中國人的老習慣

中國人真的非常熱衷於搞排名,我想這種思維方式一方面是千百年來寫在中國文化基因里的歷史原因,另一方面是近百年前中國國運曲折艱難後國民內心深處的精神需求。

排名文化,貫穿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上學時搞成績排名,上班了我們搞KPI排名,經濟上我們搞GDP排名,財富上我們搞富豪排名。

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如果你說當下哪個人拿捏中國人熱衷排名這一心理最為精準?這人大家恐怕基本都聽說過,他還不是一個中國人,是來自盧森堡的胡潤。這是一個憑藉給中國富豪搞財富排名,然後也讓自己成為富豪的有趣案例。

上文中我們已經介紹過,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分為四級,由高到低分別是省級(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地級(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縣級(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鄉級(街道、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縣轄區)。

從我個人關注中國區域經濟領域這些年的觀察和思考來說,日常我們討論省、地兩級行政區就已經是恰到好處了,這也是為什麼每年的全年度和半年度「百強市」排名發布時,大家關注度普遍都較高的一個原因。

另外,對於一些少數的頭部城市(注意,這裡我特彆強調是頭部城市),為了更好地對比分析各自的經濟結構,將關注點進一步下沉到縣級行政區,我們也可以理解。所以差不多我們每年也會在幾個代表性機構發布的「百強縣」排名時,安排分享給大家,但是基本我們不再進行過多介紹,因為意義真的相對有限。

從體量上來說,中國的四級行政區劃總數量是呈幾何倍增長的,即省級行政區有幾十個,地級行政區有幾百個,縣級行政區有幾千個,鄉級行政區有幾萬個。

看到這裡,我突發奇想,既然有人發百強鎮榜單,那麼比鄉鎮再低一級的村莊,也就是「百強村」,難道就沒有人涉獵嗎?直覺告訴我,這不可能。於是我上網一查,果不其然,網絡上流傳著各種版本的中國「百強村」排名。

也需要說明的一點,中國的村莊可以分為自然村和行政村。其中自然村是與行政村相比而言的。行政村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而設立的農村基層管理單位,其組織形式是村民委員會,是農村村民自治組織,下設若干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通常是以自然村劃分的。

根據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16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我國在2016年約有261.7萬個自然村。而行政村方面,截至到2013年上半年,全國範圍行政村總數為691510個(關於村級行政區數量,公開資料中的數據都十分滯後,僅供參考)。

然後,就是我收集整理到一份「2018年中國百強村排名」,這份榜單甚至連發布方都是「佚名」的,可見榜單的隨意性之大——

四、中國縣鎮行政區的最大問題,是乏善可陳

關於中國百強鎮,甚至百強村的排名是否有意義,我想這可能是見仁見智的一件事情。但從我個人對於區域經濟領域的理解,我認為價值和意義近乎為零。

這裡我打個比方,大家都上過學,也都考過試,考試必然就有成績。而按照我們中國人熱衷搞排名的習慣,有成績的地方必定就有排名。

對比來說,如果說省級行政區排名是總成績排名的話,那麼地級行政區排名就是分科目排名。比如一些省份雖然總成績中游,但是由於省會發展較為突出,這就好像是有點偏科的學生一樣,在某一科目上表現突出。

而再往下的縣級行政區排名像什麼呢?像是指定科目的某一題型排名。舉個例子,這就好像是語文閱讀題成績排名,數學選擇題成績排名,英語作文題成績排名。這種排名我個人認為僅限於學霸之間的細節之爭,對於普通學生而言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那到了鄉級行政區排名像什麼呢?就好像是語文閱讀題第一題得分排名,數學選擇題前兩題得分排名,英語作文題第一段得分排名。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排名怎麼看,但是如果按照老百姓通俗的理解,這基本就已經屬於是「吃的太飽」程度了。

既然話說到這兒了,我們不妨就再多說一句,那村級行政區再排名的話像什麼呢?我想了想,可能就相當於語文閱讀題第一題標點符號使用得分排名,數學選擇題前兩題字跡輕重得分排名,英語作文題第一段字母筆順得分排名。

世間萬物本就是相通的,中國學校里熱衷於成績排名的根源在於應試教育的方式,而應試教育長年以來廣為人詬病的核心就在於磨滅個性,強調共性。

過去的幾十年間,如果說中國大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留下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的話,同樣也是上面的這八個字「磨滅個性,強調共性」。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我們經濟底子太弱了,在飯都吃不上的時候,沒人會關注城市裡哪塊是秦磚,哪塊是漢瓦。

這樣一來,造成的一個比較尷尬的事情,就是現如今你走到任何一個中國大城市的CBD,基本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可能還有情可原。但是住宅區呢,產業園區呢,旅遊景區呢,歷史古蹟區呢,不能說是千篇一律,也基本上是大差不差,高度相似。特別是紀念品這塊,全國統一阿里巴巴貨源。

而和地市級行政區為了儘可能地發展經濟,提供就業崗位的核心發展訴求相比,縣鄉級行政區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更是令人感到五味雜陳。排除頭部的極個別經濟發展較為突出的區域(比如百強縣前幾名),絕大多數縣鄉行政區的發展幾乎用全方位乏善可陳形容,甚至找不到哪怕一星半點讓所在地區居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地方。

事實上每次提到縣、鄉(區、鎮)級行政單位時,那麼首先進入我腦海里的幾個地方是哪裡呢?旅順口區(遼寧大連)、榮成市(山東威海),周莊/同里(江蘇蘇州),西塘/烏鎮(浙江嘉興)。

前面的兩個是我個人認為中國北方最適合休閒養老的海濱小城(縣區),後面的四個則是全國知名的四大江南古鎮(鄉鎮)。

這些縣鎮究竟好在哪兒呢?我認為是各有其美,各得其所。各自身上都有十分突出的閃光點,所以他們是否入選各類榜單,根本就不影響他們自身的光彩與魅力。

這就好比是,一個學生他/她的文化課成績可能很普通,但是他/她在某一方面表現很好,比如音樂、舞蹈、繪畫、體育某一領域天賦不錯,那麼未來完全可以走相對個性化的道路,而且同樣能夠做出一番成績,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當今的中國區域經濟圈內,主流的價值觀是「一大遮三丑」,只要城市夠大,各項數據情況夠突出,那麼即使是問題百出,大家也都認為可以理解。但是小城市就不同,小城市如果做不到「小而美」,那麼就必然只能是「丑」。這個丑不是城市真的丑,而是來自外界的刻板印象。

作為縣鎮級行政區,如何吸引和留下居民呢?我認為不可能是搬照抄大城市裡高樓林立、大企高薪的那條路。忽視客觀差異,走別人走過的路,往往越到後面越會走的無路可走。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內,一些城市跟風興起「學習對標風」後,但很快就歸於平靜,毫無實際意義的根源所在。

而從中國數以萬計的鄉鎮不同命運走向這件事情上,我們似乎也從中悟出了關於每個人人生道路選擇的三個關鍵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我能放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