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男性患者,今年55歲,自己覺得左下肢肌肉有麻木的感覺,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入住醫院進行診治。當我看見患者的時候,我發現患者神志是清楚的,看他精神狀況也還可以,但是患者自己說左下肢麻木,雙膝關節有時伴有疼痛不適的感覺,久行久站就會感覺十分勞累,我又詢問患者飲食睡眠的情況,患者回答都還可以,並且大便小便也是正常的。經過對患者進行現代醫學相關檢查,患者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然後檢查發現左下肢肌肉萎縮。
我又注意到患者舌苔厚膩,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的相關知識,這是體內有痰濕的表現;患者脈滑,這也是體內濕的表現。
患者年齡比較大,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年紀大了脾腎都很容易虧虛,而且患者自己感覺有肌肉麻木的症狀已經很久了,生病久了腎氣也虧虛了,脾氣、腎氣都虧虛,患者抵抗外界邪氣的能力就會下降,再加上脾虛,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運化機體的水濕。
正氣虛弱,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液流動減慢就會停在體內的脈絡中,加上患者本身還有痰濕,日子久了都會導致患者機體的筋脈不能得到正常濡養,四診合參,本證當屬中醫所說的「痿病」範疇,並且為脈絡瘀阻夾濕之證。
那麼我們看這個患者是由於脈絡瘀阻夾濕所導致的肌肉萎縮,因此治療起來應該疏通患者的脈絡,同時注意去除患者體內的濕氣。疏通患者經絡,體內氣血運行暢通,各種因為脈絡瘀阻所導致的症狀都可以緩解。
因此,對於這種痿證的病人,治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合三仁湯加減。 川芎、川牛膝祛風除濕效果比較好;
當歸、 熟地、白芍均可以養血;
地龍、全蠍、僵蠶通絡效果極好;
桃仁、紅花、雞血藤都可以活血通絡;
黨參、黃芪補益中氣,扶助正氣,有利於機體抗邪能力的提高;
甘草最後用來調和諸藥,緩和藥物性質。
除了喝中藥,也可以輔助中藥泡足,效果也比較好,方子組成為:羌活、獨活、薄荷、檀香、丁香、川芎、紅花、蛇床子、防 風、當歸、桃仁,以上諸藥打粉後裝袋溫水泡足,每日一劑即可。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簡便易行,並且對該疾病有較好的緩解效果,這就是艾灸,在家即可操作,方便而且收效好。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治療痿證常用的穴位:
一、血海
該穴位取穴的時候屈膝,在大腿內側,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就是血海處。
配合陽陵泉主治膝痛,對於膝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
二、 內關
該穴位取穴的時候,伸開手臂,在手臂內側可以觸摸到兩條很明顯的條索狀筋,在兩筋的凹陷處就是本穴。
該穴位艾灸對於手指麻木、肢體痹痛有較好效果。隔物艾灸40分鐘即可。
三、足三里
取穴時採取坐位即可,該穴位位於食指第二關節外側邊緣對準犢鼻穴,犢鼻穴位於膝蓋外側凹陷處,小指第二關節就是本穴。
本穴也主治下肢痿痹,對於該患者療效很好,隔物艾灸半小時即可。
四、三陰交
取穴時坐著即可,四個手指併攏,緊靠內踝尖上,小腿內側後方就是本穴。
該穴屬於足太陰脾經,我們都知道,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經功能正常,循經部位均可使氣血運行暢通,那麼脈絡運行不受阻各項機體功能都恢復正常。該穴對於治療足痿、肌肉疼痛有較好療效。艾灸時,隔物艾灸40分鐘即可。
上述是治療痿證的主要治法方藥,可以看出,艾灸簡單而且緩解症狀的效果也比較突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艾灸外,我們也要注意加強自身身體素質,勤鍛鍊,多活動,這對於痿證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另外要注意避風寒,低鹽低脂飲食,同時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這樣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