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政府
關於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徵收的通告
為響應群眾對改造工作的期許,村民代表會議已對《雁塔區杜城街道辦事處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徵收補償實施方案》和《西安市雁塔區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徵收補償獎勵辦法》簽字確認。杜城村兩委會已提請政府啟動杜城村房屋徵收工作。經區政府研究同意,現將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徵收項目: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
二、徵收範圍: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涉及的村域集體土地範圍;
三、徵收組織部門:西安市雁塔區城中村和棚戶區改迎事務中心;
四、徵收實施單位:西安市雁塔區杜城街道辦事處;
五、簽約期限:自徵收決定、通告發布之日起3個月內;
六、杜城村棚戶區改造項目房屋徵收範圍內的被徵收人要顧全大局,主動配合徵收工作,在規定期限內簽訂協議,辦理交房手續及時搬離;
七、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房屋徵收範圍內的被徵收人,應立即停止新建、改建、擴建行為:
八、在房屋徵收過程中,對找亂徵收工作正常秩序、煽動群眾鬧事、打罵徵收工作人員及其他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九、本通告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19日
【西安村落】電子城街道杜城村
位於明清西安古城西南7.5公里,唐長安城南2.5公里,正對漢長安城南門之一的杜門(也稱下杜門、復盎門)。東靠風棲塬的清涼山,南鄰長安區的下塔坡村、上塔村及首帕張村,西隔河與曹家堡村、高家堡相連;北面與齊王村、雙橋頭村、西姜村、南姜村相接。南三環路、東儀路、西部大道和子午大道把村緊圍,歐亞路、杜雁路、丈杜路和雁環路穿村而過,河從村西、村南潺潺流過,人文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由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個自然村組成,2012年面積2300畝,常住人口3600人,流動人口50000人,17個村民小組。
杜城,古稱杜地、杜京,因是杜國京城而得名。杜城在秦代時也稱為「杜市」,是通往秦嶺子午峪這條官道的必經之路,村南出土有「杜市」印記錢釜,「城」、「市」、「路」使杜城成為數千年的商貿重要城鎮。
杜城是其發展史上的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和渠北村等四個自然村的統稱。
杜城堡。據考證,系杜城之發源地。其前身是新石器文化時期聚住在今杜城西河(古河)兩岸的「弓背崖人」的原始祖先部落。杜人通過自己的聰明智慧,有效地利用了杜地的豐富資源,憑藉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發展到夏商代時,已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方國——「杜國」,有了自己的城邑——「杜城堡」。從此,「杜城」便自中國有文字記載後,屢見於各類史冊,諸如是西周杜伯國的都城、東周盪(唐、湯)杜國的京城、秦漢的縣城,成為隋唐以後的歷史名城和著名遊覽地。
杜城街。緊鄰杜城堡東門,護城壕外側是南北走向的古子午道。街北口西側是(盪康)城隍廟,街南口有座南都廟(在西漢前,今西安城區只有杜城,且曾是國都,漢長安城建成後,民間為便於區分將其稱「北都城」,將杜城稱「南都城」。其中漢長安城(北都城)的東部與杜城(南都城)的西部同在一條子午線上,故在漢長安城(北都城)的南牆上專門修了一座正對杜城(南都城)的城門,取名「杜門」,杜門在漢宣帝劉詢將杜城改為「下杜城」後,也相應改為「下杜門」。南都廟南200米左右是古子午道上的「杜城橋」,橋下即是今河(古河)。杜城橋南原有水路碼頭,所以自從有杜城後,自然成為城鄉、水旱貨物交流的集散地。
杜城庵,在杜城街東150米左右,其得名有四種說法。其一,據《西安地名志》記載,因村中原有一座尼姑庵且緊靠杜城而得名。其二,因村中有一座古剎——清幽觀。其三,相傳此地原是周朝杜伯國國君的家廟——杜主祠。其四,後人為祭拜杜氏之始祖——后土,而曾在此修建了「后土廟」。
渠北村。據史料記載與考證,杜城境東也就是杜城庵村之東在歷史上有個「渠北村」,其大致位置在今歐亞學院處。新中國成立前是杜城桑姓大戶家地,新中國成立後屬杜城村,後不久被西安市政府徵用建「機械化養雞廠」。在蓋廠時曾發現有大面積夯土層和下馬石及拴船柱,而此處正是位於清明渠故道的北面。因此,渠北村確定存在過,形成於隋唐,至宋代時還存在,因位置在清明渠北而得名。從地理位置看,渠北村正南3公里處即是碌碡堰。在明代與清代,碌碡堰曾多次被衝垮,故當地有「沖開碌碡堰,水淹(長安、滿康)縣」語流傳。據史料載,清光緒十三年(1888)那次的大水最狂,水漫數十里直至西安城西的三橋鎮,水深數尺,淹沒了許多村莊、糧田。所以有專家說,渠北村很可能毀於這次水災。民國初,杜城政區沿清制,屬長安縣姜村廒,又稱「杜城鎮」,有杜城堡、杜城街和杜城庵三個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杜城解放,政區沿用中華民國後期舊制,屬姜村鄉轄(杜城庵為首帕張鄉轄)。1954年12月,杜城堡農業蔬菜生產合作社劃屬西安市雁塔區(第九區)第九鄉。
(杜虎符)
1958年7月,成立雁塔區東風人民公社杜城生產大隊,雁塔區東風人民公社時為陝西第一個人民公社,全中國第二個人民公社,影響很大,當時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朱德元帥曾來視察。
1962年,杜城生產大隊的5個生產小隊劃分為11個生產小隊。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杜城生產大隊」更名為「旭日生產大隊」。
1988年5月,撤銷山門口鄉人民政府建制,建立了「山門口街道辦事處」,杜城村民委員會屬之。
(孫紹信)
1995年至2012年12月,雁塔區人民政府對轄區進行了統一規劃,撤銷了山門口街道辦事處,成立「電子城街道辦事處」,杜城村民委員會屬之。
連戰,字永平,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於陝西西安。1939年至1940年隨父親連震東和母親趙蘭坤居住於杜城村孫紹信家之東廂房。1945年抗戰勝利後,其父連震東隨國民政府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去台灣受降日軍,次年連戰隨母到台灣。連戰的母親趙蘭坤是遼寧省瀋陽人,燕京大學畢業,1934年7月與連震東結婚,後隨夫來西安,在西安基督教女青年會工作。全家在西安居住十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連震東將母親從上海接至西安,一家人團聚。連戰祖母去世後,葬於杜城東鄰的清涼山。
西安市長安區清涼寺的連戰祖母———沈太夫人墓
杜城乃中華民族之繁衍地之一,乃數千年古國、古都、古京、古縣,古城、古市、古鄉、古鎮、古村,全中國能有這「九古」集一點的,且有幾千年歷史,至今仍然青春煥發,奮進不止,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