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軍事作者: 袁逸群 寧政傑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時心理防護是指在作戰行動中為有效防止官兵心理問題、維護心理健康,提高作戰心理素質所進行的一系列心理服務活動,是提高部隊反心戰能力、保持和鞏固部隊戰鬥力的重要途徑。智能化戰爭不僅會發生在物理域、信息域,更會發生在反映人的知識、信念和能力的空間,而認知域則是智能化戰爭的制高點。因此,智能化戰爭需要人具有更高的知識素養、更快的決策速度、更強的心理素質,做好戰時心理防護工作是打贏智能化戰爭的必然要求。
01
智能化戰爭心理攻防的特點
(一)以擾亂對手認知決策為目標。
約翰博伊德提出的「OODA」理論被證明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和擴展性,其強調決策是戰場致勝的關鍵,必須使己方先於對方掌握作戰決策主動權並控制、剝奪對手做出有效決策。在智能化戰爭時代,指揮員可以利用多種智能化手段對戰場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做出決策, 因此心理攻防的首要目標就是以海量信息尤其是精神信息為武器,對作戰對象思維進行干擾甚至從認知域上控制對手,造成對手「思維宕機」,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降低決策有效性,造成決策錯誤獲取決策優勢。
(二)以降低對手願景驅動為目標。
願景驅動是參戰力量不再被動的完成任務,而是自發自覺的奉獻行為。智能化戰爭時代人由「台前」退居到「幕後」,更多的是以腦力決勝。而最新研究表明腦力勞動之所以會有疲勞感,是因為主觀上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了倦怠,一旦恢復和保持主觀能動,那就可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因此,智能化戰爭心理攻防的又一重點就是降低對手願景驅動能力,增大對手消極厭戰心理,影響其腦力運算能力獲取腦力優勢。
(三)以打破對手智能集群為目標。
隨著戰爭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單靠某個軍種或某一力量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特別是智能化戰爭對人和武器裝備的響應速度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更因其涉及信息種類多、容量大、時效性強,更需要通過高效的人機互動介面實現人機融合,實現智能化作戰快速響應的要求。因此,智能化戰爭心理攻防就是 通過物理域、精神域的打擊降低對手人機互動能力,打破對手智能集群削弱對手作戰效 能。
02
智能化戰爭戰時心理攻防的必要性
(一)「軟殺傷」式的心理攻防已成重要作戰樣式。
戰時心理防護防的是攻心,護的是心理健康,奪的卻是認知域的戰略高地。 它體現在格局雖小,背景卻大,樣式雖小,卻關乎全局。從20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開始,戰爭雙方都極為注重將心理戰設計到整個戰爭行動中去。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在戰前美軍充分利用了其所擁有的信息技術優勢,通過廣播、電視等傳統手段對薩達姆政權、軍隊發動了宣傳、恐嚇、懷柔、甚至收買等各種形式的心理戰攻勢。其中最為耀眼的屬「提克里特」電台。該電台早在2000年左右就在伊拉克地區開播,因較為貼近伊拉克民眾生活,甚至擔當薩達姆政府的傳話筒所以並未引起伊拉克政府的警覺。但戰爭開始後開始後其迅速轉變風格,電台播音員頗為是煽情的呼籲薩達姆共和國衛隊的軍人們棄暗投明、倒戈一擊。早已聽慣該電台的伊軍官兵對自己搞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戰、弄不明白如何而戰。在美軍「金錢收買高層、簡訊郵件威脅中層、廣播電視弄混底層」的綜合心理攻勢下,伊軍心士氣產生了極大影響,很多伊軍官兵出現各種不良心理狀態進而放棄抵抗,將勝利拱手讓予敵軍。
據統計, 自二戰以來因心理戰造成減員的戰鬥人員已經從二戰時期的6.5%上升至了25%,使得心理戰這種「軟」殺傷作戰樣式成為影響軍隊戰鬥力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心裡對抗的勝敗甚至會直接影響戰爭的最終結局。由此可見戰時心理防護必須把防敵心理攻擊作為首要任務認真對待。
(二)戰場殺傷機理的改變要求重視戰時心理攻防。
恩格斯指出:「 人類以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以什麼樣的方式作戰。」智能化戰爭的殺傷機理由動能、時能轉變為定向能、生物能,暴力行動也將向隱打擊、軟殺傷、控意識等方式演變,最終達成物理上摧毀人,心理上控制人的效果,這樣的作戰方式和殘酷的戰場環境會使參戰官兵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保持在極為緊張的水平線上。
智能化戰爭各種高新武器殺傷強度大、戰場環境極為複雜、戰場態勢瞬息萬變,雙方不僅在物域層面積極交鋒,更因為現代心理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戰鬥雙方可以更加便捷、深刻的揭示人類的心理行為和日常活動,從而找出更加有效的攻擊方法。這樣的活動使得「隱打擊、軟殺傷、控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強化,並在智能化戰爭中能夠大放異彩。在戰場殺傷機理髮生如此巨大的轉變下,官兵面對突如其來、出其不意的危險條件下極為可能出現應激心理狀態,尤其是過於持久和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常常會超過官兵的正常承受範圍,從而產生戰鬥性應激心理障礙。 這表現為身心過度興奮,直覺和注意力範圍較之以往大幅縮小,最為嚴重時可能出現言語不連貫、思維和動作混亂等戰時心理應激反應情況。這不僅會造成人機失調,自主決策失序導致整體作戰效能大幅降低,還可能因此造成非戰鬥減員。
(三)人機互動越發的緊密必須加強戰時心理攻防。
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戰爭形態,毛主席說:「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可以說人與裝備交互的緊密程度、協調能力直接決定了戰鬥力的釋放效果。儘管人不再以戰場前沿對抗的形式存在,但在「情報搜集-判斷情況-作出決策-組織實施」的決策迴路系統中人仍然是中心環節,始終居於核心主導地位。
「末端無人,中樞有人,行動無人,操控有人」以人的認知思維為作戰目標雙方通過多維度對心智的影響和對認知體系的干擾達到控制、減弱對方思維意識從而最終奪取「制智權」將是智能化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若把軍隊比作一個人的話智能化戰爭就是要通過將「斬首癱體」的信息化作戰模式轉變為「控腦癱體」,使對手在能聽能看能動的情況下卻因壓力過大思考能力降低造成決策失效。一旦參戰官兵在智能化戰爭活動中因激烈的對抗活動產生了恐慌、怯戰避戰的心理壓力,那輕者可能喪失鬥志影響作戰行動的展開,重者甚至造成人機融合效能降低,失去勝利。
03
智能化戰爭戰時心理攻防應把握的重點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再高級的武器也得有人來操作,再先進的科技也是由人來發明。針對智能化戰爭時代心理攻防致傷度強、範圍廣泛、隱秘性高的特點必須摒棄傳統「有病治病」的心理防護觀念,而 應當樹立起預防於先、積極防護、優化人員的理念,構建起全維全時、攻防有序的心理攻防體系。
(一) 攻防結合、預防於先。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心理攻防從幕後走向前台已是智能化戰爭的特點和必然的趨勢。 平時建服務於戰時用,戰時所用促平時建。敵我雙方的心理攻防在智能化戰爭時代早已不分平時戰時,因此在戰前不僅需要組織參戰人員進行心理測試,還需通過大數據平台摸清我參戰人員在心理攻防過程當中的認知狀況、態度傾向、現實需要,準確地把握參戰官兵的心理特點,研究制定心理攻防預案,科學預測在面對敵方攻擊和緊張氛圍情況下可能產生的消極心理反應和原因;另一方面再通過大數據網絡、情報體系等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細緻的分析掌握敵方對戰爭的基本態度、官兵狀況、實施心理攻防的組織架構和力量編成,總結敵以往實施心理進攻的內容戰法等情報,有針對性的製作心理攻擊預案,提高我參戰官兵抵禦心理攻擊的素質能力和對敵心理作戰能力。
(二) 注重實效、積極防護。
智能化戰爭戰時心理防護必須通過 「健全體制、科學引導、自我調整」這三方面有效配合提高官兵戰場適應能力。首先應靈活運用網絡、流媒體等媒介開展符合己方作戰意圖的教育,從理念上增強己方人員戰鬥意識,做好心理和思想準備,贏得戰爭話語權和主動權;其次要制定心理防護實施預案合理劃分各作戰階段心理防護實施要點,緊跟戰鬥進程,利用心理攻防無人機、智能監控設備及時掌握官兵可能出現的問題,加強危機干預,清除心理障礙,阻斷不良情緒的蔓延,保證智能化戰爭的關鍵—戰鬥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戰鬥激情;同時要鍛造官兵頑強的戰鬥意志品質,繼承和發揚我軍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幫助戰鬥人員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和勇氣。
(三) 突出人才、建強隊伍。
智能化戰爭時代心理攻防是全方位、無死角,攻與防這本為矛盾的雙方一體化趨勢卻越來越明顯。從近幾場局部戰爭的心理攻防實踐再到近期的研究表明,武器殺傷的震懾力、戰場情景的影響力,心理博弈的全方位必然會給官兵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行為干擾,造成戰時心理應激反應最終削弱部隊戰鬥力。 針對現階段我軍基層心理專業人員少、能力偏弱的問題需設置專門的「心理攻防機動組」,哪裡有需要就向哪裡去,保證心理攻防力量全程在位。
同時要注重戰時心理攻防訓練的「平戰結合」。平時戰時心理攻防訓練是量的積累,通過專業心理服務人員戰前臨戰準備階段認真分析和把握戰場心理應激的特點和成因對官兵開展針對性心理訓練,感受智能化戰場環境,引導官兵認識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引導排除干擾,幫助官兵恢復心理平衡;戰時則藉助我軍心理攻防力量呈現我在作戰中的有利態勢,適當放大戰果,激發我方鬥志,並教會參戰官兵科學的認知方法,讓他們能以客觀、正確的自我意識對待自己,在面對巨大壓力和挫折的時能夠及時自我調整,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
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