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之前的諸多儒學大師,王陽明受到現代人特別的偏愛。
偏愛王陽明的理由也很簡單:
王陽明講的很多道理,他自己都做到了。讀王陽明的書,可以把他的一生作為例證,而不需要再到歷史中去找尋。
比如:他告訴我們事業如何更成功,而他本人就是一個文治武功冠絕一時的成功者;他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養性、脫離低級趣味,而他本人也被公認為五百年一出的「聖賢」。
僅「知行合一」這一點,王陽明跟他之前某些只擅長說教的大師就很不一樣。
更重要的一點是,王陽明的心學,去除了以往儒學中那些虛偽的、形式主義的、令人反感的成分,字字句句都能說到人的心坎里去,一句話:有乾貨!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王陽明的「人生四要」。這是他在龍場悟道後寫給學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蘊含著心學的精華。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也沒必要去過度揣測。但是悟道者表達出來的思想,我們若能認真領會,自然大有益處!
這篇文章不短,我們擷取精華部分加以解讀。
一、立志
原文: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不立志,天下就沒有可成之事,各行各業有所成就的人,無不以立志為根本……一個人不立志,就好比沒有舵的船,只能隨波逐流;又好比沒有銜環的馬,只能盲目奔跑……到哪裡才是個頭呢?
「有志者,事竟成」,這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但對王陽明來說,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畢生經驗之談。
王陽明年輕時就立志要當「聖賢」,卻挨了他父親王華一記響亮的耳光。在曾考取狀元的王華看來,這簡直狂妄至極!
可是王陽明不改初衷,最後他做到了!
所以王陽明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就立什麼樣的志向。
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立志也是你自己的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二、勤學
原文: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已經立志的人,自然要多加學習,凡是學習不勤奮的人,必定是志向不夠堅定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一句古訓叫「業精於勤,荒於嬉」,曾國藩也說「一勤天下無難事」,現實中勤奮的人也不少,可是只能勤奮一陣子,俗語叫「三分鐘熱度」,你有沒有?
王陽明認為,學之不勤,問題根源還是立志上。
王陽明立志成為聖賢后,聽朱熹等人說「格物致知」是聖賢之道,於是成天拿根竹子來「格」,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後來發現不對,就又刻苦學習儒、道、兵法,還跑到邊關遊歷,開闊視野。就連結婚那天,他因為在道觀跟人切磋學問,還耽誤了婚禮……
這些聽起來有點荒唐,但若不是長期勤學,保持痴迷的狀態,就不會有那場驚世駭俗的「龍場悟道」,也不會有他後來展現的種種驚世才華了!
現代人恐不會立志成為聖賢了吧?那就換個別的志向,比如當富翁,可不可以?
不管你立什麼樣的志向,關鍵是要把志向變成信念,這是你奮鬥的動力!
正如林肯的名言: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成就也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動力強勁,你才能走得更遠!
三、改過
原文: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再偉大的人也會有過失,但是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改正。所以做人有過失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夠改過。
有錯就改,是儒家一以貫之的主張。孔子有句話說得很好,「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這與王陽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異曲同工。
人這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可是王陽明之前或同時代的一些理學家,以過於苛刻的態度對待過失,不容許自己犯錯誤,也不容許別人犯錯誤,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性。
而王陽明從人性出發,強調「改過」。改過的方式,一方面是通過自省,另一方面則通過下面要講的「責善」。
四、責善
原文:「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責求向善,是朋友之道,但是必須做到「忠告而善道之」,以忠誠愛護之心,用委婉溫和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後能夠接受,醒悟後能夠改正,對我只感激而不惱怒,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呀!
王陽明認為朋友之道,貴在相互責求向善。朋友有過失,能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來,使對方樂於接受。
在這裡,王陽明引用了孔子的一個著名觀點,叫「忠告而善道之」,語出《論語·顏淵》: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現實中有沒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確實是「很夠朋友」,朋友有過失,往往直言相告,最後結果卻不好,正確意見沒被朋友接受不說,還鬧了個面紅耳赤,甚至是反目成仇。
所以王陽明認為,既要給朋友指出問題,又要給他留面子,這樣才能皆大歡喜,否則可能自取其辱。這裡所體現的,仍然是一種「務實」的態度。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以上就是王陽明的「人生四要」,語言平實,不難理解,但是做到卻不容易。
所謂「知行合一」,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關鍵看你肯不肯用「心」。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內心的價值。良知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方法、出路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正所謂: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更多精彩國學內容,歡迎關注「易三侃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