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就躲?孩子自我認同感該如何提升?從這3點出發准沒錯

2019-09-19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1968)認為,人如果不能建立「自我認同感」,就不能確定「自己是誰」、「自我價值」、「生活方向」。

小紅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每次考試基本都可以得全班第一名。小紅這麼優秀,完全是因為父母的嚴格要求。從小紅上學開始,父母就會嚴格給她制定學習的時間以及學習的計劃。小紅很聽話,知道按照父母的規定去做。

小紅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第一次取得了雙百分,她興沖沖的拿著試卷跑到父母面前「邀功」, 可是父母只是說:「別驕傲,還有下次考試呢。」小紅聽完很不高興的走開了。

有一次她在日記中寫到:「我考滿分父母都不高興,是不是因為我平時做得不夠好,父母不喜歡我了?真想做一個完美的小孩。」


很多悲慘的事件,都根源於無法「自己認同」。 孩子考得好,父母沒有鼓勵;孩子考得不好,父母批評,這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自己怎麼樣做才是對的。慢慢的他們就會對自己不認同,還會產生自卑的心理。有認同感的孩子總會開朗、自信,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對他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1-

「自我認同」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培養孩子自尊、自信,勇於面對困難

有自我認同的孩子才會對自己有信心,在學習上能夠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生活中他們有自信和別人主動交往,能夠有更多的好朋友。而且和朋友交往時,會有自己的思維。更懂得自尊,不會一味的依附別人,更不會做出討好其他小朋友的行為。

√自我認同的孩子會給自己規劃人生目標,對未來的生活有更多的憧憬

認同自己的孩子能夠處理好生活中的困難,當面對挫折的時候也會機智的應對。他們更懂得給自己未來制定一些規劃,並且按照這些規劃慢慢發展的更好。他們這種長遠的打算能夠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並且對未來一直抱有希望。

√自我認同能夠讓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身的價值,獨立自主的生活

Marcia(1966)指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很少聽信權威,也更少受到外界負面評價的威脅和動搖。

他們在生活中能夠思想獨立、行為獨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從來都不會受他人思維的影響。不會因為別人的貶低而對自己失去信心,能夠頂住外界的壓力、克服很多生活中的難題。他們更容易有幸福感,以自己為驕傲、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擁有自我認同的孩子思想上非常獨立,就算生活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會用自己聰明的頭腦跨過這些困難。當自己有目標的時候,會堅定地前行,不理會旁人的阻止,更容易擁有成功。缺少了自我認同也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作為父母應該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2-

孩子缺少「自我認同」的表現

  • 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沒有直面的勇氣

小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長十分寵愛他。在家的時候家長從來都不用他做家務,每當小凱主動去幫忙的時候媽媽都會說:「弄亂了我又得收拾,你這是來給我幫忙還是添亂的?」不管做什麼媽媽總覺得他是在幫倒忙。

小凱不敢去嘗試一些新事物,因為父母從來都沒有給他肯定。他也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克服這些困難,只要有問題他只會找父母幫助,從來都不會自己面對和處理。
  • 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個可有可無的人,覺得沒有存在感

很多孩子在家調皮搗蛋,只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是因為父母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他們沒有感受到自我存在感。

例如:小明和夥伴說:「我爸爸媽媽特別忙,沒有空管我,我真想離家出走,看看我是不是真的不重要。」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太少了,所以孩子會覺得自己可有可無。

  • 不承認自己的優點,每當別人夸自己的時候都會反駁

有些孩子會過分謙虛,每當別人讚美他的時候,他總會找出自己的缺點去證明他不行、他很差。其實這正是因為孩子沒有自我認同感,面對別人的誇獎他會很不自在,他覺得不配別人的誇獎。

自我認同對孩子健康的心理發展很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謝弗定義:「自我認同」,意味著對「自己是怎樣的人」、「要去向何方」、「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相對穩定和連續的認知。只有具備自我認同的孩子才能夠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自我認同。

-3-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認同」

  • 平常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現在的生活壓力確實比較大,很多父母工作都非常忙碌。不過即使再忙也別忘了關心孩子,可以抽出空餘時間陪孩子玩兒一個小遊戲,或者在周末的時候陪他出去接觸一下大自然。如果沒有非常多的時間就可以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抱抱他,親親他,或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肯定孩子的進步

莉·沃特斯的《優勢教養:發現、培養孩子的優勢教養的實用教養方法》一書中提到:

父母關注孩子的優勢,會讓一個孩子能夠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因為堅定的自我認同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他可以正視並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從優勢出發並不意味著忽視缺點,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缺點並予以糾正。

當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技能上有一些進步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鼓勵他,這樣就能幫孩子建立自信心,讓他更有勇氣去面對以後的挫折和困難。孩子的小事情可以適當的讓他自己做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肯定他平時正確的行為。

  • 鼓勵也要有技巧,不要讓你的鼓勵變成孩子自負的理由

《Extreme ownership》中提到:「當自負遮蔽我們的判斷並阻止我們看清這個世界時,就會變得具有破壞性。這就需要檢查自我,並以高度的謙遜行事。」

很多家長懂得鼓勵孩子,所以不論孩子是進步還是失敗,都會對他進行一些鼓勵。時間長了,慢慢孩子就會有自負的心理,這樣就會造成他另一個不正確的心理狀態,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鼓勵只需要在孩子有很大進步的時候進行,平常一些細微的小事也可以忽略不計。

孩子只有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才可以形成自我認同感。允許孩子在成長中好奇探索更多新事物,多給他一些成長的空間,並且鼓勵他勇敢前進。

————————————

我是媽咪有方,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教子也可以很輕鬆。

媽咪育兒有良方,關注我了解育兒小知識,互動留言不要停,輕鬆帶娃不費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dsSTm0BJleJMoPMeu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