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茶,其實老楊一直有話憋在心中沒有講。2014年剛開始接觸福建白茶的時候,口感相當不錯的純正荒野銀針市場零售價格不過2000元,而到了2018年類似口感的知名品牌老樹銀針則要賣到12000元一斤。4年間,福建白茶的價格暴漲,讓我這個愛茶的「茶痴」也是望茶興嘆。而存世極為稀少的白茶老茶,則又被炒成了天價。
福建白茶價格的暴漲過程中,一些不良茶商、茶販動起來歪腦筋,簡化工藝、粗製濫造者有之,渥堆發酵人為做舊者有之,毀林種茶、超標使用農藥者有之......一時間,白茶圈子中各種稀奇古怪的說法紛至沓來,讓人真假難辨。
福建白茶作為中國傳統特種外銷茶,曾經風靡歐洲和東南亞地區百年。祖國傳統中醫認為白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降火治、牙痛等功效。現代醫學證明,白茶具有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抗病毒、抗疲勞、降血糖、保護肝臟等保健作用。白毫銀針尤其是陳年白毫銀針,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更佳。白毫銀針對於女性還具有一定的美容養顏的功效。
白茶雖好,但是也需要我們這些愛茶人透過茶圈子中人為製造的迷霧,客觀、科學的認知白茶。
白茶是純粹曬乾的嗎?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包含了白茶製作的全部奧妙。市場上很多賣白茶的商家會宣傳說:「我家的白茶製作工藝特別好,全部是用陽光曬乾,存放成老茶品質會特別好。」這句話我們應該從白茶的發展歷史與制茶工藝去全面分析。
白茶屬於我國獨有的特種茶,發源於福建福鼎。其傳統製作手法獨特,不炒不揉,屬於微發酵茶類,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四類,主要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建陽、松溪等地。白茶的加工工藝只有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因此有人講「白茶的製作方法是至貼近自然的制茶法」。但是,萎凋、乾燥這兩道看似簡單的工序卻包含了深刻的生物、化學變化。
「萎凋」是白茶加工的關鍵工序,是白茶制茶的「靈魂」,萎凋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白茶成茶的品質。萎凋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下,蒸發鮮葉水分,提高細胞膜透性和酶活性,促進葉內含物發生緩慢的水解和氧化作用,揮發青臭氣,發展茶香,形成白茶自然的外形和內質特徵,形成白茶色、香、味的品質基礎。
白茶的萎凋方式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內自然萎凋、加溫萎凋和複式萎凋。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福鼎白茶多採用日光萎凋,將茶芽均勻的薄攤篾箅或水篩之上,茶芽攤放不重疊,攤好後放在加上,置於陽光下進行自然萎凋,萎凋時間在48小時至72小時,根據氣候、茶葉走水情況、茶色變化等調節萎凋時間。
政和白茶產區多採用室內自然萎凋。室內自然萎凋要求室內通風良好,無日光直射,並要防止雨霧侵入,場所必須清潔衛生,且能控制溫濕度。由於自然萎凋所需時間較長,占用廠房面積大,所需設備較多,並受自然氣候環境的影響,不適用於大量生產,應用範圍有一定限制。
春秋季遇有晴天可採用複式萎凋,即將室內自然萎凋與日光萎凋相結合,日光萎凋應在日光微弱時輕曬。一般「大白」和「水仙白」在春季穀雨前後採用複式萎凋,加速水分蒸發、提高茶湯醇厚度。夏季溫度高,日光強烈,不宜採用複式萎凋。
加溫萎凋,適宜在陰雨天採用萎凋槽或增溫排濕進行萎凋,多為熱風萎凋,可縮短白茶的製造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解決白茶陰雨天萎凋困難的問題。
白茶原料在萎凋之後,就要進行乾燥工序。乾燥是白茶排出多餘水分,提高香氣和滋味的重要階段。白茶的乾燥主要有烘焙乾燥和日曬乾燥兩種。
烘焙乾燥通過高溫烘焙破壞酶活性,終止酶促氧化,固定烘焙前形成的色、香、味品質,發展白茶的品質。在烘焙作用下,茶葉中某些帶有青氣的低沸點的醇、醛類芳香物質揮發和異構化,形成帶有清香的芳香物質。糖與胺基酸、胺基酸與多酚類物質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香氣。糖與胺基酸的焦糖化作用,可使白茶的香氣提高與熟化。烘焙還可以促進兒茶素產生異構化,減少茶湯的苦澀味,使茶湯滋味較為清醇。
白茶中採用日曬乾燥的較少,政和白毫銀針製法主要有兩種:全萎凋法和半萎凋法。其中,全萎凋法即將茶芽攤薄於室內或微弱的陽光下萎凋至七八成干,再置強光下曬至足干。曬乾或風乾的白茶現對於烘乾的白茶而言,香氣較弱並帶有青氣,苦澀味也較重一些。
有一些不具備生產條件和技術的農家制白茶,會省略烘焙乾燥,直接將萎凋後的茶葉曬乾或陰乾。這類農家茶的乾燥程度沒有保證,普遍含水量較高,常規存放易發霉變質。傳統農家存茶,會將白茶懸掛於灶頭上,以煙火燻烤乾燥,茶湯中普遍具有煙火味。
綜上所述,白茶的製作工藝看似簡單,卻需要經過萎凋、乾燥等多個工序精心科學加工。純正曬乾的福建白茶並不多見,純正曬乾的白茶也並不一定是品質最佳的白茶。
手工炭焙白茶近兩年成了白茶朋友圈中一個新晉流行詞,同時也是高端白茶的一個代名詞。給人們的感覺,手工炭焙是一個全新的白茶製作工藝,很新奇。有些茶友甚至誤認為炭焙白茶是一種新工藝的白茶。
炭火烘焙是祖先留給各類茶葉製作的技藝,是屬我國非遺傳承的一種技藝上的文化保護。白茶炭焙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是白茶最傳統的乾燥方式,其細節繁雜,操作難度極大,且需要人熬夜看茶,極大挑戰制茶人的耐心、吃苦能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茶技藝製作傳承人、梅氏(梅山派)傳統技藝手法傳人梅相靖先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說過:「白茶以曬為主,以焙為輔,七分曬三分焙。」可見,傳統精製白茶製作中炭焙烘乾的重要性。
光緒十六年,福鼎始有白毫銀針出口。光緒三十二年的《福鼎縣鄉土志》里載:福鼎「白、紅、綠三宗,白茶歲二千箱有奇,紅茶歲二萬箱有奇,俱由船運福州銷售。」而民國14年(1925年),沙埕港與日本、英國、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相繼通航通商。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沙埕港的商船借掛中立國的旗號,依然可以大行海外貿易。據載福鼎彼時的茶葉商號就有99個之多,空前繁榮。福鼎的茶葉也沿著這條海路,去向更遠的異國……據福鼎當地茶人介紹,晚晴、民國時期的出口白茶都是要做炭焙乾燥的,以保證白茶在長期海運過程中,不變色、不變味。
傳統白茶手工炭焙乾燥講究低溫、文火、慢焙。梅相靖老先生針對炭焙曾講「燒好的木炭蓋上廚灰,保持溫度在30度以下,這叫文火慢焙,可以使做出來的茶口感更好。」白茶炭焙乾燥,原則與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藝相似也是講究「看茶做茶」,並不能拘泥於成品茶一定要焙三道火或兩道火,根據茶性來焙茶,以焙透為宜,干茶含水率達到約5%-6%即可。
精心炭焙的白茶,制茶工藝控制更加精細,能夠比大批量乾燥的烘乾機、烘箱更恰到好處的對白茶進行充分乾燥,促進茶葉中青氣的轉化、茶香的形成,使茶香落湯,滋味更加醇厚,為白茶的後期轉化形成良好的基礎。
相對於機械乾燥的白茶,碳焙白茶使茶性由寒轉溫,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茶對腸胃的刺激,激發白茶活性,使茶性更純更平和,茶香層次豐富多變、口感醇厚,毫香、花香、蜜韻更顯,回味悠長。炭焙乾燥的白茶氣韻更足,具有獨特的「火香」風味,後期轉化效果相對更好。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迷信於炭焙乾燥工藝。炭焙乾燥只是白茶乾燥工藝中採用數量、範圍最小的一種,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炭焙過度的白茶會產生焦糊味、發黑、失活;炭焙不足的茶則會因含水量過高而影響後期的存儲和轉化。目前,福建白茶乾燥工藝普遍採用的是烘乾機和電烘箱兩種乾燥方式。機械化的乾燥方式,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保持成品茶質量的穩定,滿足市場對於商品白茶產量的需求。
目前,福鼎地區白茶炭焙的加工價格,不保質量已達到30元每斤,保證質量的碳焙加工則已到50元每斤。受到產量和成本的制約,炭焙乾燥工藝更適合白毫銀針、白牡丹等高端、精品、小眾白茶。
什麼是荒野白茶?關於這個問題尚無明確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規定。普遍認為荒野白茶,實際上是福鼎當地茶農的先輩,年輕的時候種下的茶樹,因為深山中交通閉塞,茶葉採下來後不好送到外鄉鎮去交易,將茶園放荒,不再採摘和管理,自然生長。相對普通茶園白茶,荒野白茶資源稀缺,道路難行,荒野茶因為茶園長期沒有修剪,茶樹都長得比較高,採摘過程就比較困難,價格遠高於茶園茶。在口感方面,荒野白茶香氣更足,滋味飽滿,回甘快,耐泡度更好,最重要的是荒野茶的新茶具有山野氣韻。
荒野白茶一定是選用的是山高水遠、人跡罕至而被荒棄多年的茶山生產的茶。茶樹不修剪、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與原始森林共生,生態環境環境極佳。相對於台地茶的一年採摘兩季,荒野茶大多每年只做春茶,每次只採一季。
近幾年,荒野茶因其綠色健康的特性、優秀的口感、稀缺的數量,逐漸被茶葉市場所追捧,價格節節攀升,好茶難求。真正的荒野茶產量非常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於是部分茶商和茶農開始採用拋荒茶冒充的「荒野茶」,招搖過市謀求暴利。
拋荒茶是茶農將台地茶園進行拋荒處理,對茶園不修剪、不管理,讓茶樹自然生長。拋荒茶園經過兩三年,茶葉的味道就跟台地白茶口味不一樣了,接近荒野茶的口感和香氣。拋荒茶與精心管理的台地茶相比更具野韻,但跟真正生於荒野中的荒野白茶來比,有著本質的區別。拋荒茶因不具備荒野茶的優秀無污染的自然條件與生物環境,所以拋荒茶在品飲價值和營養價值上與荒野茶相差甚遠。目前,市場上有一定比例荒野白茶產品是由拋荒茶冒充的。
福建白茶中到底有多少荒野茶?目前尚無準確的統計數據。根據《新晚報》2018年9月29日 第B04版的報道:「目前,福鼎作為白茶的核心產區,年產白茶1.1萬多噸。據不完全統計,荒野白茶的產量只占白茶年產量的百分之幾,且幾年來幾乎未見增長,確是稀缺資源。」
喜歡喝老白茶的茶友或許聽到過一種說法,講的是白茶存放三兩年拿出來日曬一次,復曬更耗費人工,經過復曬的老白茶口感最好、藥用價值更高。講的人理直氣壯、頭頭是道,給茶友們一種很有道理、很專業的印象。
其實,製作工藝精良、存儲得當的老白茶無需隔年復曬,優質的老白茶隔年復曬,反而可能會因跑香、吸潮、吸異味等因素降低其品質與口感。
隔年復曬,究其根本原因是白茶在製作過程中的乾燥工序嚴重不達標,導致成品茶含水率過高,超過現行國家標準《GB_T_22291-2017_白茶》規定的8.5%,必須通過隔年幾年復曬的方式降低茶葉的含水量,是茶葉不至於霉變,可以繼續存儲。也有不良茶商,將受潮的白茶復曬,去除雜味異味,以次充好。
這裡有茶商制茶認識和加工水平的因素,認為白茶純日曬的最好或白茶製作只需曬乾即可;也有個別黑心商人故意增加成品茶的含水量,降低成本,謀取暴利。
含水量過高的白茶,容易發生霉變、過度轉化、產生異味雜味等問題,難以通過長期陳化而獲得口感佳、保健功效好的精品老白茶。反而,可能因霉變而成有毒、有害的劣等茶。老楊提醒各位愛茶的老鐵們,在選擇長期陳化的白茶時一定要選取製作內含物質豐富、工藝精良、乾燥充分的優質白茶。製作工藝精良的優質白茶加上良好的倉儲才能造就,我們鍾愛的精品老白茶。
撰文:江蘇老楊
編輯: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