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萊卡,62年過去了,至今仍在宇宙流浪

2020-03-25     百年磨一劍

從古至今,人類對神秘而浩瀚的太空就一直滿懷憧憬。遠古黃帝時期,華夏文明中就出現了占星術,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開始研發各種裝置近距離探索宇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主的位置,展開了科學競賽,其中十分重要的技術就是航空航天技術。蘇聯在這場競賽中搶占了先機,1957年10月4日,由蘇聯航天工業之父謝爾蓋·科羅廖夫提議並主持建造的人造衛星Sputnik在拜科努爾航天基地發射升空,衛星重83Kg,繞地球一圈約98分鐘。這是人類的首顆衛星,是人類進入航天時代的重要標誌。

Sputnik的成功,不僅給美國造成了巨大壓力,也激發了蘇聯的野心和激情。在總統赫魯雪夫的期待下,科羅廖夫承諾將在十月革命40周年(1957年11月7日)時,再發射一顆衛星以慶祝。就這樣,第一顆衛星發射的8天之後,科羅廖夫便帶領團隊投入到Sputnik 2號的設計工作中。

Sputnik 2號承擔著測量太陽輻射與宇宙射線,以及搭載「乘客」等任務。Sputnik 2號外形是粗粗的圓錐體,配備有氧氣產生器、降溫裝置等生命支持系統。由於時間過於緊迫,飛船沒能安裝返回裝置,這註定是一場一去不返的旅行。

蘇聯科學家們在街頭找到了一群流量狗,在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訓練它們,科學家們把狗狗們關在極其狹窄的籠子中,還將它們置於離心機中,配上噪音,模擬火箭發射的狀況。

最終,萊卡被科學家們選中了。萊卡被植入了能夠測量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徵的傳感器,飛船中放了7天的狗糧。11月3日時,萊卡作為第一位「太空人」,登上飛船,駛向太空。

萊卡進入太空後,蘇聯的廣播持續播報著萊卡的健康狀態,聲稱它安然無恙。一周後,官方表示已通過預先準備的劇毒狗糧,對徠卡進行了安樂死,以避免萊卡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遭遇痛苦,這一「人性化」的說法堅持了近半個世紀。

然而事實卻截然不同,莫斯科官員馬拉申科夫在2002年揭露了真相:由於飛行器存在缺陷,蘇聯科學家設計的恆溫系統失衡,理論上應該維持在15攝氏度以下的溫度,一度達到了40攝氏度;同時恐慌感讓萊卡的心跳速率飆升到正常速率的3倍。萊卡在起飛幾小時後,就因為恐慌和過熱而死亡,它死前遭遇了巨大的恐慌和痛苦。轉眼間,62年過去了,萊卡仍然在宇宙中流浪。

萊卡的犧牲,換取了載人航天領域科研的重大突破,也引發了社會上動物權利保護的輿論。很多人都自發追念起萊卡:俄羅斯政府建立了萊卡紀念像;羅馬尼亞發行了萊卡紀念郵票;芝加哥搖滾樂隊Kill Hannah還曾寫過一首名為「萊卡」 的歌曲,歌詞寫著「萊卡,我以你為傲。萊卡,你什麼時候回家?快回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QBIM3EBfwtFQPkd49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