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氣概重要嗎?

2020-02-16     芭莎藝術

Sunil Gupta《Untitled 22 from the series Christopher Street》,攝影,1976年 Sunil Gupta

2月20日,展覽「男子氣概:通過攝影獲得解放」(Masculinities: Liberation through Photography)將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隆重呈現。本次展覽彙集了50多位國際先鋒藝術家的300餘幅作品,集中探討「男子氣概」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發展與變遷。

彼得·胡哈爾(Peter Hujar)《David Wojnarowicz Reclining》,墨彩印刷,1981年 Peter Hujar Archive, LLC, courtesy Pace/MacGill Gallery, New York and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2017年年末,一場名為「#Me Too」(我也是)的反性侵女性平權運動席捲全球。當時,隨著世界各地的女性勇敢地在此標籤下講述著自己的被害經歷,許多位高權重的行業「大佬」一時間醜聞纏身,其中甚至不乏各領域的達官顯貴。

Sunil Gupta《Johnathan & Kim, London》,噴墨印刷,50×30cm,1985年 Sunil Gupta

但當我們深究這場運動背後的深層含義時便會發現,與其說它的主題關乎於「性」,不如說是權力。對此,巴比肯藝術中心的視覺藝術總監說道:「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傳統的男性主義觀念也面臨重重『質疑』,日漸成為了輿論激戰的漩渦。」

而本次展覽將視角聚焦於男子氣概本身的複雜性之上,試圖以體量豐富的攝影作品打破和顛覆傳統男性氣質的僵硬外殼,挑戰父權制背景下霸權男性氣質的「陳詞濫調」。

彼得·胡哈爾《David Brintzenhofe Applying Makeup (II)》,墨彩印刷,1982年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彼得·胡哈爾《Daniel Schook Sucking Toe》,墨彩印刷,50.8×40.6cm,1981年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父權制是什麼?

身體,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它直觀地反映著一個人所處文化環境中的規則、等級甚至是信仰。與之相應的,這些社會規範本身也通過身體這個介質得到了強化。通過社會的塑造,人們的身體被印刻上了各種各樣的符號:自我、慾望、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等等。

彼得·胡哈爾《Orgasmic Man》,墨彩印刷,35.6×27.9cm,1969年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而父權為一種流傳久遠的文化制度,自然而然地為我們留下了諸多遺產。這種以男性中心主義為典型特徵的文化,最初被用來描述父親的一家之主地位。與此同時,它也是男性對女性實施控制的最基本單位。

彼得·胡哈爾《Cockette John Rothermel in Fashion Pose》,墨彩印刷,1971年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 Courtesy of Pace / MacGill Gallery, New York, and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Thomas Dworzak《Taliban portrait. Kandahar, Afghanistan》,彩色印刷,2002年 Collection T. Dworzak / Magnum Photos

簡而言之,父權制文化的本質特徵即一種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觀。它以一種無形的方式貶低著女性的生活經驗與地位,並將女性或女性化的行為模式定義為一種「邊緣的社會規範」。

Sam Contis《Denim Dress》,彩色噴印,80.3×105.9cm,2014年 Sam Contis

Sam Contis《High Noon》,彩色噴印,76.2×60.3cm,2014年

而從近幾年開始,父權——這種帶有「支配-從屬」關係的文化概念逐漸被世人釐清,並在諸多女權運動的「回聲」中令人知曉。另外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父權強大的壓迫下,男性氣質的表現形式顯得極為單調。

Sam Contis《Untitled》,明膠銀印,2015年 Sam Contis

而在澳大利亞著名社會學家瑞文·康奈爾(Raewyn Connell)看來,男性氣質實則並非同質化的整體,它的四種主要類型——支配性、從屬性、共謀性、邊緣性會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發生改變。這一點恰好回應了前段時間我國部分學者所提出的「陽剛危機」論調。

Sam Contis《Embrace》,明膠銀印,21.9×17.5cm,2015年

Sam Contis《Echo》,明膠銀印,21.9×17.5cm,2015年

「陽剛危機」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正是一部分無法接受女性地位和權力日益上升的男性。面對自身性別優勢的日漸喪失,他們才以引發集體焦慮的方式試圖挽回正在流失的性別紅利。

深瀨昌久《Ants》,明膠銀印、水彩,12.6×16cm,1962年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深瀨昌久《Ravens: Noctambulant Fligh》,混合材料,1980年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藝術家的集體聲援

本次展覽恰好為男性氣質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展示平台。展覽中,藝術家各自圍繞這一母題下的不同分支,通過攝影作品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時尚芭莎藝術便以其中的三位典型藝術家為例,看看他們如何為此發聲。

深瀨昌久《Untitled》,明膠銀印、水彩,35.4×42.9cm,1992年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深瀨昌久

Masahisa Fukase

日本攝影師深瀨昌久以其著名的家庭攝影聞名於世。在他的系列作品《家》(Family)中,藝術家著重表現了東亞文化中的父權制色彩。但你卻很難從這些照片中感受到壓迫與制約,相反,親密和溫暖洋溢其中。

深瀨昌久《Untitled》,明膠銀印彩繪,20.3×25.3cm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隔幾年相片中的家庭成員就會因分居、遷移或去世而減少。當深瀨昌久再回憶起這些時光時說道:「我很慶幸家人的身影可以透過鏡頭印刻在相機中,我知道他們總有一天都會死去,但至少我凍結了當下。」

深瀨昌久《Berobero》,明膠銀印、水彩,1992年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但其實即便父親已經離世,深瀨昌久還是會在新一次的照片拍攝時讓小輩將他的遺像擺在中央,大家依然開心地笑著,就像他從未離去一樣。

而在一些評論家看來,深瀨昌久其實也是一位「槍手」。他把相機當作手槍,照片當作子彈,這一顆顆「子彈」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刺穿了時間的界限,當它們到達終點時,觀眾便看到了一處處歷史的遺蹟、一張張由圖像構成的碑石。

深瀨昌久《From the upper left......》,明膠銀印,25.3×20.2cm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凱薩琳·奧佩

Catherine Opie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藝術家凱薩琳·奧佩用其開創性的作品高調地描繪著自己的亞文化生活,並由此闖入大眾視野。作為性少數群體中公開身份的一員,她一直以來都極力關注著自身群體在大眾文化中的生存狀態。而在本次展覽中,她的作品依舊引人注目。

凱薩琳·奧佩《Angela Scheirl》,彩色印刷,1992年

凱薩琳·奧佩《Dyke》,彩色印刷,101.6×76.2cm,1993年

藝術家對身份的探尋從不止息。從對酷兒文化的分析到對於「美國人」、「美國夢」的探索,奧佩不斷用她的作品講述著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LGBTQ+群體內的感情生活、BDSM文化群落中的秘密……現在看來,藝術家此前的所有實踐都是刺向主流文化的一把利刃,並對之發起了挑戰。

凱薩琳·奧佩《Alistair Fate》,彩色印刷,50.8×40.6cm,1994年

凱薩琳·奧佩作品

而到現在,當大家再不落俗套地問起奧佩關於身份的問題時,她回答道:「我很自豪能成為一位女性、一位女權主義者、一個性少數、一名母親。」更重要的是,「我喜歡自己流動的身份特性。被稱為『先生』,或是留著淺淺的鬍鬚都是我之所以是我的重要一環。」

凱薩琳·奧佩《Chloe》,彩色印刷,40.6×50.8cm,1993年

阿迪·內斯

Adi Nes

此外,來自以色列的攝影藝術家阿迪·內斯則將鏡頭對準日常語境下最具男性氣質的場所——軍隊。在他的作品中,對於身份多重性的探討同樣占據了很大篇幅。「我是一個男人,同時也是以色列男人,所以我在作品中更傾向於處理『以色列氣質』與男性氣質的雙重認同。」

阿迪·內斯《UNTITLED, FROM THE SOLDIERS SERIES》,彩色印刷,65.4×96.5cm,1999年

對此,內斯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既然世界對軍人氣質的態度如此頑固,我依然願意將他們的面孔拍攝得如男童一般。我希望通過自己溫柔、浪漫的燈光照亮那些冰冷制服下的脆弱與柔軟,因為這也是男性本該有的氣質。」

阿迪·內斯《The Last Supper Before Going Out to Battle》,彩色印刷

男子氣概重要嗎?

阿迪·內斯《UNTITLED》,彩色印刷,99×124.5cm,2008年

看過以上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你或許會發現,那些要求男性必須是「男子漢」、女性必須有「女人味」的人,其實是同一群體。這種極不公平的身份規訓本質上實則也是一種霸凌。

阿迪·內斯《UNTITLED》,彩色印刷,62.2×59.7cm,1996年

男子氣概依舊重要嗎?它的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專屬的「男子氣概」,使其不落俗流、獨一無二。

即將展出

展覽:「男性氣質:通過攝影獲得解放」時間:2月20日-5月17日 地點: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藝術大師如何表達愛欲?情人節必看!

弗洛伊德:藝術家永遠不要成為財富的囚徒

哪位佛徒對徽派版畫意義非凡?

編輯、文趙子琛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tzPTnABgx9BqZZIXU3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