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燭與起灶祭神僅一牆之隔:一宮兩用沿襲滿制

2020-01-28     國家人文歷史

文|劉瀛璐

龍鳳喜床上鋪著大紅緞繡雙喜字大炕褥,懸掛大紅緞繡龍鳳百子圖的幔帳,嬰童百態,象徵多子多孫。床楣上掛有「日升月恆」匾。東暖閣共有東西兩門,西門內與東門外均各立一座大紅地金色「囍」字木影壁,取「開門見喜」之意。紫檀茶几上的油燈中,還加了蜂蜜,寓意生活蜜裡調油。一把腰刀赫然懸掛在柱子上,是滿族尚武傳統的弘揚。為了帝後大婚,東暖閣內鋪滿了紅色,一片喜氣溫馨。出了東暖閣的西門,便是坤寧宮的正殿。一牆之隔,竟然壘著灶台架鍋,知道的是把薩滿祭神的那一套搬進了宮,常人看到還真要為東邊洞房花燭、西邊殺豬祭神的設置大跌眼鏡。

坤寧宮位於紫禁城中軸線北部,是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一,位處交泰殿之北,御花園之南。明代皇帝的正宮為乾清宮,皇后的正宮為坤寧宮,帝後大婚合卺禮在乾清宮中舉行。一直以來,皇后都是住在坤寧宮的,到了清代這種象徵意義也一脈相承。《大清會典》記:「坤寧宮,在乾清宮後,中宮所居。」「坤寧」二字為坤地寧定之意,與「乾清」二字相對應,語出《道德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坤」象徵地與順承,「寧」則是寧靜、安寧的意思。「坤寧」二字意為:像大地一樣寧靜、順承,意指皇后為後宮之主,母儀天下,應有大地般安忍、順承的品質。

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對坤寧宮進行改建,此後又於康熙十九年(1680)修繕,嘉慶三年(1798)再次修繕。改建後的坤寧宮從形制上、使用上都大為改觀。雍正以後,皇帝就遷居養心殿,皇后也都不在坤寧宮住,而是在東西十二宮擇居,頗有些夫唱婦隨的意思。

1873年 1月 11日《倫敦新聞畫報》插圖,描繪了同治大婚當日,迎接皇后的隊伍

坤寧宮坐北面南,面闊連廊 9 間(室內 7 間,東西梢間為過道),進深連廊 5 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清代改建,在建築風格上,殿門向東移,改變了「中軸對稱」的傳統。將原菱花隔扇門窗改為滿族傳統的窗紙糊在外的直欞吊搭式窗。室內格局,仿照盛京清寧宮的樣子,把東一次間和以西三間打通,作為薩滿祭祀區,室內南、西、北有環繞著成「匚」字形的「萬字炕」,炕上鋪氈條,陳設除神位、供器、樂器外,還有一些極具滿族民族特色的薩滿祭祀用器,如神刀、神箭等。正對著殿門貼著北牆建了隔扇灶間,內有大鍋三口,兩口用於煮祭肉,一口用於蒸糕。灶間前還置有錫面案桌,殺豬的事情也在這一併解決,處理完直接下鍋。宮外院內東南方立有祭天神杆——索倫杆,祭祀殺牲剩下的內臟被放置杆頂圓斗供奉烏鴉,如今僅剩石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Ysl628B3uTiws8Kq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