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板木鄉地名文化(一)

2019-11-19     名相伊尹

板木鄉 在杞縣縣境城南部,東鄰宗店鄉,西連竹林鄉、圉鎮鎮,南接太康縣龍曲鄉、高賢鄉,北靠傅集鎮,總面積51.5平方公里。耕地6.3萬畝,轄北張莊(邱堂、白莊、任莊)琉璃廟(東楚莊、西楚莊)、湯路口(楊莊)、馬橋、張官(王宿槐、侯相禹、南楊莊)、東武旗(何莊、建莊)、陳子崗(劉莊)、東村(黃莊)、大李莊、馬莊(蒲莊)、南村、張仙莊(張吳莊、張黃莊)、崗劉、中營(付里莊、後營)、北村(小李莊、前劉莊)、陳莊(梁堂、張倉)、谷熟崗、西村、柳莊屯、窪劉、朱莊(王莊、季莊)、吳莊、東侯堂、前營等24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148個村民組,11454戶,343057人(非農業人口1378人),其中回族165人。鄉人民政府駐地板木,故名。

1941年屬杞南辦事處,1944年8月屬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區、第二區一部。1949年置板木區。1955年改稱板木中心鄉。1958年建板木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稱鄉。

全鄉地勢平坦,西北略高,東南低。鐵底河由圉鎮鎮席天朗村入鏡,經柳莊屯過板木北側,到後營出境入宗店鄉。西部有梁莊溝、谷熟崗溝、中部有羊角河、東部有湯莊溝,流向均為西北一東南。土質北部紅齡,南部兩合土,有些土質含有鹼性。農業區。1949年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打機並挖渠道,治理鐵底河,並在付里莊西建水閘,同時疏通羊角河、梁莊溝等6條河渠,總流長40公里,達到溝、河、渠互相通連,交織成水利網,灌溉面積達6.2萬畝。打機井455眼,機電配套齊全。

居民以農為主。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煙葉、紅薯、瓜果、蔬菜等作物。林業方面,鄉和村委會辦林場14個,面積1022畝,鄉村大路為一條兩行樹木的鄉村林蔭道,村委會聯辦3500畝蘋果園。

有小學24所,初級中學2所,鄉衛生院1處,村委會衛生室30處,獸醫站1所等。

中共芝圈縣抗日民主政府遺址坐落在大李莊李家大院。

馬守調、魏洪科、吳金、史紹林烈士碑在板木北側。

文物古蹟,有商代板木遺址、老墳崗、古墓群、陳子崗都尉祠陳平墓。

板木 在杞縣城南30公里處。22個村民組,1978戶,8616人,其中回族180人,耕地6173畝,板木東、板木西、板木南、板木北四個村委會駐地。

據該村明洪武年間碑石記載,因盛傳此地風水好,群眾多葬於此,故稱板墓。清干降五十三年《杞縣誌.地理志)把「墓」字簡化雅化為「木」字,故名。今為鄉人民政府駐地。

聚落橢圓形,面積1平方公里。有街縱二橫二,呈「井」字形,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機井29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小學1所,中學1所,衛生室2處

公路東通宗店,北通縣城

前劉莊 在杞縣城南29公里、板木西南0.5公里處。6個村民組,73戶,454人,耕地245畝。屬板木北村委會轄村。

明劉姓早居建村,因居小李莊之前,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4.5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2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

大路北通宗店一板木公路。

小李莊 在杞縣城南29公里、板木東北1公里處,11個村民組,161戶,1052人,耕地583畝。屬板木北村委會轄村。

以姓氏名村,因村較小,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6.5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4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

村東公路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大李莊 在杞縣城南31公里、板木西南1.5公里處。13個村民組,722戶,2975人耕地3925畝。大李莊村委會駐地。

以姓氏名村,村莊較大,人稱大李莊。

聚落東西狹長,狀似柳葉,面積33.3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和兩合土,機井68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

1944年8月15日,在該村召開軍民大會,正式宣布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機關設在路北李家大院。今公布為革命紀念地,省級保護單位。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村北公路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谷熟崗 在杞縣城南30公里、板木西2.5公里處:8個村民組,599戶,2507人,耕地3692畝。谷熟崗村委會駐地。

相傳夏太康出巡陽夏(今太康縣)車駕經此,時值初秋,谷禾始穗,帝欲食新谷,命侍者於崗上見數十穗,制米作湯以進。後人隨從此鐵聞名村

聚落矩形,面積26.7萬平方米。主街南北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6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部分村民坑塘蓄水植藕

板木一竹林公路經村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9KwhG4BMH2_cNUgDd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