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以「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發展」
為主題的
2021年成都市科技活動周圓滿落幕
為期8天的時間裡
我們舉行了百餘項「成都味」十足的科普活動
從「蓉城科學之夜」到
「建黨100周年科技時光印記」主題展覽
從「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主會場體驗活動
到「雲上科技活動周」打卡
從「國字號」重點實驗室開放
到探秘「奇妙博物館之夜」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展現了我國科技事業在黨的領導下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既為蓉城市民奉上了一場
精彩的「科學嘉年華」
又深化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
本屆科技活動周
共吸引超過數十萬人(次)參加
僅主會場3天活動就突破10萬人(次)
科技活動周圓滿落幕
科學精神仍將繼續傳揚
今天,打開成都的科創地圖
和小科一起走進蓉城的大街小巷
在探訪中尋覓成都科技創新的歷史脈絡
展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美好未來!
回首:
走過成都科創輝煌瞬間
第一站:東郊記憶
老車間、煙囪、管道……走進「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工業舊址的元素隨處可見,承載著老成都工業化的無限回憶。
曾坐落在此的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也稱773廠或106信箱),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我國「一五」期間,由蘇聯參與援建的項目之一。
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誕生了我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和第一支投影顯像管,曾享有「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美譽。如今,走進這裡,工廠里的廣播聲似乎還在耳邊迴響,只是不見了工人們拿著鋁飯盒,去食堂打飯的熱鬧場景……
不過,經過改造,工業建築的魅力在東郊記憶得以完整保留——多夾層、多管道的廠房,或化身藝術展示殿堂,或「搖身一變」成為工業風咖啡館……復古而又時尚的藝術氣息從這裡應運而生,老廠房上正在孕育出文化創意新經濟。
第二站:麻石煙雲
成都二環路東二段麻石橋片區,是成都東郊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區域之一。自「一五」計劃起,片區聚集了以電子工業為主的幾十家大型國企,宏明電子(原西南無線電器材廠,又名715廠、82信箱)就是其中一家。
宏明電子以研發生產電子元器件為主,為我國國防建設作出較大貢獻,特別是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上百萬隻優質元器件配套,其生產的電子元器件,曾助力中國首個載人火箭「神五」成功上天,打開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此外,宏明電子還先後承擔了「神六」「神七」、「嫦娥一號」衛星、「長征三號」火箭等航天項目的相關元器件配套工作。
時過境遷,隨著工廠逐步外遷,這塊承載了成都近代城市發展歷程和工業文明痕跡的重要地標,已華麗轉身,與城市公園、綠道融合在一起,煥發出新的生機。
公園內,曾經轟鳴作響的舊工具機、開式壓力機,「變身」為最具東郊味兒的特色裝飾雕塑,講述著過去的故事,成為記憶的另一種沿襲方式,是不容錯過的城市文化打卡地!
第三站:成飛公園
在青羊區黃田壩,航空工業成飛西側,一片工地正熱火朝天。曾經,這裡藏著眾多80後、90後成飛職工的兒時回憶;未來,這裡也將成為重要的航空主題教育基地。
那些年,穿過那條鐵軌,走過132廠的大門,步入成飛公園,便不由感到航空工業「重鎮」的莊重嚴肅。曾經,這裡「停靠」著殲-7Ⅱ飛機,眾多殲-7的零件和功勳工具機也「退役」安置於此。一條水灣勾勒,取代了圍牆仄逼,公園空曠明亮。公園標誌性的十二生肖銅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摸出了包漿。成飛公園,無數航空人兒時夢想起飛的地方。
從「國營132廠」到「峨嵋機械廠」再到「航空工業成飛」,從殲5甲到殲-7、梟龍,從「大國名片」殲-10到隱身四代戰機殲-20,從殲-7榮獲國家質量金獎到「殲十飛機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成飛,作為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讓成都的航空科技創新在這裡起步,讓成都的航空工業在這裡騰飛。
曾經成飛公園中的展品
建黨100周年,也是中國航空事業創建70周年,成飛公園也將以嶄新面貌示人。預計今年10月,成飛公園將新增航空主題教育基地的「身份」,再次與大家見面。
正在建設中的航空主題教育基地
殲教5、殲-7、梟龍、殲-10、殲-20、翼龍、天翅……眾多從成都「起飛」的航空裝備,也將以真機、模型、金屬樣機等多種方式與遊客「對話」,繼續傳承成都這片熱土上科技創新的精神脈搏。
展望:
科創中心建設加速邁進
第四站:成都超算中心
來到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一座藍色立方體建築格外醒目,這就是成都的「最強大腦」——成都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於2020年投運,是西部首個建成投運的超級計算機中心,最高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
超算中心主體建築分為主機房、動力樓、科研樓三個部分。超算中心就好比一座大型共享實驗室,應用領域涵蓋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方方面面。其產生的成果、應用已經漸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社會民生服務等領域都將成為成都超算中心的「重要客戶」。
目前,超算中心已經和200多家單位、機構建立了合作,已為用戶提供計算資源、軟體開發、人才培養和引進、重大科研項目、計算產業化推廣五大類服務,累計完成了152萬個科研課題作業的計算,CPU計算利用率已達30%。
第五站:獨角獸島
視線移向興隆湖畔,俯瞰之下,一處好似荷塘中蓮花一般盛開的建築群錯落有致地坐落於此。這裡便是獨角獸島。它們共享著一個中央核心,整體呈現出一種聚集之意,來貼合獨角獸島聚合人才與企業的初衷——讓企業在獨角獸島上「有機生長」,這裡,承載著成都科技邁向未來的機遇。
獨角獸島吸引「獨角獸」聚集,目前已有獨角獸企業決定入駐。在這片創新創造的「沃土」之上,集成電路、人工智慧、軟體研發、數字視聽、網絡安全、區塊鏈及金融科技等六大產業正加快成勢布局,獨角獸島正以新一代人工智慧為重點方向,建設新經濟產業聚集區、獨角獸企業成長地、場景示範區、要素聚集地生態創新區。
「築巢」於此,不僅是被長遠的規劃所吸引,更是因為精準地扶持政策帶來了信心——今年發布的「島十條」政策,提出從10個方面對獨角獸和准獨角獸企業給予全方位扶持,培育千億級獨角獸企業集群,打造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最具標識度、最具帶動力的新經濟成長高地。
未來,必將有更多年輕企業與青年人才將從世界各地來到獨角獸島;而從獨角獸島走出的人工智慧「智造」成果,則會走向全世界,或成為智能家電的一部分,為群眾辦實事;或成為工業生產的「加速器」,為科技添動力……
第六站:智慧之環
15200片鋁片板構成優雅曲面、起伏的人行道……「美學+文化」讓智慧之環成為了一座別具特色的建築,它的靈感來源於成都地勢形態和城市文化,該建築為連續環狀體,這種環狀設計給建築增添有機感和幾何感。環狀造型和曲線呼應了成都平原周邊環繞的山脈形態,也寓意萬物互聯、智慧無限和科技的無限演進。屋頂步道總長698米,從地面上升可達25米高,它的表面是塑膠跑道,非常適合跑步者和步行者。
智慧之環流線形態呼應了環繞成都平原的山脈群,代表著成都的蓬勃與朝氣。嵌入景觀中的智慧之環是一個開放的公共場所,人們可在其中散步、奔跑或欣賞美景。它類似於莫比烏斯環的造型、極高的建築品質以及尖端的設計與建造技術,都暗示著人類智慧的獨創性和高科技特徵。
智慧之環分為科技展館和接待中心兩大功能區,未來這裡將作為科技展示中心,運動中心、城市文化地標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我們走過的這些地方
也只是成都科技創新的冰山一角
在這片總面積超14000平方千米
人口超2000萬的城市中
還散落著無數科技創新的璀璨星火
如漫天星辰般
點亮了蓉城創新的無限蒼穹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文字:楊夢婷、李菲菲、王彥超、楊靜耕
封面:何秋霆
美編/校對:向婷婷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CExuHkBQaXKXvum4d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