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娜姐。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天,春光明媚,聊聊最近的生活吧。
被雨水打濕的地面,一夜之間變得乾爽了。三月的第一天,早上拉開窗簾,春光明媚,和風微醺,湛藍的天空閒閒地飄著幾朵白雲,真是好天氣啊。
想起海子著名的幾句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然而詩人卻永遠地埋葬在了春天。
春天是美好的。被壓抑了一整個寒冬的慾望,蠢蠢欲動,蓄勢待發。植物在努力地衝破泥土,光禿禿的枝幹在悄悄地發著新芽,鮮花競相開放,人類想要出門,踏青,玩耍,看春天的顏色,呼吸春天的氣息,吃下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席捲著一切,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的力量。
春天又是殘忍的。它讓你誤以為生命可以重新開始,它用巨大的生的希望,不動聲色地掩蓋著悲傷和離別,以及永遠的消逝。那些真切的痛苦,已經著著實實在生命里刻下了痕跡;有些生命,並沒有機會走進新的春天。
過去的一個月,我們見證了太多的生死離別,為陌生人流下眼淚,為一些好消息歡呼,為另一些壞消息憤怒,生活秩序被打亂,內心的平靜也變得艱難。然而回想這一個月,宅居的日子,每天讀書觀影煮飯喝茶的日子,很多東西還是悄悄改變了。
寫下幾點小感悟,是為紀念:
01.
親歷親為的生活帶來堅實感,用小確幸抵禦人生的飄渺和無常。
以前很討厭做家務,覺得煮飯,打掃衛生純屬於浪費時間,很瑣碎也很無趣。但是因為疫情,不得不宅家自己做飯,我學會了蒸饅頭,蒸包子,包餃子,做手擀麵,連多年不用的烤箱也重新啟用,烤魚,烤雞翅,烤麵包,烤蛋撻。我還變著花樣燉湯,鴿子湯,土雞湯,棒骨湯,牛尾湯。
買的涼皮鑼鑼等了半個月終於到貨,我還學會了做涼皮!
呂同學的廚藝也大有長進了,紅酒燉牛肉,排骨燉豆角,清蒸魚,酸菜魚,麻辣香鍋,紅燒雞塊,干煸牛肉絲,油燜大蝦,配紅酒或者氣泡水,每天都是光碟。對了,他還學會了做腊味煲仔飯!
擦地板,整理書架,洗衣服,給花澆水,我變得更有耐心了。生活不再是工作賺錢,然後花錢購買服務就好,生活變成了一個釘子你也要親自釘到牆上,開車去很遠的超市買菜,在一堆蔬菜里挑選最嫩最新鮮的,在廚房裡喝一點紅酒或者打開某個節目,等著鍋里的肉咕嚕咕嚕變得軟爛。生活變成了常常要洗刷,感受水流流過手指的觸感,仔細把棉被拍得鬆軟,用力擦掉灶台上的油污和水池裡的銹斑。
生活變得具體了,帶來前所未有的堅實感。
常年沉浸在讀書寫作里的人,觀察了太多別人的人生,寫了太多別人的故事,其實活得很抽象。這種抽象是觀察帶來的,思考帶來的,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帶來的,殘酷的職場競爭帶來的。也是寫作本身,必須深入人生和人性,追問很多生命終極意義的問題帶來的,它常常讓我感覺虛無和幻滅。
具體的生活,那些可以看見,觸碰和感受到的小確幸,剛好可以抵禦人生的飄渺和無常感。
02.
少買點奢侈品,多存點錢,抗風險能力越強越有安全感。
延遲復工,很多行業受到影響,很多人收入變少了,我也不例外。宅居在家,雖然一樣可以寫稿子,推送公眾號,但是我們的廣告收入,跟很多中小企業的生存境況也是息息相關的,他們不好過,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一個月我也認真思考了財務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從小就習慣了日子是越來越好的,收入是越來越多的,所以會比較樂觀,有提前消費的習慣,我也偶爾會買一些奢侈品。這一個月,好像把生活打回原形了,除了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我沒有購買任何東西,竟然也沒覺得缺什麼,在家喝喝茶看看電影,日子也就這麼過來了。
現在看那一柜子的包包,其實常用的就那麼一兩隻,忽然覺得沒什麼意義,我可能以後不會再買名牌包了。
還是多存點錢會比較有安全感。
經此一疫,也許大家對於消費習慣會有一點反思,意外隨時會來,生活不是永遠恆定有序的,多一點存款,抗風險能力就會強一點。
我也因此理解了上一代人的囤積癖。他們是經歷過漫長匱乏的一代人,危機意識是刻在骨子裡的,所以以後再也不會嘲笑他們什麼都喜歡囤了,我現在都不由自主地喜歡囤東西了,覺得冰箱滿滿的才踏實。
03.
不再愛浮華,被那些最樸實的善良打動,以及深深明白要活在當下。
我喜歡聰明的人,有趣的人。我常常對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什麼耐心,甚至還有著某種認知優越感。但是過去的一個月,看新聞,我常常被那些最樸實的人,最高貴的善良打動。
那些本身很貧困,卻將一生積蓄捐出的老人。
當然不提倡這麼做,但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忍不住流淚,為他們的善良和大愛,為這個多數人精緻利己的世間,竟然還有這樣的善良和信念而感動。
還有那些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跟我感嘆說,那些學醫的人啊,是有一種巨大的責任感和懸壺濟世的信念。我很贊同,也一直覺得,應該提高醫護人員的收入,讓他們和家人的生活過得好一點,這是他們應得的。
經此一疫,也深深明白要活在當下。
說起來容易,其實很難的,心浮氣躁是常態,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想著另一件事還沒做,急急躁躁的,對於沒有發生的事,又很容易焦慮。
在巨大的無常和生死面前,才明白人生忽如寄,一切都是當下的瞬間,才明白那句「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是多麼高的境界。
04.
不再滿足於碎片化知識,沉浸式的閱讀才能吸足養料。
寫作是輸出,高強度持續的輸出必須有一定量的輸入來保障,所以我每天的信息和知識的攝取量很多。
但是我越來越依賴於碎片化知識的輸入,在各付費平台買了很多的課程,還有那些付費的讀書課,把一本書拆解成十幾分鐘的音頻,聽的時候很爽,但是回頭想想收穫並不大(這一點我主要是針對我自己,其實對於非寫作職業,也足夠了)
還是要下苦功夫讀書,沉浸式的閱讀讓人有一種靜氣,像吸足了養料的那種感覺,還是要更多的積澱,不然是寫不出好東西的啊。
分享一下我最近讀的書和看的電影吧!
書:瓊瑤《我的故事》,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譚飛《娛樂時代的文化堅守》,阿扎爾.納非西《在德黑蘭讀洛麗塔》,杜拉斯《物質生活》,陳大康《榮國府的經濟帳》……
電影:《小丑》,《寄生蟲》二刷,《致命ID》,《鄰居》,《長白山》……
今天就聊這些吧。
三月你好,希望是幸運的順利的一個月!
原創不易,點個「關注」哦~
作者:李娜,坐標北京,一個水瓶座文藝女青年!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sxEtXABjYh_GJGVmH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