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孩子,一直備受爭議。年輕人工作忙,尤其是在大城市,不少老人背井離鄉來幫子女帶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自家老人幫著帶孩子當然比交給保姆放心,但老人在喂養、護理和教育孩子上,又常常與子女發生矛盾,鬧得不愉快。
隔代教育
因此,如何愉快地和祖輩溝通,是一個需要我們靜下來思考的問題。據非官方調查,平均10戶家庭中就有4戶存在老人跟年輕父母育兒「唱反調」的情形。除此之外,70%的家長也提出了「老人帶孩子,孩子的習慣難以培養」的問題。
那麼,是不是老人帶孩子就會「帶出問題」?隔代育兒真的「隔」出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老一輩的育兒觀念
1
不停喂孩子吃東西
前幾天遇到一個玩旋轉木馬的寶寶,他奶奶手裡拿著根香蕉,寶寶旋轉到她眼前,她就塞寶寶吃一口香蕉,再轉一圈過來,再塞。
正確做法
寶寶的胃是需要休息的,起碼要保持2或3小時處於空腹狀態。而頻繁地吃東西,尤其是零食,不僅會讓孩子不好好吃飯,還容易形成餓了就找零食吃的壞習慣,久而久之成了惡性循環。
2
讚美不離口
在老人的心中,想必沒有誰家的孩子能好過自己家的了。所以,「寶寶你是最棒的」「寶寶你最聰明」,也成了許多老人的「口頭禪」。
但是,這樣的誇獎並不能過於頻繁,我們不能讓一個孩子從一兩歲開始就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等到一上學,發現好多孩子都很厲害,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自己反倒沒有,就會內心失落,變得不自信。
正確做法
首先,「你最棒!最聰明!」這類詞儘量不要從我們的嘴巴里說出,你可以換成「寶寶真是個堅持不懈的好孩子!」「寶寶真的很努力!」「寶寶吐字真清晰啊!」等等具體的語句。
3
當面「抬槓」年輕父母
一家三口,媽媽、女兒和奶奶出門逛街,剛走沒多久,女兒嚷嚷說「想上廁所」。
查了查最近廁所的距離,媽媽決定讓寶寶走快一點,忍一下。但是孩子不幹了,一定要立刻上廁所……
於是奶奶拉過孫女,說:「不哭不哭,就在這裡尿,壞媽媽還想憋死寶寶了?」
媽媽覺得從小養成孩子的文明行為很重要,聽到奶奶的話,真是氣炸了!
老人在一旁抬槓可以說是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的的「囧境」,長時間下去孩子便聽不進父母的說教,甚至會模仿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跟父母唱反調,進而給孩子留下不良印象:家庭就是不一致、不和諧的。
正確做法
1.不在孩子面前貶損大人,更不要趁對方不在,偷偷在背地裡說對方的壞話。
2.儘量建立統一的家庭養育理念,這一點,父母需要與老人達成共識,有問題可以提前私底里溝通好,再統一口徑跟孩子說。
倘若父母沒能與老人達成共識,那麼父母也務必掌握孩子的教育權。
育兒觀發生分歧,該怎麼做?
>>>>看得到老人的努力
俗話說「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需要感激。
因此,當育兒觀相悖時,要肯定老人的付出,帶孩子終歸是不容易的。
>>>>講究說話方式
「糖衣炮彈」
想給老人提建議,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心平氣和地談事情。
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就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重要事情說3遍
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也不會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借自己的缺點說
和公婆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比如:「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
面對自己媽媽時,則可以恰當「犧牲」一下老公的形象,比如:「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小時候給慣的。」
>>>>分清場合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在私下一對一的場合說。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
當然,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容易讓人掃興。
研究表明,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學會搬救兵
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
讓孩子說
比如老人給孩子吃零食,家長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大力水手愛吃菠菜所以力氣大,小白兔愛吃蘿蔔,所以蹦蹦跳跳很可愛等等,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變得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用好孩兒他爸
「男主外,女主內」並不是說老公可以做甩手掌柜,關鍵時刻也要站出來。
比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由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雖然有時候
我們和老人存在一些育兒方面的衝突,
但其實,在愛孩子這一點上,
大家都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請珍惜
幫你帶孩子的爸爸媽媽,
理解和尊重,
才是表達愛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