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家」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住宅作為家文化的具現化載體,歷來是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
如果說70年間杭城人居建築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杭州房地產的發展水平,那麼杭城戶型設計的演變,則體現了人們生活意識的覺醒。
70年的時間,杭州的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從3.8平方米增加至35.8平方米;主流戶型也從最早的合住型(幾家共用廚房、衛生間),到沒有客廳或者以走廊為客廳的居住型,到小客廳大臥室的房廳型,到現在的大客廳小臥室起居型……
梳理杭州戶型這70年來的變化,可以清晰地感受杭州人生活品質的提升。
70年歲月
杭州人從「蝸居」到「廣廈」
至2018年末,杭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5.8平方米,這個數字在1999年還停留在10.1平方米。如果再往前追溯,1978年杭州人均居住面積只有3.8平方米,從「蝸居」到「廣廈」,人均住房面積將近10倍的增長,是杭州人居品質飛升最顯性的一個指標。
從有得住,到住得好不好,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國家住宅政策、規劃要求的變化,杭州人對戶型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杭州城市住宅的戶型發展也由此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上世紀50年代的建國初期,住房的目標是「一人一張床」,戶型為合住型(幾家共用廚房、衛生間)。
到了六七十年代,典型戶型為居住型(每戶一至二室),房間以睡眠功能為主;
七八十年代為房廳型,走廊擴大為小房廳,家庭起居活動仍在臥室;
90年代為起居型,居寢分離,起居室作為家庭團聚、娛樂、用餐等功能的活動場所獨立出來。1998年進入商品住宅時代後,套型結構大為改善。
2003年以來,杭州戶型設計進入百花齊放時代,但居住的舒適感,是戶型設計的第一要素。
從福利分房到商品房
杭州人居生活實現騰飛
對於「60後」的張阿姨來說,對居住最早的記憶,是從一家三口擠在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開始的,沒有廁所,各家各戶都用馬桶;自來水龍頭是公用的,大家輪著用;洗澡就在天井裡;院子裡還有一口井。
70年代,張阿姨一家搬進了筒子樓里,一到飯點,人聲鼎沸,樓道里油鹽飛濺,飯香撲鼻;80年代,房改開始,張阿姨有了自己的小家,一套60平方米的樓房,無需再和他人共用空間,雖然面積不大,但把自己的小家布置得有模有樣。
房改後,住宅逐漸市場化,戶型設計就沒了面積標準的限制,人們終於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房子大小,這也給設計師更多發揮的空間。
如今,張阿姨住在一個130多平方米的精裝公寓里,兒女也住在同一個小區,面積小一點,也有110多平方米。「以前怎麼也想不到現在的條件可以這麼好,精裝房,有中央空調,有地暖,有新風系統,小區樓下是公園,門口有地鐵,還可以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張阿姨的經歷,是很多杭州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小時候伴隨著街巷裡弄的記憶,經歷過艱苦的「蝸居」生活,但也趕上了好時候,跟著城市騰飛的腳步,向著夢想中的「美好生活」前進。
戶型設計百花齊放
安居舒適成主流
從90年代的二室一廳、三室一廳到跨入新世紀的小高層、複式住宅、躍層、別墅,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的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要求不再滿足於基本的居住功能,房子成為了承載生活夢想的空間。
2000年開始,杭州商品房市場迎來蓬勃發展,剛剛從侷促空間中解放出來的杭州人,開始追求舒適度更高的居所。
以大為美成為當時杭州人對居住的第一需求,單戶住宅的面積迅速增加,主流戶型面寬漸擴大到7-9米,進深達12到13米,100平米左右的兩居、150-160平米的三居是主流產品。大戶型、豪華居所的風愈演愈烈。
雖然以濱江、綠城、南都為代表的本土房企,在戶型設計上,已經將餐、居、寢完全分離,廚房設備更加完善,並開始出現服務陽台或家務間,三室及三室以上的戶型已經更多地採用雙衛生間甚至多衛生間的設計。
但當時的戶型設計依舊比較簡陋,市場需求也比較粗放,人們並不重視戶型的功能布局,暗衛、暗廚依舊屢見不鮮。
如果現在回頭去看那個年代的建築,有太多不人性化及空間浪費的地方,你會發現居住舒適性與個性化的匱乏。
要感謝2006年適時出台的「90/70」政策,在杭州的人居歷史上,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對住宅市場具有深遠影響。
此時,戶型的好壞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直接決定著項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夜間,杭州市場湧出大批的 「神戶型」,它們有的在90平方米主臥里做出了走入式衣櫃,有的在90多平方米原戶型里做出了超50%的拓展空間,還有的只有120平方米,卻做出了有天有地的排屋。
這段時期,杭州樓市的戶型設計水平,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5.6米調高客廳、增加飄窗和陽台等贈送部分、高利用率的LOFT產品等,成為「90/70」政策出台後的戶型設計新動向。這些充滿亮點的設計,不僅提升了這座城市的人居審美水平,也讓杭州人第一次感受到居住的魅力。
75平方米兩室兩廳一衛設計
95平方米三室兩廳一衛設計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杭州人的家庭結構發生巨變,新的人口的增加對戶型的選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新「大房時代」正式到來!
去年龍湖大熱的「四葉草」戶型,之所以受到歡迎,就是滿足人居的新需要。四個房間如葉片般舒展,分布在東南西北。每個房間的成員,相隔較遠,不易互相打擾,空間上更加私密,滿足改善家庭的需求。整個戶型更方正、格局更分明,同時保證南向大面寬和高利用率。
除了受到二胎人士追捧的120-200平方米改善型產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杭州市場上各面積段的戶型爭相出現,既有精緻化、實用性強的90平方米以下小戶型,90—120平方米的三口之家舒適戶型,受成功人士歡迎的240-360平方米別墅洋房,更有超過400平方米的豪宅華庭。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已成為開發商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戶型設計的發展變化,表明住宅產品不斷改良和升級換代,也意味著人們將住得越來越好。
杭州人也對居住有了更多的要求,不再滿足於南北通透、全明戶型,而是面積利用智能化、居住人性化、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