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市場和產業發展影響分析

2019-11-29     愛農者言



摘 要:受非洲豬瘟疫情、環保等因素影響,生豬產能快速深度下降,未來2 a豬肉供給偏緊特徵明顯,生豬價格快速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未來養殖收益將連續3 a處於較好水平,未來2 a豬肉進口預期創新高。短期來看,非洲豬瘟影響下產銷區供給過剩和供給偏緊交替出現,豬價由區域分化演變為普遍性上漲。受非洲豬瘟防控政策、產業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需求和近期出台的產業支持政策等因素影響,中國生豬產業的生產和屠宰布局、流通模式、消費結構、豬肉貿易、價格周期等發生深刻變革。非洲豬瘟導致中國生豬養殖模式向適度規模轉變,「公司+農戶」成為主要發展模式,屠宰產能由銷區向產區轉移,管理和防疫成本提高,生豬產能恢復速度將較緩慢,豬肉消費加速向冷鮮肉轉變,在肉類消費結構中比重將進一步下降,未來豬肉進口保持較高水平將成為常態。要有效實施非洲豬瘟分區防控、保障生豬市場穩定,需要通過加強區域化防控機制的頂層設計和立法,優化非洲豬瘟強制性撲殺補貼機制,加強基層獸醫體系建設,實施「政府+企業+養殖戶」聯防聯控,降低疫病傳播風險,推動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



0 引言

2018年以來全球非洲豬瘟疫情形勢相對嚴峻,多個區域疫情仍在擴散蔓延,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已經傳入中國、蒙古國以及越南、柬埔寨、寮國、韓國等國家[1]。全球疫情形勢更加複雜,目前為止沒有研發出有效的疫苗[2]。2018年8月中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其傳播媒介廣泛分布及複雜的相互作用使得防控局勢變得更為嚴峻[3],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給養豬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生豬行業在面臨著產業升級和環保新要求的同時,遭遇了非洲豬瘟疫情的重大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國[4],疫情對中國生豬產業和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和貿易具有重大影響。

1 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市場的短期影響

受疫情發展和調運政策影響,生豬產品全國流通格局割裂為區域、省甚至市縣級流通,活豬價格受局部供需影響明顯分化。疫情發生後豬肉供需形勢和豬價主要呈現以下3個發展階段:一是北方產區生豬供給嚴重過剩,豬價「北跌南漲」。此階段為2018年9月份至2019年1月份,主要表現為北方產區生豬調運受阻壓欄嚴重,南方銷區供給偏緊、豬價快速上漲背景下開始向「調肉」轉變,北方產區生豬產能受疫情和虧損雙重影響。受2018年9月11日農業農村部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豬及其產品跨省調運監管的通知》影響[5],三季度末產銷區豬價走勢差異化,分別明顯下跌和快速上漲,主產區深度虧損、南方銷區保持較好盈利水平。12月27日《農業農村部關於規範生豬及生豬產品調運活動的通知》調整了生豬產品調運政策[6],但「點對點」調運程序繁雜、非洲豬瘟血液檢測成本不一且較高、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了實際調運效果。尤其是東北、河南、山西等產區虧損嚴重,利潤集中到屠宰和冷鏈物流[7,8]。廣東、浙江、上海、四川、福建等銷區豬價快速上漲,產銷區高價差又導致非法販運,加重疫情傳播風險[9]。主產區生豬產能降幅高於南方銷區。在經過一個商品豬生產周期(6個月)後,產區供給下降又導致豬價開始反彈回升(圖1)。第二階段為缺豬不缺肉,豬價「北漲南跌」。此階段為2019年2月份至6月份,北方產區疫情穩定,南方產區疫情造成恐慌性出欄和母豬產能劇減。其中,廣西和廣東生豬產能下降尤其突出。表現為北方豬價回升,南方豬價低迷。北方主產區生豬產能過快下降的市場影響2019年2月份開始顯現,豬價快速回升。2018年10月份以來,主產區屠宰加工企業在低價時庫存大量凍豬肉,庫存量高,但消費者豬肉購買行為顯著下降[10],豬肉價格僅小幅上漲,6月份農業農村部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均價較1月份僅上漲13.6%,明顯低於生豬27.0%的漲幅。第三個階段為豬肉和生豬均供給階段性偏緊。此階段自2019年7月份至今,尤其是8月份以來,銷區引發的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全國普遍性的豬價階段性快速上漲。經過一個能繁母豬生產周期(12~14個月),基礎母豬產能深度下降對全國豬肉供給的影響已經顯現。



圖1 非洲豬瘟疫情產業衝擊影響

Fig.1 Impact of ASF(African swine fever)on pig industry

多因素疊加導致產能加速調減,生豬價格快速進入下一輪價格周期。生豬價格一般情況下較仔豬價格提前12個月左右到達周期波谷。仔豬價格跌至其價格周期波谷,意味著補欄積極性已經降至低位、生豬供給開始下降,新一輪生豬價格上漲周期開啟。



圖2 2006年以來生豬價格和仔豬月價格走勢

Fig.2 Monthly price of pig and piglet since 2006

例如,2006年以來經歷3個完整的價格周期,在第1個周期中,生豬價格和仔豬價格分別於2009年6月第1周和2010年6月第3周跌至其價格周期波谷,該輪周期波動主因是「瘦肉精」事件、藍耳病與生產周期性疊加。第2個價格周期中,生豬和仔豬價格分別於2014年4月第4周和2015年3月第3周跌至周期低點,波動主因是環保政策與生產周期性因素疊加,疫情相對穩定。本輪豬周期,生豬價格和仔豬價格分別於2018年5月第3周和2019年2月第1周跌至周期低點,間隔時間較前2個周期的12個月左右縮短了4個月,僅8個月(圖2),本輪周期則疊加了疫情及防控政策、環保政策、生豬產品調運政策和生產周期性因素[11,12,13],所有養殖主體的生產穩定性和產能恢復均受到影響,將會導致本輪生豬價格上漲周期較上一輪周期明顯拉長。

2 非洲豬瘟對未來生豬生產的影響

2018年三季度開始生豬和母豬產能快速下降,生豬供給預計連續2年明顯下降,未來2~3a豬價將保持較高水平。據農業農村部數據,400個監測縣生豬存欄2018年12月同比減幅達到4.8%,2019年1月份超過10%,達到12.6%,4月份開始降幅加大,8月份環比減9.8%,同比下降38.7%。其中,能繁母豬存欄2018年3月份以來持續下降,2018年四季度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減幅加大,10月份開始同比減幅超過5%的警戒線,達到5.9%,2019年8月份環比減9.1%,同比減37.4%。上一輪價格周期最高降幅在2015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同比減14.5%~15.5%。據此生豬存欄判斷,2019年平均存欄預計為3.47億頭,年末生豬出欄5.41億頭,全年出欄量下降22%。如果出欄質量增加1~2 kg,預計豬肉產量降幅在20%上下,預計全年豬肉產量4 300萬t,較上年下降約1 100萬t。受國務院2019年9月6日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9]44號》等支持政策影響[14],四季度有望止跌並緩慢恢復,但2020年生豬出欄量仍將會明顯下降。能繁母豬存欄影響12~14個月以後的生豬供給,在PSY沒有明顯提升的前提下,根據2019年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4.6%判斷,2020年上半年豬肉產量同比降幅將會超過20%,下半年同比降幅在20%~25%,全年豬肉供給量預計降幅在22%~25%。預計供給偏緊局面將持續至2020年三季度,豬價將漲至本輪價格周期高點。儘管在豬價上漲預期的刺激下,部分養殖主體開始利用三元雜交商品母豬作為能繁母豬,但基礎母豬存欄下降制約未來產能恢復速度,未來3 a豬價或將會處於較高水平。

3 非洲豬瘟對中國豬肉貿易影響

2018年,全球豬肉總產量1.13億t,總消費量1.12億t,供需基本平衡。目前,世界豬肉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歐盟及美國等少數國家和地區,主要消費區域也基本一致[15]。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8年中國、歐盟、美國豬肉產量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49%、22%和11%,合計82%,豬肉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的49%、19%和9%,合計77%,豬肉貿易由歐美流向亞洲。

國內供需變動以及與歐美主要出口國生豬養殖成本方面的差距帶動豬肉進口持續增加。中國生豬產品進口量2008-2018年累計1 722萬t,其中豬肉進口量占比44.5%。豬肉進口量從2008年的37.33萬t增至2016年的162萬t,從豬肉凈進口國進一步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16],2017年和2018年豬肉進口呈現高位並保持平穩(表1)。中國豬肉進口量約占國內豬肉產量2%~3%(2018年中國豬肉產量5 404萬t)。供需變動、國內外豬肉價格大幅倒掛是進口持續增加的主因[17,18,19,20]。在價格上,進口豬肉到岸價與國內市場價格有較大價差,2009年至今大部分年份按當年匯率折算的進口豬肉到岸均價和國內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白條肉出廠價格(進口豬肉以二分體或者四分體胴體為主),大部分年份價格差在8元/kg以上,其中2011年、2016年分別高達11.77元和11.37元,2014年和2018年相對較低,仍然分別達到7.23和6.71元/kg。

表1 2009-2018年中國豬肉進口量
Table 1 Pork import of China during 2009-2018

×103t



註: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Note:Data resource:China Customs.

豬肉進口來源歐盟占三分之二,南美國家近3 a市場份額迅速提升。2008年至今,中國累計從歐盟進口476萬t豬肉,占總進口量的61.8%,自德國、西班牙和丹麥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15.4%、17.5%和10.9%。北美是第二大豬肉進口來源地,自美國和加拿大進口量累計占比分別為19.1%和11.8%。2016年開始,自巴西和智利進口豬肉持續增加帶動南美國家2016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豬肉進口來源地,2018年合計占16.3%,其中巴西占12.6%。

2019年和2020年中國豬肉進口預期創新高。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8年全球豬肉及產品出口量約845萬t,歐盟豬肉及產品出口293萬t,美國出口約266萬t,加拿大出口約133萬t,巴西出口約63.5萬t,合計766萬t,占全球豬肉出口總量的91%。主要進口國和市場為中國、日本、墨西哥、韓國和中國香港,豬肉進口需求具有剛性,2018年分別進口119、92、89、46和25萬t,合計371萬t。美國豬肉產量2019年預計約增加46萬t[21]。受2017年下半年豬價下跌影響,歐盟2019年豬肉產量預計略減0.1%[22]。加拿大和巴西豬肉出口量增量10~20萬t。因此,總體來說,在其他國家進口需求不增加的前提下,短期國際市場可補充的餘量在50~70萬t,全球豬肉市場2019年可供中國進口的量在170~200萬t。隨著全球豬肉價格的上漲,將會刺激南美以及歐盟、加拿大、美國等主要進口來源國產能增加,2020年可供進口的豬肉將會進一步增加至300萬t。

4 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產業未來發展的影響

非洲豬瘟對中國生豬產銷和流通格局、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消費習慣、豬肉貿易將會產生深遠影響[23],產能恢復速度將會放緩,生豬價格周期拉長,未來產業界將會需要較長時間去調整、應對和適應這些變化。

「公司+農戶」的適度規模養殖模式是未來發展方向,一體化企業將會快速發展。在養殖規模上,江蘇和黑龍江兩家存欄5萬頭以上超大規模養殖場感染疫情造成巨大損失,證明超大規模並不代表生物安全水平高,適度規模更合適中國國情[24]。在養殖模式上,「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都需要通過封閉化及分散化養殖降低疫情感染風險。「公司+農戶」分散了固定資產投資風險,有利於企業快速擴張[25],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以「全進全出」養殖方式減少疫情風險。受疫情影響和政策引導,規模化水平將會加速提升。2007-2009年藍耳病導致散養戶加速退出,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出欄比例從2006年的15.0%提升至2009年的34.5%(圖3)。



圖3 2003年以來中國生豬規模化變化

Fig.3 Scale changes of pig production with annual pig sales at more than 500 in China since 2003

註:數據來源:《中國畜牧業統計年鑑》。

Note:Data resource:China’s Animal Husbandry Statistics.

在今後3a左右,規模化水平或將由當前的49.1%快速提升至70%左右。由於配合飼料具備高溫塑化處理的優勢,未來配合飼料的普及率將會由當前的70%左右明顯提升。非瘟防控分區防控政策將會影響未來生產和屠宰產能布局。由於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屠宰產能仍需加強,產銷分離模式不利於疫情防控。2016年大量生豬養殖企業布局東北和西南地區[26],非洲豬瘟導致「南豬北養」區域分工進程明顯受到影響。目前,非洲豬瘟分區防控政策通過區域聯防聯控在保證區域內供求基本平衡前提下加強疫情防控,未來生豬流通將會逐漸完全由豬肉流通替代,未來在潛力增長區和優勢產區擴張的規模企業將會向飼料、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或聯合體方向發展。銷區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勵提高自給率,產能將會有所恢復,但難以出現實質性的回升。屠宰產能將會由銷區向優勢產區集中,同時產區內部屠宰加工能力也將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多重因素將導致產能恢復速度較慢,豬周期將會明顯拉長。2006年的藍耳病疫情和2014年開始的環保政策均導致母豬產能斷崖式下降,豬價持續上漲。本輪豬瘟疫情疊加環保拆遷、豬價低迷、生豬產品調運政策以及分區防控政策等因素影響,基礎母豬深度下降。養殖主體要提升生物安全設施、管理和技術水平,推高了生產成本。非洲豬瘟缺乏相關疫苗,疫情仍然會導致高風險地區母豬產能下降,抑制了補欄積極性。本輪周期上漲時間大機率將超過2007年和2015年開始的上漲周期,或將持續2a以上。

生豬產品由「調豬」向「調肉」轉變,產銷格局和消費習慣被動調整,豬肉在肉類消費中比重將會進一步下降。2018年9月份以來,生豬產品流通市場發生深刻變化,豬肉供需不平衡加速流通市場由「調豬」變為「調肉」,調肉已逐漸成為主要的生豬產品流通模式,冷鮮肉消費比重將會明顯提升。近5a,豬肉供需平衡點在5 500萬t左右,受豬肉供給下降影響,禽肉將會替代100~200萬t豬肉,豬肉在肉類結構中比重或將由2018年的62.7%降至2020年的50%~55%。2018年全國生豬跨省調運量減少2 000萬頭。主產區中,河南和江西生豬凈調出量大幅下降33%和21%,而廣西和湖北激增170%和36%,山東屠宰加工能力較強,凈調入量大幅增加253%。主銷區中,四川和浙江生豬凈調入量分別下降45%和18.5%,廣東深加工能力居全國第一,凈調入增加29%。在產區豬肉調出方面,除山東小幅增加外,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北豬肉凈調出均激增50%以上,其中黑龍江達到131%。在主銷區豬肉調入方面,浙江和重慶凈調入量分別大幅增加149%和192%,廣東則略有下降(表2)。隨著分區防控政策的實施,主銷區如北京、上海屠宰產能將會向產區轉移,河南、東北等主產區屠宰產能布局需要優化,深加工和冷鏈物流能力急需提升。

表2 2017-2018年產銷區生豬產品凈調入和調出量
Table 2 Net export and import of pig products in m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a during 2017-2018



註:數據來源:根據各省生豬產品調運量數據整理

Note:Data resource:Calculation on the pig products transportation data of different provinces

未來豬肉進口量保持高位將成為常態。日本同中國類似,經歷了飼料成本剛性上漲、國內產能下降、國內外豬肉價格倒掛、豬價低迷等,養殖戶大量退出養殖產業,進口量快速增加,豬肉自給率持續下降。儘管日本利用門檻進口價格、緊急措施關稅和進口基準量等保護國內生豬產業,但依然無法阻擋豬肉慣性進口[27]。隨著未來國內產能恢復,豬肉進口需求下降,但防疫成本、環保成本提高,將會進一步拉大國內外價格差,未來豬肉進口仍舊將會保持較高水平。

5 國外非洲豬瘟防控經驗及政策建議

非洲豬瘟1957年首次從非洲傳入葡萄牙,隨後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和荷蘭等歐盟國家先後感染非洲豬瘟[28]。南美洲70年代由於貿易往來,古巴、巴西、多米尼加、海地感染非洲豬瘟。俄羅斯以及喬治亞、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2007年開始也先後受到疫情影響且持續爆發。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等國家通過多年努力,通過立法和分區防控,最終撲殺非洲豬瘟,為中國未來非洲豬瘟防控提供了可借鑑參考。

1)加強區域內聯防聯控的頂層設計。2019年2月20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布《全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一定區域化防控方案(徵求意見稿)》,確定未來實施非洲豬瘟分區防控,將全國劃分為5大區[29],中南區試點的防控機制仍在探索中。首先是立法建立相關防治措施。2002年6月歐盟委員會為防止非洲豬瘟傳播風險,2002/60/EC決議規定了非洲豬瘟防治的具體條文措施,在此框架下,制定了非洲豬瘟診斷手冊(第2003/422/EC號決議)和預防非洲豬瘟傳播的措施(第2011/78/UE號決議)。其次是加強區域內聯防聯控協調機制的頂層設計。在歐盟水平上,在發生重大疫病時成員國要協調疫病監測、通知和控制方面的立法,進口條件和程序管理,動物識別和可追溯性規則和方法,建立動物調運通知和認證的公共追溯網絡(TRACES)、社區和國家實驗室網絡。其中動物疫病通知系統(ADNS)由食物鏈和動物健康常設委員會(SCOFCAH)負責,委員會與成員國交流信息並在歐盟水平上進行風險管理[30,31,32,33]。成員國必須確保對疫情做出迅速反應。歐盟委員會通過成員國首席獸醫官網絡、ADNS和SCOFCAH在數小時內採取具體的社區措施。中國5大區域各省市經濟基礎和生豬產業形勢等差別較大,省級主管部門難以協調和實施,需要由中央政府來統一部署,建立頂層管理和協調機制。第三是實施產業主體聯防聯控。中國養殖戶眾多,素質層次不齊,應建立「政府+企業+養殖戶」聯合體,培養養殖戶的生物安全理念,統一實施和加強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提升、育肥豬病毒檢測、調運控制、病豬撲殺等,及時發現和上報疫情[34]。

2)加強基層獸醫部門體系建設。高質量的獸醫系統對於防疫、檢疫、非洲疫情鑑別、監測和通報至關重要。目前中國基層獸醫人員嚴重缺乏,基層獸醫體系不完善導致其服務水平下降,養殖場生物安全不少由企業來負責指導,不利於提高防疫水平。2017年波蘭爆發了非洲豬瘟病例,根據歐盟2014/17/EC決議劃定了保護區(疫點外3 km半徑)和觀察區(10 km半徑)。在保護區和緩衝區禁止活豬出豬舍,所有養殖戶必須向社區獸醫辦公室報告,對所有豬舍進行檢測。在社區獸醫辦公室批准後保護區和觀察區才可以調出生豬[32,33]。因此,禁止生豬調運並不能完全減少疫病風險,高效的基層獸醫體系才是關鍵。通過加強基層獸醫體系建設,不但有利於防止病豬非法調運,還能夠通過向養殖戶普及非洲豬瘟傳播和防控技術,提升廣大中小養殖戶的生物安全水平。

3)充分和及時的強制性撲殺補貼促進疫情上報和病豬撲殺。葡萄牙實施的撲殺策略除了識別和登記所有豬場、建立豬場分布地圖、實施農場生物安全措施、給養殖場提供專業的生物安全培訓、控制動物運輸等外,政府提供高出市場價值10%的補貼支付賠償生產者,支付最長期限為15天,同時懲罰不報疫情的人。國務院2019年9月6日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9]44號》,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銀保監會等部門出台的17條支持生豬生產發展政策措施,其中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經費除及時發放外,還強化省級財政的統籌作用,對非洲豬瘟防控經費保障、落實穩定生豬生產、強制撲殺補助等政策措施確有困難的縣市,可降低或取消縣市財政承擔比例。

6 結論

1)本輪周期產能快速下降主因是豬價低迷和環保拆遷疊加非洲豬瘟疫情衝擊。所有養殖主體生產穩定性和產能恢復均受到影響,基礎母豬產能過度下降將導致產能恢復速度明顯放緩,迎來超長盈利周期。

2)豬肉消費受疫情、價格上漲和供給下降等因素影響呈現下降趨勢。未來禽肉消費量將會明顯增加,豬肉在肉類消費結構中比重將會降至50%~55%。

3)豬肉進口將創新高,後期產能恢復後豬肉進口仍將會保持高位。在充分開拓國家市場豬肉進口來源後,2019年和2020年中國豬肉進口量預計將會分別達到200和300萬t。

4)未來中國生豬產業將會顯著改善。在近期集中出台政策支持和推動下,「公司+農戶」模式下的適度規模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屠宰產能向產區集中和優化,規模化水平和生物安全水平將快速提升,調肉轉變將加速冷鮮肉消費提升。


作者:朱增勇 李夢希 張學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部智能化農業預警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農科院智能化農業預警技術與系統重點開放實驗室

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503251);


來源:農業工程學報2019年18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RtEtm4BMH2_cNUgt4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