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題記: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自古以來都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的。它,養眼又養心。而,丑是讓人厭惡的,避之不及的。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開始對丑趨之若鶩。似乎「丑」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甚至可以自信而誇張的招搖過市。
「丑」究竟有何德何能?
居然可以把幾千年來人們孜孜追求的「美」驅逐到視野之外,從幕後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台前。
今天,麥穗小魚就和大家一起作個探討交流。
審丑,顧名思義是和審美相對的。
審美,是指當人們看到一件美好的事物時,由此給人帶來的感官上的享受,更能輔以心理上的愉悅。
而審丑,則是為了達到一種精神刺激和心理滿足,不惜譁眾取寵、「自我作踐」。這種以博人眼球,賺取流量帶來的快感或許會給你帶來短暫的爽,可曇花一現之後便會在內心滋生無盡的落寞與空虛。
這種落寞和空虛猶如黑洞,會吞噬一個人正常的審美細胞,讓你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你便會對美無感且漠然,對丑卻異常敏感和興奮。
這也叫行為藝術嗎?
畫家吳冠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卻越來越多了。」
按理說,隨著人們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對事物的認知應該會更加客觀和理性。然而,為什麼當下很多人「不走尋常路」,開始變得美醜不分,甚至以丑為美了呢?
曾幾何時,那些讓人震驚,令人無語的「雷人雷語」充斥著網絡,古有鳳姐和芙蓉姐,今有故意扮丑的「嘴巴嘟嘟」和男扮女裝的「薇薇安」。看看那些短視頻APP上,「各路妖魔」競相綻放,真是「作」出了新高度,「丑」出了新境界。
「群魔亂舞」的當下,如何是好?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世界怎麼了?難道真的進入了如網友們所說的「審美不如審丑,偶像不如嘔像」的審丑時代?(「嘔像」,網絡用語,即嘔吐的對象。)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吉林大學的一個經濟學教授李曉,向學校書記建議:凡是參加2018年畢業典禮的同學,穿著一定要規整。並要求學生們穿皮鞋,穿有領子的正裝。
在我行我素,隨性自由的當下,李教授為何要作此要求呢?他在演講的時候給出了解釋:
「看看這個學校裡面,那麼多的男同學穿著大短褲,露出帶著毛的雙腿,穿一雙人字拖鞋,還身上披著莊嚴的畢業禮服在校園裡面亂逛。你們覺得好不好看?」
李曉教授的這段話雖不是當頭棒喝,但是足以讓我們警醒和深思。然而,他的這段話卻遭到了一些槓精的反駁:穿衣服只要覺得舒服就可以了,既不走秀,又不作報告,幹嘛要穿的那麼立整?不是還有很多人鄙視「顏值即正義」嘛?
誠然,「顏值」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涵養與品行,更不能代表正義。但是,穿的乾淨利索,特別是一些重要場合著正裝出席,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然而,在一些槓精眼裡,他們覺得美是膚淺的。還要美其名曰地丟下一句話:高層次的審美,就是審丑。不禁要問:你追求的是通過別人邋遢醜陋的樣子,去發現其內在的真善美嗎?否則,對你來說就太low了。
倘若真的如此,我只能呵呵。
記得楊瀾女士說過:「沒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
都說這是一個「以貌取人」的時代,但是「以貌取人」又有何不妥呢?
於我看來,這個「貌」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的相貌,它更是指一個人的氣質、涵養、素質、品行。而我們取的也恰恰是你在歲月的沉澱下逐漸打磨出來的「外貌」,即,你內在的氣質和涵養。
如果槓精非要說「以貌取人太膚淺」,那我也只好送他一句王爾德的話「只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對「丑」趨之如騖,卻把「美」丟到了一邊。
或許是因為,審美是需要能力的,而審丑只需要一顆躁動的、獵奇的、愛看熱鬧的心便足以。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國人的審美大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真的很奇怪,有些問題你不提出來,便沒人去關注、去思考。一旦提出來,便會瞬間得到大家的響應,在網絡上蔓延開來。這是不是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習慣了跟風、習慣了麻木,思考已經變成了一件奢侈和高貴的事情。
驚訝的是,對於這個問題最火的回答竟然贏得了八萬多人的點贊。此人從大眾最有共鳴的角度圖解了當下人們的視覺審美,涉及到日常的穿著打扮、建築物、裝飾物、圖片審美等等。最後,總結為八個字:「妙趣」橫生,辛辣異常。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真的是我們都患上了缺乏審美力的「絕症」而不自知嗎?
依我看,不盡然。至少有以下三點原因,可窺一二。
一方面是,審美教育的缺失。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因為太過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經常「被代課」,孩子從小就缺乏審美教育,審美能力自然無法提高。生活中,一些偏執的成見又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美」的薰陶。比如,很多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孩子學習成績肯定差,唱歌、畫畫、跳舞就是不務正業。在家長以「成績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審美能力的培養肯定是要為之讓步的。還有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花這麼多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給孩子報一門外語輔導班呢。如此看重實際的社會,審美能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是,尋求刺激,釋緩壓力。不得不說當下人們的壓力真的很大,動輒兩三萬一平米的房子,孩子一學期的英孚教育就要上萬塊錢,還有讓人焦頭爛額的人情世故,常常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幾近崩潰。為了釋放壓力,情緒上就要有個突破口。而釋放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燥起來、瘋起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感受,當你「燥完了、瘋爽了」,壓力也變釋放完了。而,「美」是萬萬起不到這種功效的。此時,唯有「審丑」。越是丑到爆、丑到天際,越能帶來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竊悅感」。只要讓我們此刻「爽翻了」,誰還管快感後的落寞與空虛。
更重要的一點是,流量驅動,利益驅使。因為對美的漠視和麻木,甚至是牴觸和排斥,再加上與生俱來的獵奇心驅動,讓我們明明知道是丑、是差、是壞,卻就是忍不住觀看、議論、傳播。而有些人恰恰是抓住人們的這個心理,不惜一切代價博人眼球,賺取流量,只要能火「作踐」一下自己又何妨。在他們心裡,利益和流量勝過一切,不怕雷人就怕雷不死人。為了成名,為了大火、為了發財,出盡各種奇術怪招,失盡了形象和尊嚴,丟盡了道德和底線。當炒作和惡搞便能為你帶來流量和財富,誰還願意腳踏實地的摸著石頭過河。
真是應了那句話:為了上線,全然不顧下限。
有人說:
審美和設計在中國淪為了最不重要的東西,一切以快速賣貨為前提,自然只剩下了土味和山寨。
深以為然。
更讓麥穗小魚擔憂的是:一代人的審美缺失,是否會造成下一代的惡性循環?
有人說,審丑無非是圖個樂呵,釋放一下壓力,人畜無害,不必杞人憂天,大驚小怪。
可是,果真是這樣嗎?
當人們對「美」變得越來越漠視,卻對「丑」予以跟風和關注時;當「丑」不再需要掩飾,堂而皇之的走到台前時;當一些人為了蠅頭小利,不惜「作踐」自己,甚至鋌而走險時;當我們的下一代捧著手機盯著那些粗俗的視頻,書不讀飯不吃時......。你還會覺得「審丑」只是圖個樂呵嗎?你還會覺得「審丑」只是緊張生活之餘的調味劑嗎?
於我看來:「審丑,就如同逼著一個營養專家去吃垃圾食品,一邊吃還要一邊夸不錯不錯。」
看看抖音、快手等APP上「群魔亂舞」的短視頻,聽聽大街小巷裡粗製濫造的所謂「神曲」,耳濡目染之下,我們的審美能力在降低,審美情操在弱化。
當我們沒有了美的追求,生活終將只剩下最粗糙的一面。
音樂人鄭鈞曾經對那些毫無內涵的口水歌以及惡俗無聊的歌詞作過如下評價:
「排行榜上的歌,十首裡面有九首都聽不下去。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你這根本沒辦法選擇。放在你面前的都是讓你噁心的菜,你沒得選,只能吃這個。」
人,有時候對自己的抵抗力過於自信。
當我們的身邊被粗枝爛葉,甚至低俗不堪的「丑」充斥著的時候,或許我們的抵抗力會降到冰點,更別提孩子了。可見,「審丑」給社會帶來的危害絕不是危言聳聽,更不容小視。
總有人喜歡抬槓,說,你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丑卓別林,再看看被譽為「東方卓別林」的趙本山大叔,還有周星馳電影里那些「摳鼻屎,吃蟲蟲」的如花們不都深受人們喜愛嗎?
可是,他們塑造和演繹的這些丑角,一方面是為了荒誕的劇本和情景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藝術,才表演的丑。並且,這非常考驗一個演員的演技。說到底,他們是在為藝術而獻身。而不是把丑定義為美。
實際上,我們國家從來就不缺乏塑造美和發現美的人才。
那些精美絕倫的四大絲綢、那些栩栩如生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那些讓人如痴如醉的景德鎮陶瓷......,無不鐫刻著古人對美的追求,也向世人述說著「華夏民族是有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的。」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千與千尋》,黃海老師設計的電影海報直接「美」上了國外的熱搜。
這張寓意著「人生漫長,前路無論多麼艱辛,不要回頭,不忘初心」的海報,既精美又給人以啟迪。當然,也很應景。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的旅程,丟了自己便會丟了一切。
還有那張以暗黃色為主色調,帶有復古風格,充滿了敦煌壁畫質感的《我不是藥神》的海報也是出自黃海之手。這張揭露人間百態,向死而生的海報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又寓意深長。
不止黃海,中國還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還有很多雙可以創造美的手,發現美的眼睛,以及欣賞美的心靈。
五千年華夏文明沉澱下來的美,在韻,也在雅!
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培養的審美能力啊。為什麼我們偏偏會對「丑」情有獨鍾呢?
誠然,審丑可以舒緩一個人的壓力,讓你獲得短暫的快感。但是,美卻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滋潤一個人的心靈。
孰輕孰重?當下立斷!
《人生境界》中提到:
「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正如木心所言,「沒有審美力是絕症。」一味地陷入「審丑」不可自拔,終將會蒙蔽你發現美的能力。而,一個人若擁有了審美的能力,再平淡的生活也能開出花來。
好不誇張的說,未來審美能力將會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審美的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會越來越重要,這關乎到你的外在形象、生活情趣和人格魅力。
如同美學家蔣勛所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以此類推,一個民族的、一個國家審美水平的高低,也左右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競爭力水平。
試想一下,倘若我們每個人都為「丑」搖旗吶喊,推波助瀾,那麼「丑」就會越發肆無忌憚。當我們成天被那些直播平台上的「俗、丑、劣」逗得前仰後合的時候,當我們把「審丑」當成了自己精神食糧的時候,我們又有何能力與自信去豐富自己、完善自我。
國家是由一個個「小我」組成的。「聚沙成塔,匯流成河」,「小我」尚且如此,「大我」也勢必會深受其害。
生活中各種美盲的盛行,其實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審美教育欠缺的縮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慢慢培養他們審美的眼光,這於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真正的審丑是通過「丑」去教育人、感化人、啟迪人,而不是把藝術當作丑的遮羞布,污了觀眾,也辱了自己!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如果沒有了對美的追求,生活終將只剩下了最粗糙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