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人文歷史--海豐五坡嶺 熱血勤王抗虜 孤忠一飯千秋

2019-07-23     汕尾海陸明珠

文天祥(1236—1283年),乳名雲孫,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寶祐四年五月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先後任刑部郎官、瑞州府知事、學士院、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寧國府知事、湖南提刑、贛州府知事等職務,期間政績突出,為民請命,造福一方百姓。宋德佑二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不久元兵大舉南侵,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勤王。

海豐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吳福欽講述:

[宋德祐二年(1276年),端宗在福建省三山登基為帝,改年號景炎元年。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院使、都督諸路軍馬。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文天祥移師江西,在大雩都大敗元兵接著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吉州十餘縣,為奄奄一息的南宋朝廷注入一支強心針,元兵急調大軍圍剿文天祥部在興國的大營,文天祥損兵折將 被逼離開江西,率領殘部進入廣東循州(今龍川縣),準備與在廣東一帶活動的南宋行朝會合,十一月 文天祥從船澳移船向東,沿著現在的汕尾、捷勝、碣石海面航行,進屯潮州府潮陽縣,繼續開展戰鬥平治群盜,安定人心,忽然接到刺探的可靠的軍事情報,元兵大軍已侵略到漳州、泉州,很快就要侵入到廣東境內,勢不可當,十萬火急。]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二月,為尋找宋端宗的文天祥率部進入海豐,在海豐士族首領范良臣、莊應祥、鄭復等人的幫助下,克服碣石、甲子等沿海重地。並駐軍於麗江浦有二個多月之久。之後休整練兵,上表崖山自劾兵敗罪狀。在崖山行朝詔加文天祥少保銜,封信國公。此時,湘粵抗元義軍風起去涌,頗有聲勢,元軍元帥張弘范命西路主將阿里海涯向廣東進軍,形成合圍夾攻之勢。四月,宋端宗因颱風掀船溺水不治,宋衛王趙昺繼位,改年號祥興。同時,文天祥留其弟守惠州,以少量兵力及其母親和長子駐麗江浦。文天祥率部擊敗降將陳懿兄弟,誅殺劉興,東進潮陽,欲借山海之險,屯糧招兵,以期興師。十二月,元軍水陸並進向廣東宋師殘部大舉進攻,文天祥大敗,率麾下西撤。

海豐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吳福欽講述:

[當時,文天祥率軍向海豐的目的是要尋找皇帝行朝,隨征保駕,集中力量,商討一致抗元的大計。到了海豐,聽說行朝早已向西出發了。於是,派出杜滸等十幾名將士化裝成老百姓,從沿海線向西尋訪皇帝的車駕。這時候,因文天祥是從陸路輾轉而來,只好在麗江浦搭營休養兵馬,備購糧食、船隻,以便出海。之後,文天祥帶著五、六千將士登船航行離開海豐麗江,隨行的還有文天祥的母親曾氏、四弟文璋、長子文道生等。]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率領兵將五千人從潮陽陸路退入海豐。當時的福建省已被元兵占領,而江西省大部分城池土地也被元兵占領,只有海豐才是最佳的轉移路線,又因為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任惠州知府和海豐的老百姓們具有強烈抗元熱情。因此,文天祥帶領五千將士直奔地屬惠州府的海豐。文天祥兵敗退入海豐後,在赤岸渡留下了少量兵力布防,便率領大軍駐紮五坡嶺,待整頓後入蓮花山脈紮營固守。

正當元軍五百鐵騎奔襲海豐時,從江西隨文天祥至潮陽的推官承務郎盧參,獲知元兵逼近的軍情後率數十騎兵星夜趕來,以圖到海豐會文天祥部,不料,到赤岸渡時與元兵相逢,被追殺至赤岸渡,宋軍難抵強敵,或被擄殺、或投水,盧參等三十六將士在赤岸英勇捐躬殉國。當年,海豐的老百姓和義士們將盧參等將士屍體三十六具埋葬於西浦。列墓一字排開,盧參墓居中,兩側兵墓連接,正中建造一座四柱單層攢尖頂墓亭,墓亭兩柱刻有對聯。「丹心衛宋稷英魂聯五嶺,忠骨埋西浦節氣壯山河。」

海豐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吳福欽講述:

[當年,海豐的老百姓義士們偷偷地將宋軍的屍首埋葬在五坡嶺、赤岸溪東畔等地,不敢造墓立碑。清乾隆十年(1745),老百姓請海豐知縣黃維喬稟請廣東提督批准,為盧參公造墓立石豎碑,並建一座四柱單層的小亭,鐫刻一副對聯曰:「丹心衛宋稷,英魂聯五嶺;忠骨埋西浦,氣節壯山河」。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碑文鐫刻著:「乾隆拾年、稟憲示准捐修三十六位,宋承務郎盧諱參公之墓,光緒十一年、汀州約眾信等捐資重修」的字樣。]

元軍先鋒突破赤岸渡後,於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午時,此時宋軍正處飯熟就餐之際,元軍突然包圍五坡嶺,文天祥部猝不及防,倉惶中潰散,展開生死戰鬥,因疲倦戰敗,或陣亡、或被執、或突圍。

海豐縣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吳福欽講述:

[這是他第二次到達海豐,行程五天,於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海豐五坡嶺,休息片刻,安排挖地造灶,砍柴挑水,洗米煮飯,宋軍剛要吃午飯的時候,元虜前鋒張弘正(漢奸張弘范之弟,)率帶騎兵五百,兇猛追到五坡嶺,宋軍在倉惶中潰散,展開生死戰鬥,因疲倦戰敗,或陣亡、或被執、或突圍;劉子俊被元兵俘執自稱是「文天祥」,想使元兵不窮追天祥,可讓他逃劫,這時,文天祥走到五坡嶺下南側的山坑(福臨坑)取水、服吞隨身所帶的二兩腦子(冰片),欲自盡殉國,卻也被元兵俘執,因藥性失效和水分不足而未死。仗義的劉子俊與文天祥相爭大聲叫稱是「文天祥」,被認明真假後,劉子俊被元兵投入造飯的大鼎,活活烹死。鄒鳳在五坡嶺拔劍自殺,被眾將扶至南嶺因流血過多死了。還有林琦、蕭資等都壯烈犧牲。文天祥的四女鑒娘、五女奉娘也死於亂兵中。部分宋軍將士衝出至龍津溪東畔(現龍津二環橋下)也壯烈犧牲。]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元月,元軍將領張弘范將文天祥押上船經珠江口伶仃洋,轉向崖山準備消滅南宋小朝廷,張弘范先請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卻遭到他的拒絕。在經伶仃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提筆寫下千古名句的《過伶仃洋》詩一首,以明心志,詩曰: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大都,前宋恭帝及前宋相留夢炎均來勸降,文天祥忠貞不屈,他在獄內三年,面向南方,以表中原臣心的忠孝思想。此時,文天祥詩潮如涌,盤坐提筆寫下五言六十句、共三百字的《正氣歌》流傳千古。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為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海豐秀才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拯恩准,令海豐知事杜表等在五坡嶺上建造表忠祠、方飯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_WTImwBmyVoG_1ZOr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