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大盤盤中出現反彈,但由於成交量依舊低迷,市場參與者有限,大盤最終又是沖高回落。從盤面觀察,空方拋壓有所減弱,但多方依舊疲弱,大盤恐仍將維持震盪格局。
每一次見底往往伴隨的就是恐慌盤殺出。上周五市場跌破年線,但是市場並不恐慌,這就造成場外資金無法吃進籌碼。另外一個吃貨的方法就是長時間震盪吸籌,現在大盤恐在走第二種可能。現在市場嚴重缺乏信心,需要管理層在政策面刺激才行。
今早《證券日報》在題為《A股IPO審核常態化,將更加注重市場投融資兩端平衡》的文章中寫道,目前A股IPO發行實現常態化,會根據市場情況,保持平穩的發行節奏,不搞大躍進式的集中核發批文。證監會說IPO會「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現在主板排隊企業300多家,科創板近100家,加上新三板轉板...IPO「堰塞湖」依然高企,這是棘手的問題。 A股全面的註冊制,已經在路上了,要註冊制就要化解堰塞湖。所以,IPO加速將會是常態,而股民會是最大的「資金來源地」! 截至11月29日,A股年內共完成176隻新股IPO,比2018年全年103隻新股的發行規模超出了七成。管理層一直講保持平穩的發行節奏,關鍵是這個標準誰來定。散戶覺得新股太多了,市場承受不了。管理層覺得新股不多,因為市場不缺資金。其實標準很好定,就是市場表現。大盤不斷跌,還說擴容不快就是自欺欺人。很多媒體還把這個消息當利好來解讀,實在是無語。當然目前這個位置,大批股票已具有一定投資價值,所以向下空間也不會很大。但要想走強,難度還是不小。
從大盤日k線上看,大盤沖高回落,k線圖仍然是重心下移,均線族向下構成反壓,這種圖形是無法樂觀的。只有等到大盤突破均線族,大盤才能扭轉頹勢。也就是大盤在圖像形走好之前,投資者還是要多看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