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優缺點

2020-07-23   評估要參

原標題: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優缺點

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從生搬硬套國外的先進評估經驗到形成我國獨具特色的資產評估理論系統,資產評估的理論界與實務界可謂殫盡竭慮、功不可沒。正是因為資產評估專家和專業評估人員的不懈努力才為我國的資產評估系統的成熟打下了基礎。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資產評估的方法也逐漸變得多樣化,內容也愈加繁複;同時,現行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的缺陷也在逐漸顯露。本文將著重探討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和收益法的優缺點。

一、資產評估定義以及成本法、收益法定義及比較

(一)資產評估定義

資產評估,即資產價值形態的評估。是指專業部門或專業評估人士,依循法定或公允的標準和流程,利用科學的方法,以貨幣作為計算權益的一致尺度,對在特定點上的資產進行評定估算的活動。

(二)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概念

這裡說到的成本法主要是指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類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並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

(三)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概念

這裡說到的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主要是指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是將評估對象剩下的生命周期的時間段內的年度(月度)預期收益,用恰當的折現率折現,累計計算出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以此來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收益現值法主要用於有收益企業的整體評估及無形資產評估等等。

(四)成本法與收益法的比較

成本法的資料都是歷史材料演變而來的,受時間約束的強度不高。而收益法是通過估算未來預期收益來評價和估算資產價值。

二、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的優缺點

(一)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的缺點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限制理論,即任意企業的價值等於其預期未來的所有經濟收益流的現值總和。企業價值是以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折現率對未來某一特定時期內預計能獲取的現金流量進行折現的貼現值,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未來經濟收益流、限期成正相關關係,與折現率成反比例關係。

也即是說,決定企業價值的三元素分別是:未來的經濟收益流量、收益的限期、表現收益風險的折現率。

收益法的實施基礎是企業未來幾年內的經濟收益流量。而收益法實施的最關鍵的步驟是對未來營銷年度的有關現金流進行解析和估算。所以,該類方法最少需要未來5年的財務計劃數據。一般情況下,該類現金流以一個假設的折現率來實行折現,該折現率通盤考慮了未來業務發展風險和其它潛在風險等多種元素。其中的風險可能來自於某個企業、某個具體領域或某一細化市場。簡單來說,折現率反映的是特定的資本。然後,將未來各個年度的現金流折現後相加,即可以估算出整個企業的價值。因為收益法以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與折現率為核心,而估測又是主觀上進行的――加上各類不可控制的風險,會增大評估的風險。所以,該類收益法的利用需要併購方在嚴謹的調研後根據雄厚的財務預測能力與業績判定能力對目標企業進行評估,它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巨大的,且評估結果也不一定理想。

(二)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的優點

企業的收益並不單純地等於企業的凈利潤。凈利潤單單從會計核算的視角得出企業擁有者可供支配的凈收益。但是因為會計核算是以應收應付原則為基礎的,只是表面涵義的理解。例如:企業的一部分債務債權,在期後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收益。此外,不同企業的會計策略也不盡相同,也會致使利潤這個指標不具備可比性。企業的經濟收益包含:股東利潤、股權現金流、投入成本現金流和凈收益。

收益法下的收益期限的優勢使可分為兩類:即無限期和有限期。在企業資產評估大多數時間都假定採用無限期,通常情況下要運營20年之久。但是,也有不同的狀況:企業運營的期限受到法律或協約的約束。例如:常規的合資企業的運營年限為20-30年,但也存在當時只申請運營10年的,那麼在評估收益期限時應考慮餘下的年限,與期限到時能否延期的難題。

折現率就是將未來的預期收益轉變為現值的比例。它呈現出的是未來收益的風險程度,也能在實施收益法的前提下提升投資人的回報率。通常來講,折現率愈高,就表示投資人的回報率越高,這是權益法的優勢所在。在估算公平市場價值的情形下,折現率是由市場決定的。它的高收益率會持續吸引投資人,就好比給投資人打了一針「強心劑」。它代表投資人和企業所渴求的回報率或產出率,這是為投資人在特定的風險中增強投資信心的「良藥」。

三、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的優缺點

由於成本法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較為普及,所以筆者對其缺點只進行簡要闡述,主要闡述其優點。

(一)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的缺點

計算繁雜、工作強度高;各類貶值――特別是經濟性貶值不易估算,很難掌控,往往影響到評估活動的準確性。

(二)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的優點

成本法就是對企業的資產價值進行評估和累計,以便獲取企業的價值評估結果的辦法。對資產的增加和牽涉到未入帳的有形或無形資產、負債的明確和估算,必須同時對已計入財務狀況表中的資產和債務進行重新估算。

成本法的優勢是通過對公司帳麵價值的調節從而估算出企業的價值。其理論來源於「替代原則」:及任意一個有生意頭腦的併購人,在添置一類資產時所樂意付出的價格不會超過建設一類具有同等用途的代替品所需要的成本。該類方法來源於以往的實物資產的評估理論。例如:土地、建築、機械裝備等的評估,且出發點是成本,極少權衡到公司的收益和花費。成本法的另一個優勢是通過企業財會報表的全部資產和債務來呈現出企業的現時市場價值。不過要顯現這一優勢,在利用成本法對標的企業進行資產評估時,應假定企業的價值等於全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成本之和減去債務。四、成本法的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幾類操控模式

(一)帳麵價值法

帳麵價值法不用權衡資產的市場價格,也不用考慮資產的收益,但因為其取值便利,所以在多數併購中都以帳麵價值法作為併購價格。在實際操作中,帳麵價值有可能嚴重偏離市場價值,所以運用帳麵價值法進行資產評估時應結合企業的實際狀況和實際運用環境的狀況。它較多的運用於小型併購中,其適用範疇主要是帳麵價值與市場價值誤差小的企業。

(二)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的優點是遵循公平競爭準則,且在市場交易均衡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所以相對公正和科學。形成市場價格的市場投資人購置的都是規模較小、流動性高的少數股權。而對於併購企業來講,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所以,使用此方法時,要留意這一特徵對標的企業資產評估的影響。市場價值法適用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

(三)清算價格法

清算價格法是透過估測標的企業的凈清算收益來明確併購價格的辦法,清算價格法是在標的企業成其為一個整體並以失去增值能力的狀況下的評估方法。此方法只在標的企業無留存價值的情形下才能使用,併購企業和標的企業均可利用此方法進行資產的評估。

成本法在我國的影響較為深遠,作為一類企業資產評估辦法,我國大部分的國企改制後或公司間確立合作關係後都利用該類方法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

五、補充

現在已開發國家使用範圍最廣的資產評估方法就是收益法。收益法可以較好體現未來企業因為經濟收益流流量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資產價值。這是由於企業價值的高低主要決定於其未來的整體資產的利潤獲取能力,而並非單項資產的價值,更不是決定於庫存的多寡。

六、結束語

伴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中國經濟從追求量的增長演變為追求質的飛躍。如果單純靠工業規模化擴張,是很難在競爭白熱化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因此,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和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怎樣利用各類資本策劃出財務評價方案,通盤衡量規模效益、稅收策略、資金流量、股東利益等,最後組合成一個先進、科學、與時俱進的資產評估模式,是各類企業應認真思考的問題。成本法和收益法是資產評估中的兩類評估方法,它揭露了各方面利益團體的博弈過程;而對其進行了解和掌握,可以使企業的資產評估走上「正途

資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