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後的新媒體轉型機會,張彬選擇了與平台合作

2020-06-08     社會科普

原標題:抓住最後的新媒體轉型機會,張彬選擇了與平台合作

短短几年,媒體行業正發生著巨大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受訪者獲取新聞消息,只有0.68%的人使用紙媒,6.56%的人使用電視,但有26.61%使用今日頭條,39.02%使用抖音……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新媒體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快了傳播效率。於是一大批傳統媒體人紛紛開始了轉型新媒體方向的嘗試或創業。媒體人的優勢在於,有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有很強的內容生產能力和導向把控能力。而難點是,是否能適應新媒體的快節奏和話題性。

目前已經有部分傳統媒體人成功轉型。《中國企業家》雜誌前執行主編李珉創立了虎嗅,《外灘畫報》前總編輯徐滬生創辦了一條,《GQ》雜誌前副主編張偉創辦了新世相等。

今天我們要講的著名媒體人張彬,雖然其轉型起步較晚,但也及時踏上了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快車道。

張彬,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任編輯,是著名的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台海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的深度評論。

他從2018年11月開始在今日頭條做台海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截至目前其粉絲積累140萬餘萬,其主頁顯示有很多期節目播放量突破千萬。《張彬張嘴就說》給網際網路帶來了曾經只存在於傳統媒體中的犀利點評和深度分析,加之新媒體的強時效性,兩個基因的結合使得這一檔節目廣受追捧。

近期,我們與張彬聊了聊。他的故事和心得,或許會對傳統媒體人轉型新媒體有所啟發。

二十多年媒體人的「內容修煉」

在做《張彬張嘴就說》前,張彬已經在傳統媒體工作了二十餘年。

1995年,大學畢業的張彬分配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從事港澳台方面的報道。工作中,張彬表現得非常優秀,打造出了多個優秀作品,比如,1997年底製作的特別節目《中國1997》,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00年參與製作大型報道《龍騰千年》,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等。

新世紀初始,兩岸開始互派常駐記者,擴大新聞層面的交流。表現優異的張彬成為了較早駐點台灣的大陸記者之一。

回顧駐台記者的這段經歷,張彬頗有感慨。他總結,「那段時間,讓我對台灣的了解從書本上轉移到現實中來,這種直觀的感受和貼近的觀察,讓我受益終身。 」

第一是業務層面。

交流中張彬多次強調,他能在新媒體領域取得一些成果,主要得益於之前這二十年的業務積澱,對台灣深入了解,也是在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張彬和當時的其他駐台同事所做的節目,其主要內容包括:對台報道大陸的發展狀況、台灣熱點時評,以及宣傳大陸對台政策、批駁台獨行徑這幾部分。工作之餘,張彬還走遍了台灣各個縣市、幾乎所有的離島,加深了對台灣風土民情的了解。

第二是賦予工作以意義。

到了台灣後,很多事情顛覆了張彬過去的認知。讓他感受最深的是,島上居民普遍不知大陸現狀,「他們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台灣媒體不客觀的宣傳上。」曾有一位台灣大公司高管問張彬,「北京有沒有20層高的樓?」

「這也我們感受到責任巨大、任務艱巨。」張彬說,「作為多次駐台的大陸媒體人,我們要讓台灣民眾了解一個真實的、不斷崛起的大陸,也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實現祖國統一。」

「能為祖國統一做貢獻,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大的榮耀。這件事讓我有使命感,也是我一直在涉台領域深耕的原因。」張彬說道。

這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因此,張彬一做就是二十餘年。

作為傳統媒體人轉型,發生在2018年下半年。今日頭條的官方運營人員找到張彬,表達了想跟他共創一檔節目的想法。張彬因為自己平日工作較忙,並未表達出強烈的意願。直到受邀參觀了今日頭條、經過一番深入交談和了解後,他決定註冊「張彬張嘴就說」這個帳號,希望把自己在台海領域的深耕發揮到這裡。

用脫口秀的形式評台海

在央視的《海峽兩岸》節目、以及各大衛視的評論節目中,張彬正襟危坐評台海,說法嚴謹點評到位。所以,用視頻形式評論台海問題他而言駕輕就熟。但對於如何適應新媒體創作環境、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與喜歡,是需要進行一番探索的。

個人風格上,他在《張彬張嘴就說》中憨態可掬的形象、麻利的快嘴,再加上風趣幽默、犀利精闢的點評,會給人一種聽脫口秀的感覺,故此,網友稱之為「用脫口秀的形式評台海」。

張彬說,「網絡節目在語境、語態上沒有過多限制,可以更好地表達個人觀點。」在節目中他金句頻出,在「台灣提議捐防護服給大陸」這期評論中,其中有幾句較為犀利,如「就這種說法,我就要給你一個大大的』呸『字」、「你玩這些操作,玩這些小花活,說實話沒必要,都是老中醫,誰都別給誰開方子」……網友評論區炸了鍋,連連叫爽。

內容上,《張彬張嘴就說》結合網友評論區反饋不斷進行優化:

第一,突破個人脫口秀的邊界,增加了和其他創作者的對談。其中合作最多的是台灣著名政論家邱毅教授@邱毅台灣 ,兩人對台海問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基於不同角度的切入,觀點碰撞更為鮮明。

還有一些對談嘉賓的出鏡或許在大家意料之外。如與@遲重瑞 談「紫檀宮橫琴分館」,與@張之瀛大夫 談「如果新冠病毒和人類長期共存,我們的應對之道」。前者是86版《西遊記》唐僧扮演者、紫檀文化基金會理事長,後者則是健康領域知名科普作者。

第二,內容創作專題化。「台獨十大惡人」系列備受好評,第一期上線後,便一直被網友催更。

「台獨大佬史明」這期節目中期,張彬詳述了他刺殺蔣介石、偷渡日本,醉心所謂的「台獨理論」的創造及「台獨史觀」的撰寫等種種倒行逆施的表現。「態度首惡李登輝」那期,張彬請到了當年李登輝的愛將邱毅教授@邱毅台灣 ,揭秘李登輝的台獨心態,及其與李登輝反目的來龍去脈。兩期節目都成了千萬播放的爆款。

新媒體內容創作需要更接地氣的洞察

在推出了近200期節目後,張彬悟出了幾點轉型新媒體的心得,供同業朋友參考:

第一,傳統媒體人面對的大多是命題作文,而運營新媒體最重要的是主動去找新聞事件。

所謂命題作文,指的是編輯指定選題、厘定角度、給出方向建議,然後一線媒體人在這個框架內輸出具體內容。而在經營新媒體的尋找新聞事件上,張彬的方法是,著眼專業領域、以熱點事件切入、結合頭條站內消費數據鎖定創作選題和思路。

第二,在新媒體平台,大眾不一定愛看宏大的敘事內容,要找到小切口,然後用大視角點題進行深度分析。

《張彬張嘴就說》的許多選題都具備「小切口、大視角」的特點。以「台灣提議捐防護服給大陸」這期選題為例,張彬說道,「其實,防護服一事本來很小,但為什麼會引發出後面一系列的波瀾?髒水為什麼潑給大陸?台灣方面怎麼想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政治操作?這些是用戶想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

第三,深度內容,要採用多維的分析視角,深刻剖析新聞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問題。

張彬認為,「深度分析內容的時候,需要找到網友平時不一定關注和了解的角度。你為用戶抽絲剝繭地講清楚,就會對用戶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投入研究和學習精力,也需要有常年的業務積累。」張彬總結稱,「這也是在頭條上成為優質作者所必備的。」

在《張彬張嘴就說》積累了一定成功經驗後,張彬開始籌備另一檔節目《峽陸相逢》,用較為輕鬆的方式去講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更強調知識性和趣味性。

有橋不趟水過河

回顧這一年多的轉型經歷,張彬不禁感慨平台助力的強大。

在傳統媒體工作了二十餘年的張彬,轉型之初也面臨著種種不適應。做自媒體內容,不再有製片人來命題,選題策劃全靠個人對網際網路的理解以及對熱點趨勢的把握。

「萬事開頭難」張彬說,「頭條運營團隊給了我很多幫助。選題不知從何入手,他們會通過分析熱點趨勢、結合站內消費數據給出建議;標題不知如何起,他們會梳理出很多優質案例供我學習和研究;定期的復盤推進節目的不斷優化,幫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平台規則、提升網際網路網感......」

這些都是今日頭條內部一個「新媒體製片人」的崗位會負責的事情。他們會幫助創作者做好從內容甄選、腳本打磨,到溝通拍攝剪輯團隊、市場推廣、商業化運營等所有環節的工作,無須本人自己組建團隊。

合作下來,張彬對今日頭條這個平台深切的感受是「給予了創作者最大的尊重,真誠合作、互利互惠。」在他看來,「今日頭條在內容上的權威性、公平性、專業性,是別的平台無法比擬的。」

為更好地服務及扶持優質創作者,通過不同形式的內容讓創作者塑造出更為立體化的IP,今日頭條以獨家視頻合作為切入點,以最大力度的平台資源扶持為依託,助力優質內容創作者的IP打造及升級。在2019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官方發布了「創作者IP-UP計劃」。通過流量、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助力內容創作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短視頻節目,促進作者站內帳號粉絲增長,提升作者影響力。

截至目前,已有70餘位創作者與頭條官方合作加入「IP-UP」計劃。覆蓋育兒、美食、文化、體育、軍事、科學等多個垂直領域,共推出2000餘期視頻,累計獲得20餘億播放量,除了上述提到的@張彬張嘴就說、@邱毅台灣、@張之瀛大夫,「中國火鍋皇后」@何永智、演員@周海媚 等都是「IP-UP」計劃的合作創作者。

2020年,今日頭條計劃與超100位創作者進行「IP-UP」合作。

擅長生產深度、精品內容的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時代擁有巨大機會。而今日頭條的諸多計劃和策略中也展示出其願意幫助有志於此的創作者發掘和抓住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lR-lHIBd4Bm1__YyX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