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映蘇宅。
海棠花嬌麗動人,花姿曼妙,素有「花中神仙」「花尊貴」之稱,亦有「解語花」之美譽。古往今來多少人讚譽海棠花,又有多少人為之夢縈魂牽?眉山老鄉蘇東坡就是其中一位。
1082年寒食節,蘇東坡寫下的《寒食詩》以及傳之後世的《寒食帖》,千年來愈發閃耀文化的光輝。這部大片的「主演」,名叫海棠。清明寒食時節,讓我們走近東坡,走近海棠。
東坡老家,伊人獨立,海棠解語。
蘇東坡詠海棠 吟出「古今絕唱」
蘇東坡曾多次以海棠自寓,當見先生對海棠的情有獨鍾。
據說四川是海棠的老家,蘇東坡和同時代的沈立皆有詩為證。宋人沈立的《海棠百詠》第一首就這樣寫道:「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獨艷。萬株佳麗國,二月艷陽天。」沈立1007年出生,30歲「舉進士」之時,蘇軾出生。兩人相差30歲,在海棠的「歸屬地」問題上卻是驚人的一致。蘇東坡在一首「吾平生最得意詩」中有云:「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說海棠花從西蜀移栽黃州(今湖北黃岡),實屬不易,並以海棠自況,興象深微,煙波跌宕。
東坡這首標題無比長的「得意之作」《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寫於元豐三年(1080年)。定惠院在黃州州治黃岡縣東南,蘇軾到黃州後初居於此。詩云: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悽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烏台詩案審結,蘇軾因嘲諷朝政而獲罪,被連貶幾級,由湖州知府降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文。從位高權重到罪身閒人,蘇軾經歷了人生的巨大反差。蘇軾是元豐三年(1080年)到達黃州的,因為沒有地方住,就暫寓在定惠院裡。有一天,蘇軾在定惠院的雜花「竹籬間」,發現了一株海棠,驚喜之餘,遂作此詩。
詩作的前半部多角度地寫花,反覆刻畫海棠的幽獨、高雅、嬌艷、多情,其中深深地寓含著詩人自己的影子。後面緊接著以海棠自喻,不會因貶謫而改變其高尚情操。
此詩傳布,廣得盛讚。黃庭堅《跋所書蘇軾海棠詩》謂「殆古今絕唱」,黃徹謂之「冠歸絕今」。據說蘇軾自己也特別鍾愛這首詩,每每寫以贈人,「平生喜為人寫,蓋人間刊石者,自有五六本」。
在眉山三蘇祠碑亭,記者見到了這首詩的東坡筆跡刻石《寓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碑》。行雲流水,搖曳生姿;曲折跌宕,汪洋恣肆。名花、名帖兩相輝映,情感、行筆物我化一,那種不屈的個性、瀟洒的情態展現得栩栩如生。
蘇東坡書海棠 寫就「第三行書」
蘇軾曾在他的文章《記游定惠院》里說:「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蘇軾謫居黃州五年,海棠花開五季,他也五醉其下。「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便成為蘇東坡初到黃州的糾結定調。
黃州是蘇軾百感交集、刻骨銘心的地方。蘇軾在黃州,得取了「東坡」之號;蘇軾在黃州,成就了「天下第三行書」之名。
到黃州的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作了兩首寒食詩,翌年書寫《黃州寒食帖》,成為書法界之圭臬。《寒食詩》(其一)云: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在蘇東坡眼裡,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樣美麗。即使是過著悽苦的日子,他還惦記著海棠花,擔心被污泥所染。這哪裡是寫海棠,分明就是寫的自己啊!
詩稿誕生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時遠謫海南的師友,激動之情難以自禁,於是欣然命筆,題跋於詩稿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二人本就有「蘇黃」之稱的美譽,如此更是精妙絕倫,可謂珠聯璧合。
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墨跡。
眉山三蘇祠碑亭,珍藏有蘇東坡撰書的《黃州寒食帖》石刻。品其詩,海棠花解語,蒼涼多情,沉鬱淒清,飽含人生感慨,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起伏跌宕,飛揚飄灑,光彩照人,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天真爛漫是吾師」的精髓。謂之「天下第三行書」,實至名歸。
蘇東坡種海棠長成「千年之美」
東坡愛海棠,隨著海棠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遠不止於此。
在四川三蘇祠專建有海棠亭,掩映在海棠繁花之中。漫步花間,只見周圍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小橋頻架,曲徑通幽,錯落有致,充分感受三蘇之文化韻致。
在江蘇宜興有一個「東坡海棠園」,裡面有一株蘇東坡種的海棠,美了近千年。
這株西府海棠樹高丈余、樹冠最大直徑達8米,是蘇東坡1083年到宜興探訪同榜學友時親手栽下的。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蘇東坡應宜興單錫、蔣之奇等同科進士的邀請,多次前往宜興遊歷。宜興閘口天遠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蘇東坡的才學,彼此建立友誼。元豐六年(1083年)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蘇東坡應邀前往祝賀,並帶來一株「西府海棠」親手植於邵氏庭院。
據傳,當時蘇軾去江蘇曾攜帶了3株海棠,一株栽種於宜興,兩株植於常州(後被毀)。據清史夏隆《永定海棠記》載:「東坡乞居陽羨,攜其花至,而天遠堂主人邵民瞻與之遊園,傳其種,而宜邑始有西府海棠……」這是宜興西府海棠記載的最早栽種歷史。
今天,東坡海棠園被列入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殊不知園裡這株海棠,如同蘇東坡一樣,經歷了千磨萬擊,笑對坎坷人生。
三蘇祠《寓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碑》碑刻(局部)。
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東坡所植海棠遭火噬受傷。1952年,東坡手植西府海棠主枝幹被颱風刮斷,後繼生,又在根上萌發新枝。令人稱奇的是,1983年,正好在蘇東坡種下這株海棠的900年後,海棠勃發,紅英綠萼,滿樹繁花似錦,故書法家林散之題「海棠無恙」。
海棠深知東坡之愛而涅槃重生,東坡更著《海棠》詩流傳千年。在種下宜興海棠的第二年,蘇東坡寫出了這首詠海棠的千古絕唱: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題曰《海棠》,然通篇無「海棠」而盡得風流,情意深永激賞海棠的心情和盤而出。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達觀、瀟洒的胸襟。是年,東坡在黃州定惠院那棵海棠樹下「已五醉其下矣」。黃州是蘇東坡人生的轉折,海棠卻是蘇東坡的最佳陪伴和慰藉。
眉山蘇東坡,為海棠「代言」!
海棠亭靜立三蘇祠。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吳曉斌 文/圖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