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蘿蔔、妙生活接連關門!4000生鮮電商僅40家盈利,生鮮不難,難在...

2019-12-17     央視經濟信息聯播

在電商領域有句話叫做:「得生鮮者得天下」,不過生鮮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近日,上海的生鮮電商「妙生活」就悄然關掉了所有門店。


上海妙生活關閉所有門店


妙生活位於上海東寶興路的一家門店,這裡大門緊鎖,門牌和窗上的廣告標語還在,不過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裡面空蕩蕩的,店裡面的設施全部搬空了。我了解到,妙生活在上海開的80家門店,陸續全部關門。

記者:什麼時候關的 關了有兩個月吧

東寶興路商戶:還是一個月多一點。

東寶興路商戶:以前生意還可以的

記者:在你旁邊開了多久

東寶興路商戶:六月份(開張)四五個月有的,關了快兩個月了。


記者隨後根據地圖,走訪了妙生活的多家門店,有的門店早在幾個月前就已關門,現在已經轉讓,換了新的商戶。

記者:妙生活以前的店是在這裡嗎

上海羽山路某商戶:對

記者:他們什麼時候搬的

上海羽山路某商戶:我們這個店是八月份接手裝修的

記者登錄妙生活的手機客戶端,已經無法使用。妙生活並不是個例, 12月9日,武漢的「吉及鮮」被曝融資失敗,大規模裁員和關倉。在杭州,「鮮生友請」近期也出現關門閉店的現象。


發源地在合肥的「呆蘿蔔」經營陷入困局,杭州中心近日關閉。


妙生活創始人談關店原因:成本高盈利難


兩年前生鮮電商行業曾經經歷過一次倒閉潮,短短一年間,就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最近這種局面似乎又再次上演,這背後又有怎樣的原因?我們的記者聯繫到了上海妙生活CEO,來聽聽他的說法。
經過多方途徑,財經頻道記者聯繫到了妙生活創始人之一、CEO鄒志俊,按照他的約定,我們來到他新創業的地方進行採訪,這裡是兩周前開的一家園藝店,不過從店上方的招牌,妙字的拼音,以及店內妙生活的招牌還在,我們得知這裡曾經就是妙生活的一家門店。而緊挨著的隔著一家門店就有一家永輝生活,而在另一邊30米的距離之內,有一家百果園,再往前還有一家超市,可見目前生鮮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



鄒志俊告訴記者,妙生活在上海經營了四年多時間,雖然他們在全國領先創立店倉一體的模式,但目前成本占到總價的30%到40%,而生鮮批發的毛利率卻只有10%到20%,高額的成本讓他這樣的企業短期內很難盈利。

妙生活執行長鄒志俊:100多平米的這種租金,在上海的話平均要三萬五左右。那人工可能再加上去七八萬左右各項費用,即使就是說我們用大量數據化。但是數據化實現這種溢價,不足以去抵消消費者,對這種價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擴張開店不掙錢,另一方面公司現金流緊張。雖然妙生活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別獲得3000多萬元和2億元融資,但是最近三年資本大舉進入,僅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融資高達120億元。鄒志俊預判資本狂熱過後會變冷,於是在今年8月份果斷決定陸續關店。



妙生活執行長鄒志俊:大量的門店員工都是來自於農村,其實實際上就是說,他們日常都非常辛苦,我們不希望到時候真的是如果有拖欠他們的貨款,拖欠他們的薪資,所以就說如果我們判斷比較難,去保證未來現金流,我們就會儘快關店。


記者在上海走訪時發現,雖然大大小小經營生鮮的電商隨處可見,但是從事這一行業並不掙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虧平衡,88%虧損,70%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如果一家企業在它的成長過程當中,就是說完完全全只是依靠外部資本的輸血,而自己假如說是沒有造血能力的話,那讓它長久下去確實是有難度的。


財經觀察


雖然生鮮電商很難盈利,但出局者與入局者卻依然輪番登場。整個生鮮電商領域似乎正處於冰火兩重天的局面。這種局面為何會出現?生鮮電商行業又存在著怎麼的行業痛點?



許樹澤:楊貴妃是怎麼吃上生鮮荔枝的?

啥是生鮮電商?就是生鮮+快遞啊!生鮮+快遞有成功案例嗎?有啊,歷史上最早的生鮮+快遞就是楊貴妃吃荔枝。


許樹澤:生鮮電商,生鮮不難,難在快遞

打蠟保鮮;放進竹筒里,密閉空氣,解決保鮮問題,最後不走兩廣而是走四川,這都是為了降低保鮮和運輸成本,生鮮電商,生鮮不難,難在快遞。快遞之難,難在成本。


許樹澤:生鮮生意的成本三座大山

80%的菜場做的都是熟人生意,而且菜場往往距離社區和居民中心的距離非常的近,因為都是熟客,所以在攤販的腦子裡,其實是裝有「大數據」的,每天選哪些品?進多少菜不會有存貨?這些數據,剛剛創業的小生鮮電商們就不具備。再一個,菜場是沒有運輸成本的,都是用戶上門自購;可是生鮮電商,它要處理的是不確定的,分布可能極為分散的訂單,這都增加了維護和派送的成本。


許樹澤:需求沒起來,競爭一大片,誰做誰賠錢

最後總結,投資圈炒起來的風口,往往都很難做。需求沒起來,但競爭者供給一大堆,這種生意誰做誰賠錢。
在美國,生鮮超市不是由投資人主導的,而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到了一定階段之後,有機食品的的理念在大眾中普及,他們生鮮超市主要是賣有機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給在後。
在中國,生鮮有需求,社區菜場,小區的超市生鮮區,基本可滿足。本質上人們需要的不是生鮮、而是品質可靠的飲食,如果餐廳和外賣已經把這件事做到足夠好,那麼送菜上門,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沒空買菜,需要送菜上門,那這種需求,直接叫外賣豈不是更好?


許樹澤:終極目標還是又好又便宜

目前可見的,生鮮電商的最佳策略,是產地直銷拼團模式。終端合併足夠大的訂單,產地農民有錢賺,單子足夠大,攤薄損耗和運輸成本,給到消費者一個便宜的價格,又好又便宜,是最接地氣卻最不容易做到的商業最高境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qcZFG8BMH2_cNUg4g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