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一下問診的基本內容。問診是醫生了解病情的最基本的手段,通過問診可以直接了解發病的原因或者誘因或者其他的相關情況,今天來具體介紹一下問診中的其中一部分,「問症」都有哪些基本內容,我們分三篇來講。
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有「十問篇」,後人改成了《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搞懂了這十問,即使不去醫院,也能根據症狀大概判斷出發病原因和緩急程度。先講第一個問寒熱,寒與熱是臨床中最常見的症狀,也是判斷疾病性質的重要依據。
這裡的寒熱不是八綱辨證中的寒證和熱證,問寒熱是指詢問病人有沒有怕冷或者發熱的感覺。寒熱的產生主要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兩個方面。寒為陰邪,傷陽氣以後,體內陽氣不足,就會出現怕冷怕風的寒症;熱為陽邪,體內陰虛陽盛則發熱,所以熱邪病多見發熱。
寒熱主要有四種症狀: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
惡寒發熱(表證)
就是怕冷發熱的意思,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是診斷表證的重要依據,中醫有句名言: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如果怕冷嚴重發熱輕,是外感風寒的現象;如果發熱重怕冷輕,就是外感風熱的現象。
但寒不熱(里證)
就是怕冷不發熱的意思,多屬於陰盛或者陽虛所導致的里寒證。要麼是因為新病導致,要麼是因為久病身體虛弱導致。
但熱不寒(里證)
就是只發熱不怕冷的意思,多屬於陽盛或者陰虛所導致的里熱證;這個時候可以分為壯熱,潮熱和微熱三種類型。
壯熱是指的高熱不退,多因為外邪入里,陽熱內盛導致,多屬於實熱證,有面紅汗多,煩渴喜歡喝冷飲,舌紅苔黃的熱盛症狀。
潮熱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下午三點到五點發熱明顯,或者是熱勢更重。多因為腸胃燥熱內結所導致,還會伴有腹滿硬痛,大便秘結,苔黃厚燥等症狀;
第二個就是陰虛導致的內熱,午後以及夜間低熱,或者伴有盜汗(晚上出汗,睡覺後出汗更明顯),口乾舌燥,舍紅少津等症狀,多因為陰虛火旺所導致的;
第三個是濕溫潮熱,午後熱變得明顯嚴重,身熱感覺散不開,並且還伴有舌紅苔黃膩的現象,多因為濕熱鬱結所導致的。
最後是微熱。指身體輕微發熱,在37度到38度之間,又稱為低熱。病因有很多,比如氣虛發熱,陰虛發熱,氣鬱發熱,小兒夏季熱等。
寒熱往來(半表半里證)
指的是怕冷和發熱交替發作的症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類型:
1,寒熱往來,病發沒有特定的時間,病人時寒時熱,一天發作好幾次,沒有時間規律,多因為正邪交爭所導致的。
2,寒熱往來,發作時有特定的時間,每天發作一次或者兩人天發作一次。並且伴有劇烈的頭痛,神痛,口渴以及多汗的現象,常見於瘧疾。
以上是問診篇中問寒熱的基本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