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狀元蘇乞兒》中的僧格林沁,在歷史上真是鐵帽子王嗎?

2020-07-07     面對生活要勇敢

原標題:周星馳《狀元蘇乞兒》中的僧格林沁,在歷史上真是鐵帽子王嗎?

在經典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主人公蘇燦對潛伏在怡紅院的丐幫幫主之女如霜一見鍾情,但"鐵帽子王"僧格林沁也瞧上了如霜。

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蘇燦便和僧格林沁起了爭執。其父廣州將軍帶兵前來為兒子助陣,但當僧格林沁亮明身份,他直接是驚恐萬狀,全然不敢擺廣東地位最高官員的譜。

這段劇情雖然荒誕不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鐵帽子王"這四個字的地位和威懾力。

在電影中,身為鐵帽子王的僧格林沁還主導了武狀元的選拔。他設計讓自己的侄子當了武狀元,而實力明顯占優的蘇燦則被廢為乞丐,且不得從事其它職業。

那麼,僧格林沁真的是清朝的鐵帽子王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鐵帽子王」的含義。

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封賞功臣和宗室子弟的習慣。如漢朝建立後將楚漢爭霸中的功臣們封到各地為王,實行「郡國並行制」。不過因為「王」掌握的權力太大,此後漢朝又改為功臣封公、侯等爵,宗室才能封王。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著朝中大權,又統一北方,立下大功而被封為魏王。這之後,少部分的功臣又得以被封為王了。

到了清朝,因為制度與中原王朝不盡相同,王爵的封賞也有所不同。大體來說,清朝的封爵有著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四種方式,且爵位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和漢初一樣,清朝統治者為了所封諸侯的勢力不過於強大,規定許多爵位每一代都要降一級。如此一來,被封爵的諸侯便會逐漸被削弱,從而減少對中央的威脅。

然而,有一類獲爵者則與眾不同,他們就是"鐵帽子王"。

因為在清朝建立過程中功勳卓著,清初的八位皇室宗親被特別許可「世襲罔替」。在清朝中後期,又有四位親王加入,使得清朝的「鐵帽子王」人數達到了十二個之多。

今天人們往往把穩定工作稱為「鐵飯碗」,古代則是把穩定的爵位稱為「鐵帽子」。這十二人擁有相對穩定的地位,又因勞苦功高而得到朝廷的優待,於是在民間十分威風。

縱覽這份十二人的名單,我們看不到僧格林沁的名字。既然不在其中,他自然也就不算是鐵帽子王了。不過,歷史上的僧格林沁被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且皇帝專門下詔賞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如此看來,他的待遇和標準是和鐵帽子王相當的,所以後世也有人稱他為"第十三位鐵帽子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而蒙古因遠離清朝控制而享有很高的自治權,那裡的親王常常世襲罔替,所以僧格林沁的世襲罔替之權並沒有多特別。

總之,僧格林沁雖不在鐵帽子王的名單中,但實際享有與其相似的待遇。

嘉慶十六年(1811),僧格林沁出生於廣袤的科爾沁大草原上。他從小家境貧寒,但道光五年(1825)時被選為了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於是一飛沖天,繼任為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又被賞賜了象徵身份的三眼花翎。

四年後,僧格林沁被賞黃馬褂,可見其地位。

僧格林沁輾轉各地擔任軍隊長官"都統",並成為了道光皇帝去世時的顧命大臣之一。

咸豐三年(1853),僧格林沁率領清朝精兵前往討伐太平天國。次年,他便因為顯赫的戰績,被咸豐帝賜名號「湍多巴圖魯」,即「勇士」之意。

據《清史稿》記載:「林鳳祥、李開芳為粵匪悍黨,狡狠善戰。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數殄滅,無一漏網,僧格林沁威名震于海內。」

因為突出的戰功,僧格林沁被封為親王,且世襲罔替。太平天國運動後,僧格林沁又前往天津主持防務。

咸豐九年(1859),僧格林沁率領清兵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取勝,以傷亡三十二人的代價換取了一場大勝。這是大清帝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勝利。

同治元年(1862),僧格林沁前往山東剿滅起義軍"捻軍"。次年,僧格林沁死於捻軍的包圍中,享年五十五歲。據《天咫偶聞》記載,僧格林沁去世後,「萬民紓散至七十餘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

《清史稿》評價他為"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僧格林沁善待士卒,關心百姓,得到了無數軍民的一致擁護,這從他去世後送葬者的龐大規模可見一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u2sJ3MBfGB4SiUwV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