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五一小長假前最後一個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迎來集體大漲,而在過去1-2個月一直沉寂已久的科技股也迎來了反彈。但實際上,電子行業龍頭已經走出一波超40%的行情。
我說的這個電子龍頭是蘋果Airpods在國內最大的代工廠立訊精密,自3月底以來,立訊精密的股價在33.90元的最低價已經漲到了今天盤中最高48.20元,區間最大漲幅為42%,總市值也再度超過2500億。同期,A股電子行業漲幅僅為7%,上證指數漲幅也只有8%。
(立訊精密近期股價走勢截圖)
這就是行業龍頭的魅力所在,在不經意間就可以獲得遠遠超越大盤的超額收益。之所以立訊的股價最近表現這麼強悍,主要與它最近發布的兩份亮眼財報有關。
業績爆表,一個月市值暴漲640億
類似這類行業龍頭公司,其市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一般來自於業績的強勁增長,以及市場對其估值偏好的提升,也就是說,在科技股行情下漲幅更大。
比如,2019年全年A股大部分時間是由科技股主導的行情,而立訊精密在2019年更是暴漲4倍多。
4月21日,立訊精密首先公布了2019年財報。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營收625.16億,同比增長74.38%,實現凈利潤47.14億,同比增長73.13%。
緊接著,4月28日又公布了2020年一季報,一季度營收165.13億,同比增長83.10%,實現凈利潤9.82億,同比增長59.40%,而扣非凈利潤更是暴增72.08%。
相對於一季報超7成的業績增速,股價40%的漲幅並不算太多,但是對於市場短期來說可能反應太快、漲幅過大。
所以,我認為,立訊業績的增長才是其股價最近大漲的主要原因。縱觀立訊自2010年上市以來的股價和業績表現也是如此,復權後股價漲了差不多50倍,業績也差不多增長了50倍。
(立訊精密歷年業績截圖)
立訊上市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僅為1.16億,到2019年實現的凈利潤達到47.14億,9年間凈利潤增長了40倍。營收方面來看,2010年營收只有10.11億,到2019年的營收已經達到625.15億,增長了61倍。
也就是說,立訊上市這9年,公司營收漲了61倍,利潤漲了40倍,股價漲了50倍,整體來看錶現也比較合理,股價完全是由業績的持續增長驅動的。
這是單純從財務的角度來看立訊精密。
靠富士康發家,收入依賴蘋果
最近看到很多寫立訊的文章,突出表現的差不多都是創始人王來春,如何從富士康打工妹成長為如今身價400多億女富豪的。
(王春來最新身價截圖,來源網絡)
她在富士康的經歷大概是這樣的,1988年6月6日富士康在大陸的第一家電子廠建成,21歲的王春來成為了第一批富士康電子廠工人。
然後,他們說了好多,什麼電扇吹出來的是熱風,什麼洗澡刷牙要端著臉盆去一公里外的村子了,什麼水也不好了,燜出來的米飯都是紅色的了,反正就是說條件很艱苦,能堅持下來的就是神人,極度煽情。接著,王春來從富士康普通員工到線長、組長、課長等。
11年後,她離開富士康出來創業,這個時候的轉變就很戲劇性了,富士康一號大佬郭台銘竟然親自支持她創業,還借給她錢,還給她訂單做……機遇啊!不過,好像電影裡面都是這麼演的。
一直到2010年立訊精密上市,立訊的主要業務都還是來自富士康的。招股書顯示,2007年到2008年來自富士康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7.73%、56.46%、45.38%。客觀的說,立訊的成功真的離不開富士康。
也許正是因為立訊「出生」於富士康,雖然是科技股龍頭企業,上市之後也一直在發力自主研發,但立訊始終沒有擺脫「代工廠」的形象。
上市之前,由於大部分業務都是來自富士康的,立訊的主要業務還是乾的富士康的老本行,代工生產各種電子連接線和連接器。上市之後,因為趕上了智慧型手機發展的浪潮,立訊又傍上了另一個世界大佬——蘋果公司,接著就為蘋果代工生產數據線、耳機之類的電子產品。
根據2019年年報,立訊前5大客戶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高達77.04%,而其中來自第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就高達55.43%,客戶非常集中,也體現了立訊對第一大客戶的依賴,公司自己也坦言客戶相對集中的風險。
我在2019年財報中找了半天,沒找出了立訊非常依賴的這個大客戶是誰,但通過百度搜索查出來了這個大客戶應該就是蘋果公司,這一點我覺得從立訊和蘋果兩家公司股票的走勢也能得到印證。
(立訊精密股價歷史走勢截圖)
大家有沒有發現,立訊的股價走勢與蘋果(AAPL)的股價走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以,客觀的來看,立訊精密確實很強,9年營收規模翻60倍,股價漲50倍,但也要看到立訊成功背後對單一大客戶的極度依賴性,上市前依賴富士康,上市後依賴蘋果。
立訊的成功,並非一個打工妹的逆襲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