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

2020-10-27     心悅聆聽

原標題: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

當我們在談論孤獨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的人因為自己太過孤獨而煩惱,而有的人卻因為沒有獨處的時間而煩惱,孤獨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並沒有好壞之分,孤獨在讓我們與別人疏遠的同時,也給了我們獨立思考,審視自己的機會,你孤獨的原因是因為主動選擇,還是因為被動接受呢?#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

「孤獨」這個詞,在網上的定義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

因回懟「鍵盤俠」上熱搜的詩人余秀華#在人間living#被問到最近是否在寫詩,她否認道:「如果一邊寫詩一邊罵人,是對詩歌的不尊重。」談到主動孤獨和被動孤獨的區別,余秀華直言她是「被動的」一方。一方面孤獨讓她更接近自然,寫出好的作品,比如「起伏的丘陵地形如微風裡的浪/屋宇如魚/匍匐在水面上吐出日子/ 吐出生老病死/和一個個連綿不絕的四季」這樣純粹的詩歌,「你看那些寫的好的人都是孤獨的」。但孤獨也讓她有時候覺得非常難受,她直言跟父親開不了口,「他覺得我很作。」你認為主動孤獨和被動孤獨的區別是什麼?

你的孤獨狀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孤獨,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

孤獨的人會脫離身邊的社會群體,而自己生活在一種被外界認為的消極狀態之中。

孤獨的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在別人看來是孤獨,但是在他自己看來可能是一種享受。

如果你經常是一個人的狀態,不能清楚地評估自己是否過於孤獨,可以嘗試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個人的時候,我在享受這份寧靜嗎?

一個人的時候,激發了我的創造力嗎?

一個人的時候,我做回了真實自我嗎?

一個人的時候,我感到精力充沛了嗎?

維吉尼亞·托馬斯等人開發的孤獨動機量表,其實強化了這樣的思考:孤獨並不都是有害的,在有些時候,能給人帶來好處,那些主動選擇孤獨的人清楚他們想要的是什麼,而不同的人對孤獨程度的需求是有差異的。

當一個人選擇獨處時,可以更自主地安排工作、學習、生活,提高有效管理時間的能力。

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是什麼?

主動孤獨

國外有一本書名叫《瓦爾登湖》,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且愈發嚴重。用該書作者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為了尋求「真正的生活」,梭羅遠離塵囂,想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尋求一種更詩意的生活。他主動選擇遠離鬧市,在一個寧靜的湖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想來定是「門可羅雀」的了。梭羅被稱為「時代的孤獨者」。

有一部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叫《平凡的世界》,在談到作品的創作歷程時,作者路遙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叫《早晨從中午開始》。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親戚都十分熱心厚道,他們先陪我在周圍的山上轉了一圈。四野的風光十分美麗,山岩雄偉,林木茂盛,人稱「旱江南」。此時正值「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時,滿山紅黃綠相間,一片五彩斑斕。親戚們為了讓我玩得好,氣氛十分熱烈,但我的心在狂跳,想急迫地投入工作,根本無心觀賞大自然的風光」。可見,此時的熱鬧與他的心情是格格不入的,他更渴望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正是這樣主動的孤獨,才能夠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給了人生使命,完成了最終的大作,給世界留下豐厚的精神種子,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人類的寶貴財富。

顯而易見,這樣主動的孤獨,應當成為一種追求,雖然我們平凡人等,不必像他們那樣比例的孤獨。

當然,也有過度的主動孤獨,例如社交恐怖症患者會因為自己的心理障礙而主動減少人際交往,逃避現實中應有的正常的甚至必需的交往。

被動孤獨

因為缺乏社交技巧、不能主動融入群體的被動孤獨。比如,陌生環境下的適應問題,無論是學校里的新生,還是工作群體里的新員工,或者是新婚或嫁或娶到某一家,或者是遷移到不同的文化或習俗里生活,都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調整,完成從舊模式到新模式的轉化。這時候的人,是很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指點和引導的。當然,靠自己的摸索,也能達成目的,但花費時間要長得多。如果個體在舊有的生活圈子裡只是被動地等待和觀望,缺少人際交往的主動性,那麼,顯而易見地,其融入新生活的過程將是艱難的。

其二,因為人格缺陷而導致的不合群。如某生,脾氣暴躁,個性鮮明,同學相處時,稍微語言不和,或態度不佳,動輒出手,拳打腳踢,又是抓臉皮,又是扯衣服的,嘴裡還不乾不淨地罵罵咧咧。同學們都心存不滿,卻怒不敢怒,言不敢言,只能「惹不起躲得起」,對她不加理睬。甚至她有時故意挑釁,大家也「君子不記小人過」,自我安慰說「被狗咬了,難道我去咬狗?」。這時候的她,完全地被孤立,整個班級找不到願意和她說話的,她的孤獨也就加倍地以惹是生非的方式表達痛苦。同學們越發地遠離她,她的孤獨處境也就越發地顯著。

很顯然,從以上的敘述來看,這樣被動的孤獨,是一種病態或稱缺陷、障礙,按照社會適應的觀點,需要做出調整和改進完善。

若一個人人格沒有缺陷的情況下,因為某種原因而被迫從原先熱鬧的社會交往中退出,不得不處於被動的孤獨狀態,從個體存在的意義來講,也可能不失為一種機會,讓他接觸到自己本真的生命底色,甚至有可能在深思熟慮之後,開始享受這種孤獨,把被動的孤獨轉化為了主動的孤獨,樂在其中,修身養性、激發潛能,達到原本不敢想的高度。作家史鐵生在身體殘疾之後,反而寫出了越來越來深刻的文字,這在他的《我與地壇》里有明白的自我剖析的心路歷程。

主動孤獨與被動孤獨的區別是什麼?

主動孤獨是內心的一種寧靜,寵辱不驚的狀態;而被動孤獨,更多的是一種無耐,與人世間格格不入的狀態。

有人是這麼說孤獨的:觸不到的朋友、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時間、定不了的未來,都讓我們孤獨。

其實,成年人的孤獨,不是可恥的。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恰恰可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人。

主動的孤獨者,是自行選擇的消遣方式,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獨處。所以,適度遠離群體,實現獨處並享受其中,在自由中實現自律,最終將變得更加出眾。

而被動孤獨者,也應當直面孤獨、不迴避,因為孤獨是出眾的必經之路,只有孤獨能讓一個人摒棄喧囂、靜心思考和領悟,最終才能抵達心中嚮往的地方。

與其參加一些無效社交,甚至於垃圾社交,孤獨更能享受清歡,其中之妙,沒經歷者是難以理解的。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人生路上,成功沒有捷徑,但也無需畏懼孤獨。在一切如願前,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孤獨,學會獨處,充實自己、磨練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願你我,都能走過孤獨時光,活出自己,實現人生的驚艷綻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PYea3UBURTf-Dn5cj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