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很多清朝影視劇的時候,許多人應該都看到過龍套演員身上穿著的那一套套的兵服,這些兵服之上,大多都會寫上一些字。這些字,一般都象徵了衣服主人的身份。
清朝兵丁身著的服飾,大多會有「勇」,「兵」,「士」,「丁」,「卒」等字樣,不同的字樣,代表了不同的職權。
首先是「勇」,這種服飾誕生於雍正乾隆時期,身著「勇」字兵服的兵,大多在軍隊中只能算是臨時人員,清朝的正規軍除了八旗兵,還有綠營兵,如果兵士數目不足的時候,清政府也會選擇從外地招攬一些新鮮血液,這就是「勇」字兵服。
身著此種兵服的士兵,一般都是臨時人員,戰事會被臨時招攬起來,而一旦戰事過去,這種士兵也就要被遣散回家了。
當然了,「勇」字軍基本上成為了晚清的主要依靠,太平天國崛起的時候,八旗兵與綠營兵接連潰敗,還是湘軍的出現力王狂瀾,硬生生為晚清續了半個世紀的命。
身著「兵」字兵服的,就是典型的正規軍了,上文中也有過描述,正規軍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八旗兵,另一種就是綠營兵,其中,八旗兵是完全由八旗子弟組成的,完全屬於滿族人的軍隊,而綠營兵則是為了彌補滿族人數量上的不足,填充進去的漢人士兵。
當然了,八旗兵與綠營兵雖然都是清政府的正規軍,但八旗兵卻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平時的一些閒雜小事都交給綠營兵負責,而八旗兵卻是負責拱衛京城。
身著「卒」字兵服的士兵,在很多人看來,應該與普通士兵一樣,沒什麼特殊之處,但在清朝的時候,卒主要指代在州縣裡駐紮的士兵,這些士兵有些也負責牢獄的看守,也就是獄卒,但又不完全是。
而「士」,地位就比較高了,一般都是部隊裡面的士官,跟普通小卒有很大不同。
而所謂的「丁」,就更加不正規了,身著這種服飾的,卻大多是一些地方武裝或是私人武裝,朝廷對他們沒有餉錢,但這些士兵卻直接由地方政府私人供養。
當然了,大多數出現的也都是「兵」與「勇」兩字的士兵,這兩者都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兵種。
在晚清之前,兵的地位明顯要高於勇,畢竟兵是正規軍,而勇只能算作是臨時軍隊,又或者說是民兵,正規軍強於民兵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但這樣的形勢卻在天平天國後被完全改寫,上文也說過了,太平天國時期,兵字的正規軍,八旗兵早已爛透了,而綠營兵戰力低下,遠遠無法抵擋強大的太平天國,這時候曾國藩才建立了湘軍,也就是民兵,而且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民兵都成為了晚清維持統治的依靠。
當然了,到了洋務運動以後,這種簡單的劃分自然不能滿足晚清政府的需求,他們練的是新式軍隊,自然在服飾與名稱上較之前有了不小的改動。
新式軍隊,擁有現代化的武器,也擁有現代化的服飾,過去那種簡單的兵勇卒,卻是慢慢的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