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首都變遷史:為什麼最終選擇與泰國隔河相望的邊境?

2020-10-16     澎湃新聞

原標題:寮國首都變遷史:為什麼最終選擇與泰國隔河相望的邊境?

本 文 約 377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東南亞各國里,寮國比較特殊,是東南亞唯一一個內陸國。而且在首都的選址上,寮國首都萬象位於中南半島的重要跨國河流——湄公河北岸,緊鄰邊境,與泰國廊開府隔著湄公河相望,成為世界上諸多首都選址的異類。

寮國是東南亞的內陸國,首都位於泰國寮國兩國邊境

但有意思的是,萬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毗鄰邊境。既然如此,為什麼當今的寮國卻偏偏要反常道而行,定都於和鄰國只隔一河的邊境呢?

萬象與泰國隔河相望

泰老民族的誕生

當代寮國的主體民族老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緬甸的撣族和中國的傣族,可以當作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稱呼,統稱「泰老民族」。然而,由於古代中南半島歷史文獻的缺乏,因此學術界至今對泰老民族的起源和具體遷移過程存在著不同的解讀。

根據研究表明,由於現在泰老民族語言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因此泰老民族很可能起源於中國的南方邊疆山區,並且和壯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公元6世紀開始,壯泰族群開始向雲南邊疆和中南半島進行大規模遷徙。遷徙過程中,這個族群不斷與當地其他部族融合,於是內部開始逐步分化。

石缸平原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2019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隨著時間推移,整個族群出現了更多新的支系。留在中國境內的那一部分逐漸成為今日的壯族等民族,分布在越南北方的一部分則逐漸演變為日後越南的京族等民族。至於向西、向南遷至西雙版納、德宏和中南半島腹地的一部分,則吸收了當地土著民族以及印度教文化的影響,逐步演變為泰族和老族。

泰老民族的遷徙

11世紀以後,泰老民族先民在今西雙版納一帶的勢力更加壯大。1180年左右,他們已在當地完成了政權構建,建立起一個名為「景龍金殿國」的小政權。到13世紀,泰人已經在湄南河平原建立起以泰人為主體的、強盛的素可泰王國。

與此同時,老族人繼續向南遷徙,碰上了高棉人所建立的吳哥王朝,只能以寮國山地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穿過琅勃拉邦的湄公河

瀾滄王國的興衰

14世紀中葉,寮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瀾滄王國誕生了,所謂「瀾滄」,即「百萬大象」之意。瀾滄王國的開創者昭法昂還於1356年攻占萬象,逐步兼并了寮國境內的其他小邦。

1400年的中南半島

當時的東南亞正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分別產生了以泰族人為主體的素可泰王國、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國),以老族人為主體的瀾滄王國,高棉人的吳哥王朝,占婆人的占城,京族人的安南(越南)。昭法昂通過軍事手段不斷對外擴張,瀾滄王國成為當時中南半島的強國。

瀾滄王國建立者法昂的塑像

昭法昂統一寮國後,力圖進一步健全政權的建設。為此他積極從柬埔寨引進上座部佛教,作為寮國國家官方的意識形態。當時上座部佛教已在泰國和柬埔寨生根發芽,深深影響了當地的社會文化。

自此以後,寮國境內開始大興土木,大肆修建各種佛寺、佛塔、佛像,並從其他地方請來一大批技術工匠,客觀上促進了寮國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賽塔提拉(1550年至1572年在位)塑像

然而,瀾滄王國的繁榮並沒有持續多久,16世紀以後,它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勁敵。當時緬甸開始崛起,與其東部鄰國泰國、寮國開始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

當時瀾滄王國的首都琅勃拉邦位於北部山區內陸,不利於開發中南部領土,同時為了抵禦來自西方緬甸的侵襲,國王塞塔提臘選擇遷都。

16世紀瀾滄國王賽塔提拉遷都萬象後,興建「塔鑾」。塔鑾至今被視為寮國的國家象徵

萬象,古名「檀城」,位於湄公河北岸。對北部、東部均為山地的瀾滄王國而言,以萬象為中心的湄公河流域,擁有肥沃的平原。定都於此,瀾滄王國能夠更好地利用湄公河帶來的水利優勢進行開發。

此外,瀾滄王國領土範圍比當今的寮國要大得多,即使是湄公河畔的萬象,也並不處於該國的邊境。有鑒於此,瀾滄王國於1563年從琅勃拉邦遷都至萬象。

寮國現代的地形圖,萬象以南的廣大平原土地,在古代屬於寮國

由於泰國、寮國兩國主體民族同出一源,因此面對共同的敵人——緬甸,兩國選擇站在一起,攜手禦敵。寮國定都萬象後,可以與定都阿瑜陀耶的泰國大城王朝互為犄角,有利於兩國的作戰。當緬甸屢次圍攻泰國時,寮國也曾率軍遠征援助自己的盟友。

1750年左右的中南半島

18世紀開始,曾經繁榮一時的瀾滄王國由於外敵的侵略和內部王室紛爭也開始走向末路,並逐步分裂成琅勃拉邦、萬象王國、占巴塞三個小國,其中萬象王國即以萬象作為首都。

國家分裂後,各邦國彼此不斷爭鬥,曾試圖在周邊各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以圖存活。南方的暹羅大城王朝末代國王昏聵無能,不思進取,面對緬甸的侵襲只會求神拜佛,最終其首都阿瑜陀耶也於1767年被緬軍攻陷。

泰國鄭信大帝。吞武里王朝的開創者和唯一的國王

緬甸雖然滅亡了大城王朝,但泰國人卻並不服輸,很快發動起義趕走了緬甸侵略者,成功復國。泰國中興後,為了反擊緬甸,迅速出兵在泰緬之間首鼠兩端的萬象,並把萬象納為泰國的藩屬國。為了壯大實力,琅勃拉邦和占巴塞也同樣被泰國所吞併。

寮國的第二次統一

寮國被泰國吞併後,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就在泰國日益成長為中南半島新一輪霸主的時候,英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也帶著堅船利炮來到了東南亞。

萬象王國國王昭阿努,見有機可乘,於次年發動反抗泰國統治的起義。昭阿努的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最終還是遭到鎮壓,其本人也被俘虜,並受盡折磨死去。而萬象王國首都,也被憤怒的泰國國王拉瑪三世所夷平。

位於寮國萬象昭阿努公園的昭阿努雕像,其本人被寮國人民視作是民族英雄

19世紀中後期,法國通過法越戰爭強行兼并越南後,其勢力也滲入中南半島腹地。為了爭奪更多領土與權益,法國圍繞著寮國和泰國爆發嚴重衝突。泰國於法暹戰爭中失敗後,不得不把原有的寮國領土轉讓給法國。

寮國保護國在法屬印度支那中的位置(綠色)

雙方在中部邊境以湄公河為界,湄公河以南的大片領土歸屬泰國,以北、以東大片區域則割讓給予法國。而萬象,就此淪為泰國、寮國兩地邊境上的城市。

原屬於寮國的依善地區在法暹戰爭後,被泰國占據

在法國的支持下,定都於萬象的寮國保護國成立,同柬埔寨、越南一同隸屬於法屬印度支那統治之下。法國統治下的寮國,被分成10個省,其中琅勃拉邦王室仍在名義上領有琅勃拉邦省,南部則由占巴塞王室在名義上統治,原萬象王國領地也設副王。

為了更好統治當地,法國殖民政府選擇充分利用萬象的古都聲望,以之作為寮國保護國的首府,並對當地重新進行整修,興建了新的殖民專員公署。

萬象凱旋門,為寮國王國時期興建的重要地標建築,兼有寮國本土和西式風格

二戰期間,日本入侵中南半島。為了推翻法國殖民政府,日本人也扶持琅勃拉邦王室出任寮國國王。日本戰敗後,法國捲土重來,恢復了當地的殖民統治,而寮國則成為「法蘭西聯盟」之下的一個自治國家,直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後,寮國才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由於此時的寮國王室出自琅勃拉邦,當時寮國實際上有兩個首都,琅勃拉邦是王宮所在地,萬象則是政府機構所在地。

寮國王國獨立後,其國內政治局勢並沒有就此穩定下來,相反,國內出現了三大政治派系:信奉共產主義的巴特寮、親美的占巴塞王室、中間派的琅勃拉邦王室。最終受到越南戰爭的牽扯,三大派系之間爆發了激烈內戰。

巴特寮武裝

1975年,領導巴特寮的寮國人民革命黨成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以取代寮國王國。隨著寮國王國的覆滅,琅勃拉邦所代表的王權也不復存在。也因此,萬象憑藉著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的地位,最終成為寮國唯一的首都。

1994年建成的跨湄公河大橋,橫跨泰國與寮國邊界,由澳大利亞投資援建

時至今日,隨著泰老兩國關係的改善,萬象雖然緊鄰邊境,但危險度已大幅降低。尤其是1994年,澳大利亞援建的溝通萬象和泰國廊開府的湄公河友誼大橋竣工後,萬象更是充當了連接對外貿易的中轉站。

當今寮國,國內領土以山地、丘陵為主,80%以上都屬於山地。更何況寮國還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發展河運對寮國經濟而言至關重要。

萬象不但瀕臨東南亞國際河流——湄公河,其周邊是寮國境內少數適合開發的平原,水陸交通條件便利;同時,現在寮國和泰國正努力攜手共同發展。所以對寮國而言,適合定都的地區也只有萬象一處了。

經公眾號「環球情報員」(微信ID:huanqiuqby)授權轉載。

「果粒歷史」限時特惠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享89元/年會員續費

168元/年新會員優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原標題:《寮國首都變遷史:為什麼最終選擇與泰國隔河相望的邊境?》

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13hMHUBLq-Ct6CZj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