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指的是認知層面,即我的思維認識到了一個內容;可還是很痛苦,指的是感情層面,即感受層面的非常痛苦的感覺。
生活中的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情感和認知是可以互相協調的:有的時候我們用情感來感受生活,有的時候我們用認知來指導行動,大多數時候這兩者是並存的。
比如我們很想吃雪糕,但認知告訴我們因為最近腸胃生病了,可能吃了會肚子疼,我們就可能會忍住不吃,並安撫自己說可以等病好了再吃,這樣即使現在不吃也不會很難過。
但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我什麼道理都懂,但我還是很痛苦,這時往往是一個【認知和情緒感受不協調的時刻】,即我們的認知和情感發生嚴重衝突,不能調和。這也往往是來訪者來求助的時刻,是諮詢師發揮功能的時刻。
我們常說「知行合一」,但是我們忽略了「知」和「行」之間還存在其他的因素——「情」。
這裡的「情」是情緒的「情」,即我們的情緒會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的行為。
比如,當我們和自己的另一半吵架、或者分手之後,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會沉浸在我們的情緒中,或是悲傷、或是憤怒。我們也知道,我們要在學習工作上集中注意力,但是情緒會淹沒我們,讓我們迷失在前進的道路上。
所以我們還要處理「情緒」上的問題。我們一方面需要關注到「情緒」,正視情緒,擁抱情緒,體驗情緒,並理解情緒的意義;另一方面,在那之後,我們才能做到控制情緒。
心理諮詢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陪伴和引導共同進行。有些人不需要大道理,只需要傾訴,這時候諮詢師就是傾聽的角色。當來訪者主動的詢問什麼的時候,諮詢師才會進行客觀的引導。
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來訪者「自我覺察」,也就是自己了解到自己痛苦的本質。
這種引導過程就像看宮崎駿的電影一般,以一種來訪者幾乎無法察覺的方式,引導著來訪者感受痛苦源自哪裡,逐漸的拆解痛苦的本質,真正意義上做到緩解自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