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中這些常見的花草,都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2020-03-27     國家人文歷史

文 |韌霧

欣賞蘇州園林,就像看一幅三維立體的中國畫,觀畫也有幾大要素。蘇州園林最突出的特點可能就是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無論大園小園,都盡力避免一覽無餘的弊病。山水風景模擬自然,必然產生不規則的平面,山池、走廊、雲牆等蟠曲遷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設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視線,使人隱約看到一角園景,然後幾經盤繞才能見到山池、亭閣的全貌,景有盡而意不盡。比如拙政園的中部從枇杷園通過圓洞門「晚翠」,可望見池北雪香雲蔚亭掩映於林木之中,這種「隔」製造的懸念,無疑能激發遊興。園林多在走廊兩側牆上,開若干窗孔和洞門作為取景框,行經其間,就有一幅幅連續的畫面出現,也是增加園景的深度。門洞漏窗本身也要別出心裁,門洞常以滿月、寶瓶、花瓣為形,漏窗造型更是無可窮盡,滄浪亭全園一百零八式漏窗無一重複。

藝圃門洞中的框景

正是因為曲折有致,所以尤能「以小見大」。 蘇州園林的基本布局方式是以廳堂作為全園的活動中心,將山池、花木面對廳堂設置。在廳堂周圍和山池之間用亭榭樓閣和更細緻的庭院來點綴,並通過蹊徑和迴廊將整個園林空間聯繫起來,組成一個可居可游的寫意山水空間。規模較大的園林如拙政園、留園等,多將全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風景主題和特色,以求園景多姿多彩。

小園也有小園的精彩,造園時追求「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辯證法則。主體建築確定後,周圍的疊山理水就縮小山體的高度,創造水體的深遠,以達到曲中見遠的意境。理水是一個重要環節,像網師園、藝圃等都在水池一角伸出了小小的水灣,通過水門或小橋分隔灣口,視覺上推遠了水的源頭,水面更顯曠遠。像這樣以水為主的景區,臨水建築常挑臨水面,使水延伸到屋子下面,營造出相互貫通的感覺,也能擴大空間感。蘇州現存最小的園林殘粒園,僅有140多平方米,原為清末揚州鹽商宅院的小庭園,後被畫家吳待秋買下。園子雖小五臟俱全,仍築有半廳、假山、水池、花木,中間是人工挖鑿的一灣碧池,四周湖石襯砌,涼亭環繞院牆,建於山頂,可謂曲折盡致。

留園冠雲峰

欣賞蘇州園林還有許多肌理豐富的細節,就拿植物來說,植物在園林中既是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觀賞的主題之一,建築也常以周遭植物命名。植物生長忌諱人工斧痕,和西式園林的修杈剪枝、布局整齊大異其趣。蘇州的氣候特別怡人,適宜生長各類樹木植被。城中任何一座大型園林,皆可列舉一百餘種植物,中等及小型園林亦多達二十至七十餘種,其中竹林大概是每個園子的標配。古人也有許多美好寓意,栽植紫薇、櫸樹象徵高官厚祿,玉蘭、牡丹諧音玉堂富貴,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憂……如果你細心觀察,還可發現,園林中常常以大簇落葉之木與常綠青樹相配,也是為了形成視覺上稀疏濃密的對比。還有的植物栽種專注擬聲功能,臥聽小窗外的秋葉瑟鳴、雨打芭蕉,都是特意為之的天籟。園林粉牆黛瓦,牆一律刷白,充當映印疊石奇樹的背景,光線的挪移,植物的陰影搖曳,投影出天然圖畫。貝聿銘把這點也挪到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中,主庭院人氣最旺的片石假山背後就是一面白牆,被他說是水墨山水最好的畫卷白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_a2I3EBfwtFQPkda1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