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這件事,里外不是人。
說多了,他不聽。
不說吧,給你往家裡帶"小妖精"。
這不,一位網友發了一則求助,他本是為了防盜,在家裡裝的監控,孩子不知道。
結果,通過監控視頻發現,一個周六,他和妻子上班,兒子把他的女同桌領回了家,就他們倆。
監控畫面當他這個當爸爸的臉紅。
編輯
他發現,兒子帶回的的女同桌,穿著黑衣短褲,兩人抱著蜷在沙發上,應該在玩手游。
但兩個孩子,都才11歲,正在讀4年級。
這就讓當爸爸的很糾結了,是告訴老師,讓兩人換座位呢?還是單獨跟孩子談心?會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
當爸爸這麼難的嗎?
編輯
從兒子的女同學動作來看,是不是女生比較主動?該不該找她的家長,讓她的家長負責?
好像也不太好,如果兩個孩子沒多想,就是很簡單的接觸,豈不是讓女孩壓力很大,雖然不是自己家孩子,好像也狠不下這個心。
編輯
再仔細看看監控,這裡面到底有沒有問題,當爸爸的,有點糊塗。
其實,這種事也不是一個家裡家長的煩惱,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青春萌動,天性使然。
這個時候,去找孩子班主任,或者去找女生家長,是打算讓兒子以後讀完大學,找不到女朋友,反過來說:當初怎麼不讓自己戀愛,現在就怎麼催著自己戀愛,你們是不是精分?
那還不把當爹的氣死?
青春期對每個人人生的作用,好比鐵軌的岔路,一邊是和煦的陽光,另一邊可能是嚴酷的風雪。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青春期,會發現孩子突然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天天抱著大腿的奶娃子。
根據調查發現,有心事願意和父母商量的青春期孩子,只有總量的11.2%,有54%的孩子,會選擇找同學和朋友。
編輯
所以,如何有效保持與孩子的溝通,是父母遭遇孩子青春期時,最首要的問題。
第一,主動和孩子"分離"
孩子為什麼在青春期,突然疏遠父母?因為他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意識和空間,甚至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專注學習,不斷闖入這個空間:偷看他們的日記、手機簡訊、裝監控、跟蹤……
孩子不會覺得這是種"愛",只會覺得這是"囚禁",一個萌芽的孩子,你越是管,他越是叛逆,道理就在這裡。
編輯
所以,父母應該主動和孩子"分離",把空間還給孩子。
第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句都別多說
正常的交流,是溝通的基礎,這是必須要說的部分,如果足夠負責的家長,會在青春期前,就做好孩子關於,"性教育""人際關係""未來規劃"三門家庭教育大課,教給孩子了。
家長需要做的是,應該是"姜子牙",學著這位先賢,等著魚兒上鉤,要讓孩子願意和不囉嗦的父母溝通,把困難跟父母分享。
編輯
而不是當個酷吏,進了孩子的房間,就像抄家,翻出他所有的秘密。
或是,特別嘮叨,該不該說的,都一股腦砸給孩子,讓孩子從無奈,到心煩,最後變得叛逆。
結語:
我見過太多家長,要麼粗暴的對待青春期有些萌動的孩子,扼殺了他們正常去愛一個人的心。
或是放任孩子野蠻度過青春期,弄得一身傷痕。
編輯
其實,只要父母能稍微掌握一些溝通技巧,放下身段和孩子好好聊,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切。
人心,誰還不是肉長的?
只是,父母別一次次掀開他們心中的傷疤,越來越不怕疼,直到心硬如鐵。
你家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