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帶」這個詞,往往伴隨著貶義。
在這塊被忽視的邊緣角落,存在著大量越過道德的底線,乃至惡意利用法律漏洞的行為。
然而今天所要曝光的行業「灰色地帶」不同。
不僅沒有骯髒的交易。
反而令人為之感動落淚——
《標準之外》
如果要盤點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法國電影。
《觸不可及》必然排在前列。
這部在豆瓣上由近70萬人打出9.2分的電影,被無數觀眾奉為「必看經典」。
《觸不可及》劇照
只可惜,一手打造出這部作品的兩位幕後功臣,在國內卻並不為人熟知——
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里克·托萊達諾。
而今天真正要聊的,正是這對搭檔的最新作品——
和《觸不可及》相似的是,《標準之外》同樣是雙男主配置。
兩位主演還因此共同入圍今年法國凱撒獎的影帝提名。
除此之外,本片還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重量級獎項在內的共7項提名。
本片也同樣取材於真實事件。
但此次視野更大,關注到了一群為社會默默服務卻長期得不到認可的人——
慈善社工。
兩位男主角,布魯諾(左)和馬利克(右),分別是兩家民間慈善機構的負責人。
布魯諾所運營的「正義之聲」,主要負責接收和照顧患有重症孤獨症的兒童和青少年。
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憑藉了不起的責任心與信念感,為許多家庭提供了幫助。
而馬利克所組建的機構,主要是幫助一些無業青年進行培訓和再就業。
為走投無路的人,提供指導和出路。
「正義之聲」中負責照顧孩子的護工,很多就是布魯諾從馬利克那裡雇來的。
孤獨症患者,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普遍存在語言交流困難、社會交往障礙等症狀。
嚴重者,還常常伴隨不可控的危險舉動。
影片中一個名叫瓦倫丁的孩子,情況就十分嚴重。
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十分混沌,無法分辨危險與保護自己。
可能一個不留神,就跑到車輛疾馳而過的公路中央。
除此之外,他的情緒也極不穩定。
常常因為某件小事或某句話,就無端陷入劇烈的波動。
發作時不僅會攻擊身邊的人,還伴有著嚴重的自殘傾向。
他之所以被要求時刻戴著頭盔,就是為了防止他在狂躁時傷到自己。
另一個孩子,約瑟夫。
表面看起來靦腆可愛,實際上卻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
經過布魯諾多年來艱難而漫長的幫助與照顧,情況才逐漸有所好轉。
多年來,在提供照顧與庇護之外,「正義之聲」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努力幫助患者們走出自己封閉的小世界,去接觸,適應和融入社會。
哪怕只是和陌生人多見面,或者學會自己搭地鐵。
這一環節對患者來說其實至關重要,卻往往很容易被忽視。
如果說醫生的職責,是療愈生理上的疾病。
那麼布魯諾所做的這一切,則是在修補心理上的殘缺。
甚至可以說,是在幫助這些孩子實現社會意義上的「復活」。
當然,這背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超強的耐心和絕對的毅力。
在「正義之聲」,布魯諾一共收留了40個重症患者。
這些孩子本該得最全面的照顧和最專業的治療。
但事實情況卻截然相反:
他們最終被交給了布魯諾和他的「正義之聲」——
一家沒有獲得相關資質和官方許可的民間慈善機構。
這就牽涉到了影片的另一條重要線索:
受政府相關部門的委託,兩位調查員正在對「正義之聲」進行審查。
審查的情況令人遺憾,布魯諾的機構存在大量的問題。
沒有獲得許可之外,經營場所條件不佳,工作人員能力不足,缺少長期規劃等等。
這裡沒有專業的護理人員,雇來的護工只是經過簡單培訓的年輕人。
收留孩子們居住的地方,也只是擁擠又混亂的普通公寓樓。
由於各個方面的不專業和不合格,「正義之聲」極有可能面臨關門的危機。
無可否認,「正義之聲」確實是個「三無」機構。
它的存在本身就極不合理,而且還運營了長達15年。
可這背後,是一個諷刺又耐人尋味的真相
被送到這裡的,都是被「拋棄」的孩子。
「正義之聲」所接收的,統統是那些被專業正規的機構拒之門外,病情卻又最為嚴重的孩子。
上文提到過的孩子瓦倫丁,他的母親生病住院,父親不知所蹤。
在被送到「正義之聲」之前,因為自殘、攻擊護理人員等過激行為,數度被其他機構掃地出門。
在臨時收容所待了六個月之後,實在無地可去。
兜兜轉轉,最後來到了布魯諾身邊。
還是自幼便開始表現出暴力傾向的約瑟夫。
他的母親也曾試圖向其他機構尋求幫助,卻鮮少收到回應。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機構願意接收約瑟夫,可他們提供的幫助和所謂的治療,卻讓這位母親膽戰心驚,不得不放棄。
最後,她同樣選擇把孩子交給了善良的布魯諾。
正如調查員在四處走訪時所了解到的那樣:
由於病人過多,在那些專業正規的機構里,「避開棘手的病例是很常見的做法」。
因此,對於實在走投無路、求助無門的孩子和家長來說。
不挑病人,能收盡收的布魯諾,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病情最為嚴重的病人,反而無法得到收治。
這顯然是一種弔詭的悖論,一種糟糕的循環。
而唯一願意收留這些孩子的,竟然是一個沒有獲得從業資質的「黑戶」。
這既是一種可悲的諷刺,也是對醫療體制,乃至整個社會的拷問。
這部電影的片名,「標準之外」,也顯得十分意味深長。
患有孤獨症的孩子是不符合社會標準的異類。
布魯諾的「正義之聲」也是不符合社會標準的機構。
或許正是因此,使得布魯諾和這些孩子之間,形成了一種惺惺相惜的默契。
整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它在感情處理上的克制。
飽含溫情卻不刻意煽情,提出質疑卻不厲聲控訴。
這些標準之外的產物,向我們暴露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狀。
顯然,這些孩子及其家庭,以及更多其他容易被社會忽視的弱勢群體,都本該獲得社會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而我們所做的,其實還遠遠不夠。
或者說,至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像布魯諾和馬利克這樣的社會工作者,全憑一顆無私奉獻的心,主動承擔了許多社會責任。
這些責任,原本並非屬於他們,而應該屬於政府,乃至整個社會。
然而,影片中那些真正需要對這些孩子負責的人,表現卻令人十分失望。
無論是對病人挑三揀四的醫療機構;
還是因為不符合規定而打算關停「正義之聲」的政府調查員。
誠然,對營業資質和從業條件等相關方面做出硬性規定,是出於嚴謹性和規範化的考量。
出發點也是好的。
只是,在死板的標準之外,兼顧人性化的考量同樣十分有必要。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許多。
比如我們十分熟悉的,《我不是藥神》的原型,因替白血病患者無償代購外國「假藥」而被訴的藥俠陸勇。
疫情期間,陸勇又因為遠赴印度購買口罩支援抗疫而上了熱搜。
再比如疫情期間所湧現出的大量民間志願組織與慈善基金會。
無論是自發捐款捐口罩,還是突破重圍,把醫療醫護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裡。
疫情期間@梁鈺Stacey博主曾發起捐衛生巾行動
這些力量的震撼之處,不僅僅在於切實幫助到了許多人;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出現本身恰恰也暴露了某些被時常忽視的弊病和漏洞。
而這正值得整個社會一同反思。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布魯諾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就不重要,不需要改正。
只是,在提出種種質疑的同時,不應該忽視他們可貴的初心,和由此帶來的切實幫助。
更不能只負責提出質疑,而不去解決更加根本的問題,反而還去傷害那些試圖去解決問題的人。
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該有的樣子。
只有發現問題,並從問題中吸取教訓,不斷改進,我們的社會才能夠不斷的前進。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赤誠滾燙的善心,永遠不應該遇冷。
更應加倍呵護。
「在沒有找到替代方法之前,關閉唯一能夠為精神障礙兒童提供出院後護理的機構是不可取的。」
「調查團建議,授予特別臨時許可。」
「2017年4月17日,《法國社會事務總監測局報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